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宅总有理
谷圆圆按: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成都。
跟阿来老师(没错,就是那个写《尘埃落定》的阿来老师),在抖音直播。
大家打开抖音,搜索「阿来书房」,就能看到我啦~
01
《749局》上映。好多人奔着期望去看,发现是个大烂片。
回来那叫一个骂骂咧咧,都说遭遇诈骗。本来电影排片第一,票房第一。观众一怒,排片就少了。这是今年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类似的事不止一次。之前暑期档,《异人之下》《解密》都遭遇了类似情形。按理说,乌导和陈导都是有光辉战绩的,没想到口碑风评,直接拉低票房。徐峥的《逆行人生》,也被观众反馈搞得不及预期。遥想当年,这都是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和题材。还有一个流量大户沈腾。“含腾量”这个词儿也不灵了,《逆鳞》一整个口碑稀烂,票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今年电影票房很惨,相比于同期,一百到两百亿的断崖式下跌。非常明显的是,观众口袋里的钱捂得紧了,通过豆瓣、抖音、小红书一堆社交媒体一听说某片不值一看或纯属烂片,如梦初醒,不愿交审美智商税了。这事儿放在十年前,那个电影市场狂飙突进的年月,那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期,多少烂片涌入市场圈钱,老百姓们饥渴啊,再烂都能忍着下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一档启蒙我的、专门骂烂片的节目。这节目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光是因为它吐槽犀利,一针见血地骂出了烂片的要害。更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央视的节目。大多数人接触《第十放映室》,都是因为它的“恭贺系列”。每到年末,该节目都会做一个全年度的电影盘点,有进口片,也有国产片。无奈那二年,中国电影市场热钱太多,投机倒把的人不少,产生了不少奇葩电影。这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吐槽素材,也成了诸多影迷的下饭佐料。面对烂片,《第十放映室》无差别扫射。管你是什么大导演、大明星,还是什么万中无一的偶像,平等开喷,绝无网开一面。遥想那时,冯小刚与华谊如日中天。《夜宴》上映后,《十放》却说:“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再去评说它在艺术上的得失,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它从头到尾念的就是生意经……它在电影技法上的欠缺和文化底蕴上的不足,使得它虽然改编自莎翁名剧,形式上有了大片外表,核心上却显得底气不足。”这是早期比较委婉的点评。后来,周杰伦《大灌篮》上映时,它嘲讽道:“电影有惊无险进入亿元俱乐部。这个拼凑出来的故事,完全是胡编乱造。我想就算周杰伦只是在荧幕里站90分钟,也会有观众买票。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就不用再去讨论它的艺术性了。因实在找不出来。”它说李连杰、成龙演的《功夫之王》,本质上就是好莱坞电影,中国观众看,等于跑去国外吃中餐。它说郭德纲的《三笑之才子佳人》,作为国产电影中的奇葩片,在奇葩花园中都显得如此平庸,一看就知道,这是各参与方都处心积虑想搞钱的片子,所以这个以扎钱为目的的破玩意儿,才烂得如此平庸。它还说黄晓明的《唐伯虎点秋香2》除了2,基本没别的。说赵薇版《花木兰》乏味冗长的故事看起来像史诗一样漫长,这是它和史诗唯一相似之处。什么商业大导、文艺悍将,什么跨界喜剧王,亚洲偶像,内地一哥,只要是拍烂片,《十放》当年都是无差别吐槽,每句都打在七寸上。当年很多人都意外,央视怎么出搞出这么一档“大尺度”的犀利节目。这事儿往回倒,还有点意思。《第十放映室》的历史并不简单。《十放》的制片人,叫屠小文。90年代进央视。1995年,央一搞《银幕采风》,被戏称为“电影界的新闻联播”,宣传当月国产片,采访一些演员、导演。1995年是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的一年。为给国产片一个宣传阵地,《银幕采风》就来了。为的是让中国老百姓重新对电影产生兴趣。《银幕采风》当年的主持人,名叫王玲玲。1992年,她拿到河北省广告模特大赛的冠军,被调到了河北电视台。后来去传媒大学进修,第二年,就拿了第三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大赛银奖。《银幕采风》的主编,名叫龙斌。