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城市委书记何淳宽看来,目的就是旗帜鲜明地把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头版头条”,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
2000亿元,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
2024年,宣城市克服经济下行、内需不足等困难,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
多年来,宣城市坚持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当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积极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成绩单”里晒表现。
2024年,全市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4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均创新高;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
推动企业研发创新,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宣城市连续两年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三清零”行动,相关企业积极凝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完善研发体系,引进专业人才,推进升级改造,谋划新兴产业,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此前,一些标准只是按照企业自身需求在做。现在,我们不但掌握了申报科研项目的程序和标准,还建立和完善了技术保密体系。”安徽新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心刚说,自己就是“三清零”的直接受益者。
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新招频出、妙招不断。宣城市加强涉企政策引导,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高企培育认定等补助政策“免申即享”,科技创新券等专项政策“随申随享”。
政策赋能,成效彰显。
2024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无创新成果申报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部实现清零。
跑好成果转化“接力赛”
一直以来,宣城市厚植科技成果转化沃土,坚持发挥创新平台孵化池、科技成果转化池效能,助力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
如今,一场场科研成果转化“接力赛”在宣城大地轮番上演,支撑起创新发展的“硬脊梁”。
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是关键。
宣城市立足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基础和创新发展需求,支持工业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409家,居全省前列。
一个个科创平台、创新载体共同栽种出一片“创新雨林”,让这场“接力赛”提速、再提速。
2024年,全市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6家,其中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
新年伊始,好消息传来。宣城市再次入选“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位列第84位,较2023年再进14位。
科技创新平台建起来,科技成果转化动起来。在宣城,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从“成果赋权”到“揭榜挂帅”,从科技创新到市场落地,一系列举措打破壁垒,激活创新源泉。
2024年,宣城市高质量运营宣城(上海)科创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打造集异地研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招才引智为一体的创新示范平台,构建“研发在沪、转化在宣”的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市还积极打造“省级新产品—首创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标志性产品”的梯次工业精品矩阵,全市累计获评省级新产品229个、“三首”产品102个、省工业精品82个。
三链融合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向新而行,链链争先出彩。多年来,宣城市扎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速民营企业向“新”求质。
这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展现的新作为——
以提升宣城市传统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竞争力为方向,围绕钢铁、水泥、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富凯特材高端轴承用钢获国家强基工程项目,海螺宁国水泥厂专用特种水泥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功能性纺织材料研发中心正式揭牌,广信农化解决我国四氯化锡还原技术“卡脖子”难题。
这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迈出的新步伐——
通过招引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和华晟新能源异质结技术研发团队,集聚包括国家863/973计划首席专家在内的异质结行业领军人才和管理人员四百余名。
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让以华晟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实现了光伏产业链从“无”到“有”的突破。目前,全市已集聚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余家。
这是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取得的新成效——
宣城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出“科技副总”引才机制,破解企业引才难、留才难问题,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人才活水”。
安徽云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最先受惠于这一新政的企业。
2023年,刘勇作为第一批“科技副总”来到云华。从参与研发规划到技术难题攻克、成果转化应用,刘副总深度参与了全过程。一年时间里,他就联合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焊接机器人占据省内三分之一的产量,远销德国、美国、俄罗斯。
2024年,刘勇建议研发高精度RV减速器,为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稳定可靠的“中国关节”,使企业产品价格较国外同类竞品降低至少10%。
推动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转化落实到生产一线,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全市已累计选派44名像刘勇这样的“科技副总”,他们在35家重点制造业企业任职,计划三年内实现全市“2+3+4”产业重点企业全覆盖。
截至目前,“科技副总”已帮助对口企业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14个,申报省市重点研发专项11个、签订产学研用协议15项。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势见精神。
宣城,已擂起高质量发展的战鼓,奔跑在奋进的春天里!
来源:聊时局 作者:汪瑞华 顾维林
推荐阅读:
值班编辑 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