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改命,先改思维方式

体娱   2024-12-13 12:01   重庆  

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同样难度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应对方式却往往大相径庭?


比如一道数学难题,有的同学看了一眼就觉得自己完全不会,立马想打退堂鼓;


而另一些同学则会逐一分析每个条件,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最终把题做出来。


比如一项特别麻烦的工作任务,有的人一听就想立刻开溜;


而有的人则信奉“凡事先干起来再说”,一边做,一边总结积累,一边迭代工作方法。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存在这样巨大的行为差异?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告诉我们:


这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所决定。



在书中,卡罗尔教授将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类。


固定型思维认为天资和能力是确定的,所以会讨厌新挑战,只喜欢做力所能及的事。


成长型思维则认为天资和能力会不断发展,所以更看重过程而非结果,也更愿意尝试新挑战。


两种迥异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原来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差距。




卡罗尔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给一群四岁的孩子两幅拼图,他们可以选择拼两次简单的拼图,也可以选择拼一块简单的拼图后,再拼一块更难的拼图。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相信自己个人能力是固定的孩子,全都选择了拼两次简单的拼图。


卡罗尔惊讶地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则大同小异:“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也就是说,这些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为了确保自己能“百分百成功”,都很自然地选择了避免冒险。


卡罗尔还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个例,很多拥有固定思维的成年人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比如在香港大学,使用全英语教学通常是常态。


很多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都很欠缺,需要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但是当卡罗尔问“如果学校开设一门提高英语水平的课程,你是否会参加”时,那些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参加”。


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显得不那么“笨”,这些同学宁愿拿自己在大学里的前程去冒险,也不愿意踏出学习的舒适区。


而在生活中,固定思维其实也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


我开车技术这么差,哪敢一个人上路?


你做事总是拖拖拉拉,长大能干成什么事?


女孩子还是读文科好一些,你学不好数理化的!


......



你看,固定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么特别容易自我设限或自我满足,要么总在给自己和他人贴各种固定标签;


一旦在生活中遭受打击与挫折,拥有固定思维的人就会很自然地选择责怪他人,或者通过逃避来避免别人的评判和否定。


而这样封闭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很容易让他们丧失朋友的帮助和贵人的扶持,也更容易与机遇和好运擦肩而过。


他们习惯了逃避和退缩,习惯了拒绝冒险,也习惯了呆在自己的舒适区;


却没发现,正是这种僵化的固定思维,在拖垮自己的人生。




与固定思维相对应的,是成长思维。


成长思维会让人积极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它带给我们的能量,常常远超我们的想象。


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因为饰演电影《超人》的男主角而被大众所熟知。


然而在1995年时,命运却对克里斯托弗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在一次骑马时,他意外坠马,脖子被摔断,脊椎和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导致颈部以下完全瘫痪,所有的顶级医生都表示无力回天。


然而,克里斯托弗却完全不接受这个事实,他随后就开启了一系列复健训练计划,包括通过电击刺激瘫痪的部位来激活感知能力。



他的主治医生告诉他,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徒劳,他如果不能接受现实,对自我的心理调整就会特别艰难。


但是克里斯托弗却坚信自己可以恢复,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自己漫长而痛苦的“魔鬼训练”,五年以后,奇迹真的出现了。


克里斯托弗渐渐恢复了知觉,一开始只有手,后来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整个躯干。


他不仅缔造了自己生命的传奇,还改变了整个科学界对神经系统的认知。


他也用自己的传奇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认知:


生活中很多的“不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被固定思维禁锢了自己的“无限可能”。


就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和大文豪托尔斯泰,都曾经被认为是最普通的孩子;


而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本·霍根在童年时肢体完全不协调;


但后来,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最卓越的人。



《三十不设限》一书中有句话:


“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突出生活的重围。”


究其成长思维的本质,其实无非就这三个字——不设限。


而真正的不设限,就在于能够认清现实也敢于打破现实,能够接纳局限也勇于突破局限。


打破现实的禁锢,就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突破自身的局限,就能融入更辽阔的世界。


不困于过往,不限于当下,不畏于未来。


当你真正修炼出强大的成长思维,也就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在书中,卡罗尔教授提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往事。


在她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是学校里拼写最厉害的孩子,但是当校长邀请她参加市级比赛时,她很干脆地拒绝了。


在九年级的时候,她的法语很好,她的老师也想让她去参加一个市级比赛,卡罗拉再一次果断拒绝了。


因为她压根就不愿意冒这个从成功到失败的风险,不愿意从一个胜利者变成一个失败者。



多年以后,卡罗尔教授在研究成长思维时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曾有过如此顽固的固定思维模式。


因为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的巨大差异,常常会让我们想当然地觉得,拥有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人,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群。


但卡罗尔教授却在书中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隐藏着一部分固定思维。


这些固定思维会因为不同的人而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场景被触发。


你看,修炼成长型思维,其实原本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那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去养成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呢?


《终身成长》一书中教给了我们5个步骤:


1.接受。对自己的固定思维保持接纳状态,通常会更容易改变它。


2.观察。要准确感知在什么场景和情况下,我们内在的固定型思维会被瞬间激发。


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以此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4.教育。尝试着和自己的固定思维对话,教育它、帮助它蜕变成为成长思维。


5.目标。设立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目标,然后去寻找一切方法,将你的计划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



《荀子·劝学》篇中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说的是持之以恒的力量。


培养成长思维的过程,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当我们转变了思路,用对了方法,坚定了信念,相信时间自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有句话:


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


这一面墙,正是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固定思维。


当我们将自己的固定思维“驯化”为成长思维后,就会惊喜地发现:


在生活工作中,它是我们不断保持自我精进的能量源泉;


在婚姻关系里,它是我们和伴侣一起持续进化的巨大推力;


在亲子教育中,它会带着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你看,所谓的成长,无非就是一次次的自我打破、自我重塑、自我进化。


就如罗振宇在《奇葩说》中所说:


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鸿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就叫成长。


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它不是崎岖不平,就是荆棘密布。


但只要我们拥有了成长思维,也就拥有了披荆斩棘的利剑,也就拥有了持续进化的源动力。


总裁视野
竭诚为您送上最精彩的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