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套路结局分析坏到骨子里头的张莱西真没有必要被洗白!

幽默   2025-01-22 10:00   河南  
《驻站》套路结局分析:坏到骨子里的张莱西,真没必要被洗白!
**“坏人就该有坏人的下场。”**这是不少观众对《驻站》中张莱西的评价。在剧中,张莱西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股“反派”的霸道气息,每次出场都能让人气得咬牙切齿。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编剧似乎有意将他“洗白”,试图让观众对他产生一丝同情。这一操作,直接把弹幕掀翻了天。

张莱西值得被洗白吗?从目前的情节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必要!
张莱西的“坏”是怎么塑造出来的?

张莱西的“坏”是全方位的。他做事嚣张跋扈,骨子里透着不讲理,仗着家里有点钱有点势力,几乎把常胜折腾得焦头烂额。
剧中几场对峙戏份让人印象深刻。张莱西三番五次挑衅常胜,动不动就摆出一副看谁不顺眼就搞谁的架势。可常胜呢?明明有权利拘留他,却每次都选择警告放人。这种“手下留情”的处理方式,反而让张莱西一次次有恃无恐。

观众看得急啊,弹幕里全是“常胜,直接把他抓了啊!”“这人欠收拾!”甚至有网友调侃:“张莱西要是耗到《扫黑风暴》里,早被孙红雷一拳解决了!”
可惜,《驻站》的常胜不是李成阳,他是个和平主义者。或许剧组想通过这种“宽容”的方式来塑造常胜的职业操守,但从观众的角度看,这种反复的警告显得过于无力,也给了张莱西更多作恶的空间。

被洗白的张莱西,观众真的会买账吗?
说实话,张莱西这个角色的反派属性已经深入人心。坏事做尽,还一副“我是老大”的模样,这种人真的需要洗白吗?

编剧似乎试图用“家庭背景”来解释张莱西的行为,让观众觉得他是个“可怜之人”。剧中多次提到,他的父母从小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性格孤僻、叛逆。甚至还安排了一些片段,暗示张莱西内心其实很渴望被关注。可问题在于,这种背景并不能抵消他对他人的伤害。
观众不买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张莱西的所作所为已经突破了底线。无论是对常胜的挑衅,还是对普通人的欺压,张莱西的行为都让人难以接受。这种人如果被轻易洗白,简直就是对正义的嘲讽。

有网友评论:“坏人有苦衷就可以被原谅?那被他欺负的人呢?”换句话说,观众需要的不是一个“洗白”的张莱西,而是一个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张莱西。
套路化的洗白桥段,让人审美疲劳

近年来,影视剧中“反派洗白”的套路越来越多,但大多数都让人失望。张莱西的“洗白”操作同样如此,观众一眼就能看穿编剧的意图:先让角色“坏到极致”,再通过几个煽情片段刻意扭转观众印象,用“人性复杂”来掩盖剧情的单薄。
可问题是,观众真的会因为几句台词、几滴眼泪就心软吗?显然不会。张莱西的形象早已被他的恶劣行为定型,洗白只会让人觉得更虚伪。

更何况,这种“套路化”的情节设计早已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反派不一定非要洗白,反派也可以有尊严。一个真正成功的反派角色,不是靠“苦情牌”来获得观众的原谅,而是通过复杂的人性和逻辑自洽的行为,让观众既恨又爱。张莱西显然没能做到这点。
从观众的愤怒中,看现实的映照

剧中张莱西的嚣张跋扈,其实并非毫无根据。正如台词所说:“每个镜头都来自真实的生活。”现实中,像张莱西这样仗势欺人的人并不少见。
观众对张莱西的愤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不公的宣泄。我们痛恨那些仗着权势无恶不作的人,更痛恨他们在受到惩罚前,总能找到各种机会逃脱。张莱西的存在,正好戳中了观众的痛点。

所以,当观众看到张莱西被“洗白”时,愤怒也就成了必然。因为这种洗白不仅让角色显得虚伪,更让观众觉得自己的情感被轻视。
《驻站》的问题出在哪里?

《驻站》整体是一部不错的剧,节奏紧凑,贴近现实,很多剧情都能引发共鸣。可惜,张莱西的“洗白”操作严重拉低了观众的观感。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剧,《驻站》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感。但张莱西的洗白,却让一切变得不真实了。观众需要的是一个逻辑通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强行煽情的套路。

试想一下,如果张莱西在剧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观众会不会更舒适?如果编剧能尊重角色的逻辑,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套路”去扭曲剧情,整部剧的口碑是不是会更上一层楼?
写在最后:坏人有苦衷,但不代表他们可以被原谅

坏人为什么一定要被洗白?这是很多观众在看《驻站》时提出的疑问。张莱西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人失去了同情他的理由。尽管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恶行。
观众需要的不是一个“被洗白”的张莱西,而是一个能让人信服的结局。或许,真正的正义不在于让坏人变好,而在于让坏人承担后果。
你觉得张莱西该被洗白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许,正是因为张莱西,我们才更能看清现实的复杂与无奈。

時尚俏家人
每日搜罗全球最热门新鲜资讯:热点事件、生活奇闻、热门文章、热门图片、恶搞趣事......为众多新奇爱好者打造一个休闲阅读的“世间百态,天方夜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