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今日头版聚焦!龙岩长汀:人山两不负

民生   2024-11-10 10:41   福建  
11月10日
福建日报》头版以及2版要闻版以
《人山两不负》为题报道了
龙岩长汀浊水荒山嬗变为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故事

↓↓↓


全文如下:

人山两不负




汀江两岸风光秀丽。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距离有多远?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长汀经验”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这个秋天,记者走进长汀,倾听奋斗者讲述浊水荒山嬗变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故事


荒山绿起来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里穷,朱溪罗地丛。”
河田镇罗地村,罗地河支流肖坊河水缓缓流淌过村庄,两侧水草丰茂。老支书刘文贤指着上游不远处高出两边农田一大截的河床说,那是特地保留下来的,为了让后人记住,这里一度“河比田高”。
这条小河曾是村里大患。“下雨三天就要抗洪,晴天三日就要抗旱。田毁了,泥沙还把河床抬高了。”20岁出头就担任村干部的刘文贤清楚,河水之所以浊,是因为上游的山荒;上游山荒,是因为村里人穷,人们为生计到山上砍柴,把树砍光、草割光。渐渐地,“人穷、山光、水浊、田瘦”。
曙光出现在1983年。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推动下,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全省试点
此后,带领村民山上种草、种树,成了村干部的重要任务,大年初一都不休息。雨水把树苗草籽冲走,抹去汗水和泪水,继续干!
“封禁治理”同时施行。长汀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建立燃料补助制度,禁止村民砍柴烧柴,鼓励用电、用液化气做饭取暖。
渐渐地,罗地村旁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然而到20世纪末,全县仍有100多万亩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
2000年,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倡导下,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此之前,省委、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还没有安排到县一级的先例。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
罗地村更绿了。
罗地河小流域整治中,桥梁、生态护岸、排水涵洞等治理项目先后建成。“原来种一季稻,现在种两季稻;原来亩产几百斤,现在亩产超千斤,就连坡耕地和抛荒地都利用起来了,种植烤烟、槟榔芋等,光秃秃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刘文贤说。
去年底,全国首笔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长汀签约,签约交易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总价180万元。根据测算,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20年间,实现碳汇当量13.86万吨二氧化碳,碳密度提升了135.83%,彰显了水土保持项目巨大的碳汇潜力。
在民谣里“穷”了多年的罗地村,终是换了模样:荒山成绿洲,村美田更丰。


百姓富起来


2011年12月、2012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两次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也是在2012年,浙江仙居人沈树朝来到了长汀县三洲镇。
三洲也曾是重度水土流失区,多年来通过大规模种植杨梅等举措,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出现了杨梅树老化,急需管护、新植等新问题。政府四处寻找有经验的客商洽谈,这就找到了沈树朝。
第一次到长汀,沈树朝就决定留下。“我看到了当地政府打赢水土流失治理硬仗的决心,对于承包治理和开发山地,支持力度很大。这里的土壤还富含稀土元素,一定能种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他说。
多名股东共同出资1000万元,承包了700多亩荒山建起农场。然而,开发投入大、迟迟见不到收益,2015年,股东们有了分歧。
“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这里的山地土壤肥力低、开发见效慢,合作伙伴想降低成本、缩短投入周期,尽量提高产量。”沈树朝没同意,如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果子品质难保证,还会对正在培肥的土壤造成伤害。
其他股东自愿退出,沈树朝咬牙贷款收购了所有股份,先后投入4500万元,在3200多亩山地上种下油茶和杨梅等30多种水果。
他坚持施用有机肥,采用物理防控病虫,同时在果树间套种黄豆、油菜。夏产杨梅、西瓜,秋收橘、柚,冬榨山茶油……丰盈美丽生态农场名副其实。
农场终于在2022年扭亏为盈,这两年盈利进一步扩大。“待果树全部进入丰产期,年产量能突破2000万斤。”展望未来,老沈笑了。
近年来乡村休闲游渐火,沈树朝看到了新的商机,在农场里建设了行车道、步行道、风景亭和小水库,打造集观光体验、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既能吸引人气增加收入,还能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农场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村庄美起来


走进濯田镇寨头村,青瓦灰墙保留了客家传统的房屋风格,微风拂过成片的甘蔗田,空气中飘散着红糖的香气,这里是闻名遐迩的宜居宜业宜游社会主义新农村。
濯田红糖始于明初,传统工艺中饱含着客家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气质。然而由于沙化严重,寨头的田里一度种不了甘蔗,加上交通不便、穷得叮当响,这里被称为“长汀的西伯利亚”。
寨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为樟介绍,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开展条沟播草,持续治理水土流失,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全村综合治理面积达2600亩。人居环境整治,也为寨头蜕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新当选的村“两委”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打造拳头产业作为本届班子的重要目标,提出发展甘蔗种植、红糖加工。罗为樟任负责人,带领村民成立了长汀县甜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糖分更高、能比旧品种提早开榨1个月以上的新品种试种成功,并在全镇逐步推广。
全镇首家无菌标准化红糖加工厂建起来了。榨汁—过滤—撇泡—赶水—翻糖—打沙—灌模,生产流程基本保留了古法熬糖工艺。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产品商标,濯田红糖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制糖厂正对面,红糖研学综合体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一层为研学体验,让游客亲身体验红糖的整个制作流程,二层为餐饮,三层为民宿,今年内有望投用。
2023年,长汀全县水土流失率降至6.4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55%,国、省控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从“火焰山”到“绿满山”、从“重灾区”到“先行区”、从“贫困县”到“十佳县”的飞跃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介绍,长汀在深入实施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的基础上,推进新时期长汀水土流失“全域”治理,全面深化多领域、多要素、多层次生态体制改革,打造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


记者手记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依托自然生态与地理人文优势,常口村发展红色党建、教育研学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村里最美的建筑,是集培训、研学、住宿于一体的综合研学基地——“两山”学堂。
无独有偶。位于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内的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馆,也呈“两山”造型,高标准打造集历史、民生、经济、社会、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展馆,多角度展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及成效。
与其说是巧合,毋宁说是共识。绿色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关键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让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绿水青山“高颜值”相得益彰。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要有生态优先的自觉和守正创新的精神。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看长汀县,几代人白了头发,才绿了荒山;看常口村,摒弃诱惑,方才绘出最美“山水画”。两地尽管生态基础和工作方法不同,但始终把生态优先的自觉挺在前头,共同证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当然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不应是对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应是排斥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面对“鱼和熊掌兼得”的难题,既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又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在勇于创新与善于创造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颁发给常口村,长汀县签约成交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均充分彰显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要有人民至上的情怀和久久为功的坚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只有厚植为民情怀,牢牢遵循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长汀县、常口村从起初给予群众煤炭补助、燃气费补贴,到后来土地流转、“空气变现”,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治理中得到实惠,自觉当好主人翁与主力军,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群众路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更是一场持久仗。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典型,就得益于当地广大干群传承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同样地,常口村几十年如一日传好“绿色接力棒”,也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结果。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逐绿前行、驰而不息,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让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让田园相依、百姓安居常在,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郑璜  潘抒捷  储白珊)

编校:黄清花 黄达杨 

审核:王尚华 谢津津

监制:王仰华

总监制:高营光 陈长帮

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龙岩市举行“智汇闽西·科创未来”科技交流与成果对接会
乘数而上 融合发展!数据要素驱动两岸融合发展项目合作交流活动举行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龙岩市高级中学,签署山海教育合作协议!

成为我们的专属粉丝

只要简单两步

↓↓↓


点亮
↓↓

龙岩发布
传播龙岩声音,讲好龙岩故事!龙岩市委市政府权威信息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