2000年,他从内蒙古一个地方台赴京,参加第十届全国播音主持人大赛,拿了奖,却被领导批评,说私自领奖。龙斌和领导吵架,血气方刚,一怒留在北京。他在节目里专访过不少电影人。后来,《第十放映室》的配音就是龙斌,史称“旁白哥”。央视科教频道成立后,屠小文的团队被调了过去,做一个叫《视觉》的栏目。还是聊电影,每周一期,45分钟,是个演播室访谈节目。开播不久,来了一个特别爱学习的编导。此君就是日后知乎、豆瓣上的张小北。张小北是传媒大学毕业的。自小的梦想,就是干电影。当时行业不景气,哪有这个机会给他。他干过一段时间记者。在《新电影》任职时,对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剧组跟组采访。人家看他拍照不错,让他兼任了剧照一职。来到《视觉》工作后,张小北做了一个专题节目,叫《漫谈科幻电影》,差点把当时毫无名气的刘慈欣给请到央视,可见预见性之高。这期关于科幻电影的节目播出,给他换来了一个电视专题片的奖杯。2004年,《视觉》改版。科教频道推出《第十放映室》,要扩充成一档90分钟的节目。节目宗旨是:展现电影魅力,传播电影文化。说是扩充节目,其实诞生的背景一点也不美。每周日下午,科教频道有一个半小时的空档,收视率贼特么低。这个时段,没钱,没观众。领导说,那就搞个节目赏析算了,其实就是一个汤汤水水的过渡。90分钟节目,经费特别少。团队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用“电影画面配画外音介绍”做节目,演播室啊、采访啊,都没有。这也为日后节目出圈埋下了伏笔。大道至简嘛,没别的条件,就只能在文案上下功夫了。那时,张小北负责好莱坞和内地电影。北电毕业的崔毅负责欧洲文艺片和香港电影,英国留学归来的贾樨负责英国电影和日韩片。第一期《当电影遭遇爱情》播出,收视率0.19。相当惨。虽然时段不佳,但央视的档次不能掉。早期《十放》延续的是央视的高端定位,文案优美、选题高雅。一上来就大师啊、新浪潮啥的。收视率不惨才怪了。很快编导队伍有了分歧,说除了高雅,也得搞点接地气的啊。团队做了几个“明星演员”系列,收视率一下拉上去了。慢慢的,《十放》的专题片,高雅、流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年不知多少影迷小白,就是看了《十放》的专题系列,才爱上电影的。但那些专题,还不足以让《第十放映室》在江湖上享有名望。它真正启蒙中国一代影迷代表广大群众发声,是因为“恭贺系列”。按《十放》成员丁卓涛在豆瓣上的说法,恭贺系列一开始,就憋着一口气。2004年,编导团队不少人都是给央视打黑工,没有正式编制。龙斌因此离开,后以外聘身份给节目做旁白。当时一个编导基本工资多少钱呢?800块钱。不少有才华的人来了,熬不住,又走了。剩下愿意做《第十放映室》的同志们,那是真的爱电影,对中国电影爱之深恨之切的。留下的人里,眼看节目收视平平,才华抱负得不到施展,心想与其混日子,不如借节目表达点态度,说点自己想说的话。“恭贺”的源头之一,是2004年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传媒电影大奖”。张小北结合其中获奖电影,做了一期《春天的希望——2003年华语电影回顾》。播出时间是2004年5月。当时国产电影体量小,一集就讲完了。2005年,这个专题才改名为“恭贺系列”。春节期间,搞年度盘点。如果你看过《2004年华语电影回顾》这一集,你会发现文案是相对温和的。它主要提到了《功夫》《天下无贼》《十面埋伏》《暖》等几部电影。肯定了冯小刚的进步,赞美了周星驰的才华。对《十面埋伏》的批评,还处在人物、故事设定、编剧水平的技术上,绝无扫射式的犀利吐槽。但通过对《十面埋伏》的差评,《十放》在这最早的“恭贺”中,就摆正了节目的大方向,说出了编导团队最想说的话:“以亿单位来计算票房成绩,是所以中国电影人梦想的盛世景象,或许我们需要《十面埋伏》来提升票房和人气,但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中国电影,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辛勤而非急功近利的态度,以及中国电影人百年来积淀的人文道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更健康、更良性的电影市场,这才是票房之外带给我们的更有益的启示。”节目第一次对烂片忍无可忍,直接毒舌点评,是因2007年一部的叫《明明》的电影。恭贺系列的主笔张小北,直接写道:“之所以在这里提及,是因为它是毫无争议的烂片之王。作为一部完全失败的电影,《明明》在艺术上开创了新的烂片纪录。如果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水平,那它就是无底深渊。如果你认为它是爱情片,它却有打斗,如果你认为它是动作片,它却有科幻,如果你认为它是科幻片,它却有现实,如果你认为它是文艺片,可它看着还挺恐怖,最后你以为你明白了,因为看到了张信哲,觉得它是个MTV,可你最后还是没有想到,张信哲演的,却是一个变性人。