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丨高山仰止,他们笔下篇篇都是爆款

体娱   2024-11-09 22:04   福建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家住闽侯”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坚持真理,疾恶如仇;铁骨铮铮,宁折不弯。

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


11月8日

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同回望

璀璨中国新闻史中福建的星光

走近那些以笔为剑

记录时代风云变幻

也推动时代前行的

福建新闻人


01
动荡岁月 救国之道


1897年后 , 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国人开始重视报纸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掀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这一时期,来自福建侯官的知名斜杠青年严复,就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复

他先后创办了《国闻报》、《国闻汇编》,呼吁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肩负起“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历史重任。

其中,《国闻报》是北方维新运动的舆论阵地,是当时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我们熟知的《天演论》最早就是在《国闻报》上发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国人。

《国闻报》图源:林则徐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与严复办报鼓吹变法相比,他的闽侯老乡林白水则要犀利得多。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这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堪称林白水一生的写照。

林白水

他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启蒙教育家和新闻界杰出人物之一。早年三次留学,是中国出国攻读新闻学第一人。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和众多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坚持不懈地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先后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更多的是办报。

林白水创办的报刊 郭城/摄

 在二十五年间,他先后创办并参与了《中国白话报》(1903)、《公言报》、《和平日报》等十多种报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了从晚清到军阀割据的动荡岁月,曾五次被查禁,三次入狱,最后以身殉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26年8月6日,林白水先生因为新闻报道触怒军阀,被杀害于北京,年仅52岁。与著名报人邵飘萍的遇害时间相隔不足百日,这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悲怆的一幕。

林白水烈士纪念碑 潘慧晶/摄

林白水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民请命,代民立言,“但能为社会留一公言,代表民意,虽遇风险,在所不辞”,其履艰之义,难能可贵。他倡导报刊通俗化、大众化,开创了中国新闻史上用白话办报的先河。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烈士。新闻界评价他:“无私无党,直言不讳者,白水一人而已。”

2023年,为纪念林白水先生,福建省正式设立林白水新闻奖,褒奖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02

福建小城 “新”火不断


在闽西北三明,有一座小城,它是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它是著名新闻人邹韬奋的出生地、羊枣的战斗地,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这就是永安。
战时的永安与全国的文化交流都不曾中断,大量抗日刊物齐聚永安发声全有近42家大小出版社,4家新闻通讯机构,19家印刷所,发行机构16家,编印、发行报纸12种,各类期刊120多种,出版800多种各类丛书、丛刊和专著。

永安出版的抗战刊物。图源福建档案
1895年,著名新闻人邹韬奋出生于福建永安。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将书、报、刊集为一体的杰出出版家、政论家、新闻记者。周恩来曾称之为“出版事业模范”。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他主办过报纸,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是无数中国新闻人的追求,他创办的三联书店是读书者的心灵家园。
回顾邹韬奋的一生,从1922年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他就一直秉持“为大众做喉舌”的宗旨,针砭时弊,关心民众生活,揭露军阀、官僚政客的丑态,深受读者喜爱。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痛斥蒋介石打内战的行径,响应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以如椽巨笔鼓舞了成千上万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和奔赴抗日前线。

《生活》周刊第八卷第十期
被迫流亡海外回国后,他因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与沈钧儒等被捕入狱,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虽获释,却也一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打压。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因病在上海不幸去世,年仅49岁。临终前,他口授遗嘱再次提出入党申请。9月28日,党中央追认其为党员,并称其为“吾党之光荣”。

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 图源:今日永安网
2024年7月24日,位于三明永安市上吉山村的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
邹韬奋和羊枣,作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与永安结缘,一个生长于斯,一个战斗于斯,虽人生旅途各不相同,却怀揣一致的革命信念,书写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奇。


03
抗战烽火 以笔为剑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如何坚持办报,以笔为剑,为人民发声,记录真实的历史?
福州才子邓拓的答案是:8头骡子办报。
1941年秋季,日寇纠集7万兵力向晋察冀边区扫荡。当时,作为社长的邓拓坚持出报。报人们改装了印刷设备,所有的物资,8头骡子就能驮完。
从1941年9月到10月,他带领大家游击办报,一个月内7次转移印刷设备,将该报办成“民族的号角”与“边区人民的喉舌和思想武器”。不仅如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该报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邓拓
邓拓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人民日报》第一任总编辑。为了办好《人民日报》,采取了多项意义深远的举措,要求报纸要联系实际和群众,要接地气,不能束之高阁,提出不论是编辑也好,记者也罢,都要去田间地头和工厂一线,深入了解进行采访,坚决不能出现“只当新闻官”的情况出现。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弄7号的邓拓故居。图源:福建共青团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战地记者而言,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危险如影随形,越靠近前线,越能写出接近战争真实的报道,也越需要巨大的勇气。
那时在一线战斗的,还有写下了《陇海线上》《台儿庄血战记》《血火中的行旅》等有影响力通讯的赵家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赵家欣一心想去前线采访,终于在1938年3月,作为厦门《星光日报》派遣的福建省唯一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西出武汉,北上郑州,东奔徐州,采访了正在同日寇浴血奋战的前线军民。

赵家欣 图源:福州晚报

2014年,赵家欣在家中辞世,享年100岁。在他的漫长职业生涯中,他创造了福建省新闻界的多个“唯一”纪录:


福建唯一到台儿庄前线采访过的战地记者;

福建唯一在武汉参加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作协前身)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中国记协前身)两个成立大会的记者兼作家;

全国最早、福建省唯一出版抗战通讯特写集的作家;

唯一同时获得中国记协所颁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中国作协所颁抗战时期老作家铜匾两项殊荣的老记者、老作家。



福建是著名侨乡,在国家危难之际,不少闽籍儿女选择回到故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归侨记者黄薇,她也是回国参加抗战的唯一华侨女记者。

黄薇 来源:《我的母亲——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
1938年3月,黄薇作为《星洲日报》特派记者重返祖国。同年,她剪了一头男式短发,毅然参加徐州会战武汉战地记者团,赴前线采访。
作为战地记者团中唯一的女性,她冒着战火在前线采访,其中几次参加激烈的遭遇战,并一次次与前线将士一起成功突围,写下了大量报道抗敌将士和揭露日军暴行的消息、通讯。

前排中为黄薇。资料图片
黄薇从战争一线发出的报道,对唤起更多华侨支援祖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大批华侨青年在读了她的报道后,毅然告别亲人,回国参战。
后来,黄薇将自己写的战地通讯结集出版时,萧克将军挥笔为之题词:“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与此同时,她的报道,还促使东南亚众多华侨从“拥蒋”逐渐转向“拥共”,并最终抛弃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星光璀璨的闽籍新闻人,用实践证明了新闻的力量。
高山仰止,见贤思齐。这些璀璨的星光,指引着当代新闻人,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来源:福建日报
资料来源:东南网 中国新闻网 永安新闻网 中国侨网等

编辑:林丹(小) 洪婷婷
校对:张翔 林丹(小)
审核:王立强
监制:谢永杰 倪心昕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家住闽侯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帐号,权威发布本土新闻资讯。联系电话:0591-22988289;邮箱:mhgbdst@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