承道传神——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展

文摘   2024-11-01 21:36   海南  

传移模写,

以笔尖敲开时空之门。

口传心授,

将传统文脉代代相承。


11月2日海南卫视《艺术与岛》,主持人丛薇将带您走进沧浪美术馆,跟古书画临摹师共赏“承道传神——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展”。


2024年11月2日19:30 播出

海南卫视 《艺术与岛》


▲《艺术与岛》栏目制片人、编辑、导演、

主持人 丛薇


丛薇:本期节目我来到了北京沧浪美术馆,这里正在展出“承道传神——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展”,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大规模的临摹展。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文化的璀璨瑰宝,始终致力于古书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精心挑选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经典书画作品的临摹佳作,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系列,每幅作品都是由名家临摹,充分体现出原作的神韵与风采,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次展览。

▲ 承道传神——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展


10月26日,由故宫博物院和沧浪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承道传神——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展”在北京沧浪美术馆隆重开幕。


▲ 展览开幕现场


▲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分为"薪火传技""隔轴鸟语""案卷沧浪"三个部分,从技艺介绍、传承保护和成果展示等多角度综合展现了故宫博物院书画临摹工作的现状。


主办方及嘉宾致辞


▲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 都海江


都海江这次在沧浪美术馆举办的临摹展属故宫临摹展中最大的一次,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地,怎么把这些文物特别是书画传承好,临摹是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次展览全面体现了故宫博物院的临摹水平,同时也是一次跟同行交流和学习的过程。


▲ 著名书画家 吴悦石


吴悦石:学画首先要临摹,临摹第一是形,然后再从一块石头、一棵树开始研究其笔墨,把这些弄好之后再逐步深入进去,整幅画才能“气象在胸”,才能摸到骨肉,当你摸到这幅画的骨肉时,基本可以和先贤交流。这次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堂,大家在故宫博物院复制品的课堂中能细细地品味每一张画,希望他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叶氏集团董事长 叶青


叶青:创办沧浪美术馆的初心就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对北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民营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搭建好文化服务平台,为繁荣首都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展览的圆满开幕凝聚了一众主创人员的心血,也展现了大家对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热情和不懈的努力。


▲ 故宫博物院书画临摹组组长 巨建伟


巨建伟: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以往单一式、陈列式的展览,我们这次也把技艺介绍、技艺的方法流程以及我们当下对于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包括我们科学技术以及学术指导的这样一个新的工作思路一并展现给大家。


▲ 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乔宜男


乔宜男:通过这批作品看到了古典绘画中最精彩、最感人的东西,而且看到了这些艺术家群体他们画出来的这种画,我觉得是对传统文化尤其对古典绘画的一种再认识。


采访嘉宾


▲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范存刚


丛薇:范总,你看过这次大规模临摹展后的感受是什么


范存刚:谢赫在画论“六法”中提到了“传移模写”,传移模写其实就是临摹,它对于中国画的学习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本次展览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


▲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 徐里


徐里:这次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展在沧浪美术馆举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书画作品在各个时期记录历史、反映历史,是个非常好的载体。本次的临摹作品都是故宫专门从事临摹国宝的艺术家们而作,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览。



丛薇:建伟,这次的故宫临摹展应该是首次这么大规模吧?一共展出了多少幅作品?在策展的时候怎么遴选出这些作品?


巨建伟:我们今年上半年做了两个展,但是由于展厅空间有限,摹本没办法展出那么多,这个展是把上两个展的力作集中起来,遴选出比较经典的摹本来策划的。整个展览从手卷、册页到卷轴将近70件。遴选时一方面考虑了原文物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另外一方面选取了我们在临摹过程中比较满意的摹本,希望通过绘画技艺的表现与传达能够跟观众们有更深入的技法沟通。


丛薇:通常怎样选择临摹作品?


巨建伟:我们临摹前一般都会做个大致规划,比如早期文物中面貌欠佳的作品,就要进行抢救性临摹,趁它面貌完好时临摹出一件材质、技艺一模一样的出来。其次还有重彩作品,涉及到颜料容易脱落的我们也会先临摹。


丛薇:故宫博物院目前有多少位临摹师?


巨建伟:现有及返聘人员共11位,从80、90年代的第一代、第二代老师开始,到现在已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了。目前在全国的文博单位里边,可能只有我们在有序、有效地做着这项技艺的传承工作。


2011年,“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项非遗技艺,书画临摹组以“师承制”的方式培养了一支技艺精湛、标准严格的临摹队伍。古书画临摹工作不仅以技艺传承为核心,还结合了科技检测手段与美学研究逻辑,对传统书画的材料与技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月华图》


巨建伟:这幅作品的原作者是清代大画家金农,画的是月亮放着光芒的场景,是金农本人对于月亮主观化的表现和处理。



巨建伟:这件摹本的临摹师也非常厉害,是我们第一代非遗传承人金仲鱼先生。金先生早期在上海,他的临摹技艺非常高超,建国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摹画组,就从上海把金先生请过来专门进行古书画临摹,同时传授临摹技艺。


《南极老人像》


巨建伟:这是第二代传承人常保立先生临摹的,这件作品临摹起来特别难,长线的表现技法是写意技法,里边出现了大量的飞白,这样的笔法我们在摹的时候并不会像原作者一样一笔下来,而是要通过好几笔把飞白的质感表现出来。它用笔是流动的,因此整个画面的气息、气韵是流动的。我们在临摹的时候是一笔一笔去对照它画的,这样就特别容易在气韵上产生阻塞,影响画面效果,所以这幅画在表现写意的笔法上、处理气韵的生动上,乃至做一些偶然性的效果时都处理地非常自然。


临摹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学习方式和传承手段,由于“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自然规律以及历史上频繁的兵火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书画文物极易受损,这使得古书画文物摹本显得尤为珍贵。


▲ 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祖莪


丛薇:祖老师,这幅画是您临摹的吗


祖莪:它是我从1981年中到1982年期间临摹的,摹了半年多,当时是为了配合在香港的一次中国画展览而作。临摹展是带着原件,将原件跟复制品放在一起对比展出。


《蓬莱仙岛图》


祖莪:我们有这个把握敢带着原件让观众比较。临摹这个行业需要好的体力和眼力,墨色的笔墨精神、转折、虚实要跟原件一模一样,所以临摹的时候一定要慢,手要特别稳。



祖莪:这幅画的特点是用界尺所画,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里叫“界画”。它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画的时候要保持平衡,手指之间的宽细、粗细都有变化,所以界尺的掌握也是需要一些绘画功力的。这幅作品它的皴法是比较特殊的,而且水分很大,这幅画的“干”全部是含着水画的,但是又要有苍老的感觉,这是它的一个难度。空白的气、自然景色的云气,整个画面的旧气,这“三气”既能看到也看不到,既能摸到也摸不到,这个东西是最难的。


丛薇:看了这些作品,我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在与古人对话。


作品欣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海南卫视 《艺术与岛》

微信ID:DYSC2014



新海南 | 世界眼 | 家国情 | 潮流范 
海南卫视带你看世界

海南卫视
立潮头 向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