《明明》这部电影就这样一步步突破了观众的心理防线,让他们知道,原来烂片,还可以这么烂。”这段犀利文案,经龙斌淡定、专业的播音腔一播,立马出圈。此后,吐槽历年电影(不光国产片,还有好莱坞),就成了《十放》的标配。这标配中,很多吐槽手法,都成了网络段子。比如《花花刑警》,导演马楚成说,这是《星愿》和《东京攻略》的结合版。《十放》说,观众对此理解是:烂片加烂片,等于更烂的片。比如《时尚先生》,说作为一部本土电影,如果一开始忘了本,那剩下的就只有土了。再比如吐槽《刺陵》和《风云2》,说,前者是没有故事,后者直接没有剧本。《风云2》100分钟电影,长达80分钟打斗特效,剩下20分钟惜字如金的剧情。而《刺陵》则是一个愚蠢到新高度的电影,在拍广告的间隙,见缝插针地植入了一些不带情节的动作场面而已。吐槽由于太过犀利,被台里说,不要老说人家是烂片烂片的,影响多不好啊。编导团队没办法,不叫烂片了,根据网络梗,改叫奇葩片。于是有了《十放》说《精舞门》烂到堪称烂片届的一朵奇葩。还把《火星没事》列入年度奇葩片介绍,评语是:以惊人的低劣程度进入这个名单,本来创意和剧情上就和《火星的孩子》非常相似,还以敷衍了事的糟糕制作和不思进取的低劣剧本让它成为了山寨电影里的一朵奇葩。在撰写文案,分辨电影的制作水平时,《十放》一直试图给中国电影观众解释,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坏电影,什么值得你花钱,什么是想圈你的钱,试图培养大家的观影审美,不要老是花冤枉钱,去支持烂片。这里面多少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但它不能怪观众没眼光,而是市场混乱,导致劣币得势。这种愤怒,是逐步升级的。2011年,有了网络关注度后,“恭贺系列”把火力提到了最高。它说《新倩女幽魂》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港片桥段,糊弄了足足90分钟,在时隔20年后,用散发着骚味的剩饭,又炒了一锅大杂烩。它说杨幂的《孤岛惊魂》本质上是在一个二流市场里由一帮三流观众造就的不入流的票房奇迹。它说《大武生》制作水平并不差,最大的软肋是高晓松的个人趣味和导演能力,把原本闪亮的零件组装成了一台奇形怪状的机器。它抨击烂片,更大程度上,还是透过一个个烂片,在陈述当下的观影环境,并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产生忧虑,发出警醒。正如批评《十面埋伏》之后的那段陈述,这样的宏观分析,从不缺席。回顾2007年的《命运呼叫转移》时,在指出了电影上的粗制滥造后,龙斌的声音响起,引出一段对中国电影的警告:“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市场收益,忽视内容制作的要求。不然就是饮鸩止渴。以忽视观众观影体验和电影信心换来的利益,一定是暂时的,最终损害的,还是中国电影本身。”无奈那几年,热钱太多,投资太疯。到2009年烂片《刺陵》上映,“恭贺系列”不得不再次严肃地提醒中国电影观众:“如果我们在叙事和人物上,都可以宽容的话,我们看的还是电影吗?如此之多的中国电影,对观众基本消费需求,要么视若无睹,要么不屑一顾,只是麻木地堆积大场面和卡司阵容,一厢情愿地认为,观众只要看到这些,就能掏出口袋里的钱,制造一个新的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出来。《刺陵》不过是这波抢钱浪潮中又一个例子而已,‘人傻钱多速来’,已经成为内地电影市场在某些人心目中的一个写照,用一个又一个劣质产品,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我们花了高于平均水准的票价,看了远低于平均水准的电影……”到了2011年,编导团队实在受不了了,说《战国》这种伪大片敲响了中国电影创作模式和商业模式上的警钟,指出市场三大顽疾:一味依赖明星阵容,完全漠视编剧的存在,并在制作环节上偷工减料。最搞笑的是,那年盘点,还提到一部叫《B区32号》名不见经传的恐怖片。之所以单独提及,是因为它完全是年度奇葩之王,全片制作稀烂,把观众当傻子玩。《十放》忍不住说,对于一直锲而不舍支持国产惊悚片的观众而言,虽然锻炼多年,神经无比粗壮,但从惊悚片里看到喜剧效果,最后还是给气哭了。《十放》不止一次这样呼吁净化市场、端正创作,不止一次这样心疼观众。当年王岳伦的《十全九美》上映,《十放》说,如今中国观众在电影院看到一部搞笑电影就满足了,不知是庆幸,还是悲哀。第二年,王岳伦的《熊猫大侠》上映,走的还是《十全九美》的烂俗套路。“这种电视综艺加山寨春晚加天涯八卦的片子,之所以能在市场上获得成绩,纯粹是市场上并没有给观众更多选择的机会。这种电影的虚假旺盛,只是因为年轻观众在电影院里,实在没什么可选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和自己的不自信,他们只敢去投那些被市场验证过的片子。”