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现场排了好几道弯!

政务   2025-02-10 11:30   湖北  

今天,

送别黄旭华院士!


2月10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黄旭华告别追悼会

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早上8点,

现场就站满了

身着黑色服装的悼念群众,

排队的人形成了几道弯,

武昌殡仪馆门前摆满了花圈。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昌殡仪馆门前站满了前来悼念的人。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摄


2月9日,

长江日报记者联系到

黄旭华院士生前

唯一传记作者王艳明。

他曾为黄旭华作传5本,

相识12年。


图片

王艳明师生团队与黄旭华院士的合影。


十几个书名里

黄旭华主动提议叫“誓言无声”


9日下午,王艳明在办公桌上摊开为黄旭华院士撰写的5本传记,并举起其中1本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开篇之作,也是和黄老讨论最多的一本。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名字——《誓言无声铸重器》,其中“誓言无声”是黄旭华院士看完十几个备选书名后,主动提议的。


“他认为这4个字非常准确地反映了他个人对于核潜艇方面的研究状况。”王艳明解释:黄旭华一生钟情于核潜艇事业,因保密需要,只能默默无声去干。“誓言”的另一层含义,是响应毛主席在核潜艇失去苏联支持情况下所发出的那句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图片

王艳明专门为黄旭华院士出的多本传记。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提醒“勿凸显个人”

拒绝“核潜艇之父”称呼


黄旭华曾对王艳明说过:细节决定成败,写文章也应像做科研一样严谨。另外,黄旭华对王艳明提醒较多的是,不要在描述他时,忽视了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王艳明说:“他生怕对他的突出,会压抑到其他同事。”就像始终拒绝“核潜艇之父”的称呼。黄老坚持,科研成果与功劳属于千万个大力协作的第一代核潜艇人。


除此之外,黄旭华不对王艳明的撰写做太多干涉,反而常常鼓励他:你大胆写,按你的思路来。


图片

传记《誓言无声铸重器》。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住院时常问医生:

我什么时候好啊,我还要回去上班


一直到2022年,黄旭华还坚持去办公室上班。七一九所职工刘军青在悼念黄老的文章里写道:大院里的职工家属都有印象,黄老拎一个深蓝色、印有“中国工程院”字样的旧文件包,每天从北区的家属楼走到办公楼去,下班再原路返回。前几年他还不需要拐杖,后来拄一根磨得锃光瓦亮的老式拐杖——据说是黄老的母亲用过的旧物,在静谧的院区里踽踽独行。后来,每到周二、周四,都由他与另一位司机负责接送和陪同。


再后来,黄旭华开始在家里办公,整理资料。黄旭华住院后,王艳明从工作人员那里打听到,黄老在医院里常问医生:我什么时候好啊?我还要回去上班。“只有工作才能让黄老安心,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够回应对党和人民的承诺。”王艳明说。


向黄旭华院士致敬!




EDITOR/编辑 · 叶凤
SOURCE/来源 · 长江日报 武汉发布




武汉发布
发布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要决策部署、全市重大主题活动、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类信息、文化生活服务类信息、天气和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应对信息;回应督办落实网民诉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