并不是因为大家爱吃屎,而是当时市场上,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屎。谈到2005年《暖》的悄然上映,《十放》惋惜地说,在这个炒作和噱头高于一切的时代,《暖》就像我们远离多年的故乡,历经都市喧嚣后,你突然发现内心深处无法遗忘的记忆。谈及陈大明的《鸡犬不宁》,《十放》肯定它叙事上的智慧,肯定了它现实生活的质感,说它在任何细节上都能吸引观众,只可惜,它不是大片,不是爆米花电影和视觉奇观,需要观众沉下心来思考。谈到《太阳照常升起》,节目充分肯定了姜文的才华,但也可惜这样一部电影并不适合目前的中国市场。因为在中国,一部电影一旦没有票房,艺术水准就变成了泡沫,无人关心。这是商业主导一切的隐痛。谈及王竞拍的《我是植物人》,《十放》说,这是中国电影稀缺的题材,只可惜这些低成本电影求生太难,完全靠口碑才能活着。多年后,王竞拍出了另一部话题之作,颜丙燕参演的《万箭穿心》。说起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直指其前后风格割裂,仿佛两部电影拼贴而成,前面是夸张的荒诞喜剧,后面就成了文艺闷片,一方面割舍不下艺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乎票房,令人遗憾。提及《彩票也疯狂》,则直接吐槽它艺术片的恶趣味,说艺术来源生活,但不是抄袭生活,电影明明喝多了,还假装自己在耍醉拳。说得最狠的,则是蒋雯丽主演的《立春》,这片当年口碑不错,《十放》则直指其艺术态度存在问题,对生命的关照过于自恋,文艺观狭隘。看完那些评价,你会发现,这不是立毒舌人设,而是有的放矢,想办法为文艺电影处境说话。同样,对于商业电影的方向,它也看得很清。提到《疯狂的石头》,它笑说,宁浩不是一个人在拍片,昆汀、盖里奇灵魂附体,他身后至少还有几千张DVD。说这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为国产电影寻找创作思路,别总对抄好莱坞,要向伟大导演学创意。提到《人在囧途》,它说这是近年来国外电影模版和中国本土生活最好的结合,合理成熟借鉴别人的叙事,让观众发笑,感到温暖,是一个不错的方向,毕竟如今国产电影泥沙俱下,这么一个淘金时代,指望凭空出现一个天才对标世界一流水准,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提到《光荣的愤怒》,称赞这是把好莱坞叙事手法和本土化题材最成功的结合。推到《刀见笑》,说它出现的意义,远大于票房利润,因为电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视觉风格,给了国产片新的制作可能。果不其然,此后,宁浩、徐峥、曹保平、乌尔善,成了国产片里相继拍出票房口碑双高类型片的导演,大大拓展了国产片的创作想象力。你不能说这是《十放》眼光好,而是编导团队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电影才是中国观众需要的,什么样的叙事、制作,才是进步的方向。
这就是当年《第十放映室》一直在做的事。呼吁市场的净化,培养观众的审美,为国产片大方向操心,并提供可以参照的成功策略。对于普通电视观众而言,其影响正如给《十放》做指导的北电教授苏牧所言:“中国电影有垃圾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们牛逼烘烘地招摇过市。《第10放映室》的任务是,向中国的观众指出:这是他妈的垃圾!”借着网络兴起的东风,那几年,《第十放映室》迅速出圈。许多人就是看了节目吐槽,对好电影产生了兴趣,一点点培养了观影审美。《第十放映室》因此获得《新周刊》连续三年“中国电视榜最佳人文节目”的提名。称其“为影迷发声,为电影撰写心灵史,从未占据黄金时段,却在小屏幕上为大银幕奉献出颇具深度的正能量。”“恭贺系列”太火,从上下两集,改成“春夏秋冬”四集。一本正经的央视播音腔和犀利的解说词,变成网上流行的吐槽段子。节目最高收视率,冲到了1.0之上。在科教频道,尤其下午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当年,还有不少学生把节目录下来,传到mp4这种如今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的古典科技里,在大学寝室间来回传阅。有一次,龙斌在丽江旅游,发现居然有小卖部老板,把他们节目当广播听。节目爆红时,甚至挤进过央视一套,在小长假里特别播出。那一年,《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先后上映,网友在知乎上问,这两部大烂片,不知道《第十放映室》会如何评价?2010年,龙斌准备去配音,路上接到电话,让他不用去了。“电影过年不播了”。那是“恭贺系列”的延续,其中8期,配好了6期。电话里人问:制作人屠小文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把领导审片时给我说的话集结成册,比任何小品都要搞笑几万倍。每次文案,都有细微变化,烂片不能说,那就叫奇葩片。后来奇葩片也不行,就说是精分片。后来有一阵,节目的播出时间一直在变,一会儿下午播出,一会儿一大清早,重播时间居然还有半夜一点的。那时间收视率都统计不上。据说,毙稿并非压死节目最后的稻草,主要是收视率越来越低。不断修改播出时间,对节目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为保住节目,屠小文前后交了6个改版方案上去。最终,观众们没能看到节目吐槽《富春山居图》这部旷世烂片和《小时代》这部集浮夸、造作、价值体系扭曲于一体的划时代神作。这个启蒙了无数国产影迷审美的节目,倒在了2013年的新春。但在回顾2012年的电影时,专题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对于影评而言,为观众提供消费参考,只是它最基本的作用。合格的影评,需要为观众提供足够信息,以供观众自己判断这部电影是否适合自己消费。因此,好的影评不能只是简单粗暴提供好坏标准。“同时,影评摆脱了基本消费参考后,还是电影的延伸。电影是一部寓言,寓言需要别人来讲述它的道理。一个导演所能说的全部的话,都隐藏在电影中。电影上映后,导演不必喋喋不休阐述,而将解读权交给观众。影评是为了将隐藏在影像之下的韵味和价值展示出来,以便与观众交流互动。“影评对电影的阐释是合法的,但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也不是要建立一套凌驾于电影之上的话语体系,而是通过完整、系统的电影知识梳理,基于电影史的评价范畴,对当下电影进行分析整理,并最终为这门艺术建立系统知识。在这个层面上,影评人有许多任务,帮消费者决策,推荐优秀电影,对有争议的电影,进行有效评价,对电影现象趋势做出判断,抵制营销谎言,挖掘被忽视的佳作,等等。其任务,就是争取影评独立,让人们意识到电影是一门有独特语言、历史及其系统知识的艺术形式。“基于以上,影评必须独立。而且,必须争取最大的独立。”后来,虽然龙斌出了《龙斌大话电影》,屠小文带着队伍和土豆网合作,搞了一个《10放》,张小北那边搞了一个《电影放》,两边还在网上闹出矛盾,但此后打着《第十放映室》招牌的节目,还是一个接一个不对味,并凉了。也许,根本上,正如张小北所言,《第十放映室》受到那么大关注,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在央视播出,打破了央视一贯的输出姿态。可喜可贺的是,这十多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慢慢好了起来,不是什么烂片都能圈钱了,观众们的选择权和审美能力,也不像早些年那么让人焦心。尤其一系列高质量电影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广大群众慧眼的亮度,原来我们是能拍出好电影的。另外,新一代观众陆续进入影院,在一个以二十多岁年轻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市场里,以为每代观众都能糊弄,那纯属想瞎了心。各大内容平台兴起和自媒体的出现,让第一批进电影院的扫雷战士们,帮后面的观众作出了选择。这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最近这些年,你很少能看到无脑奇葩流氓片,能像十年前那么肆虐圈钱了。早在回顾2010年的电影时,《第十放映室》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的高速增长,并不是中国电影人靠自己本事挣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面对这笔天降横财,是该贪婪地吃了这顿没下顿,还是抓紧机会,赶紧学点养家糊口的本事,不是我们能操心的。但对于长期以来喜欢电影的人来说,当然要长点本事,千万别被这个淘金时代迷惑了双眼。蹒跚起步的阶段,行走姿势不够优美,我们可以谅解,但如果认为‘人傻钱多’的时代永远不会结束,那就是记吃不记打了。”我想,也许随着时间推移,这段文案的含金量,还会逐步提升。今年电影市场那么不景气,大家进影院,比选基金还谨慎,进去前,纷纷要上网扫一遍雷,以后,电影票钱到底支持什么样的创作,答案显而易见。你不能指望市场上永远没烂片,就像不能指望天底下不再有贪官。但如果广大群众擦亮双眼,联合起来,劣币就不会驱逐良币。
@如果你竟然看到了这里,希望能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请联系。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肤浅文青的记事簿,过期文艺备忘录。
[3]《「第10放映室」停播 十年路回顾》,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