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年俗 热情腾腾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糖瓜黏。二十四,扫屋院,干干净净过新年。二十五,磨豆腐,迎新年,敲锣鼓。二十六,赶年集,割肉买炮置新衣。二十七,写春联,雪映红联庆丰年。二十八,把面发,婆媳协力蒸枣花(花馍)。二十九,集上走,进商店,打烧酒。腊月三十,年忙乱,福字倒贴迎新年。除夕之夜,团圆饭,磕头上香祭祖先。正月初一,起得早,磕头拜年吃水饺。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拜舅女拜娘。初四,开门迎财神,三阳开泰喜盈门。正月初五,送穷节,爆(炮)竹(走)穷鬼接福神。初六,集镇灯市兴,人流如潮购花灯。人七,吃上拉魂面,燃香看天齐身安。正月初八,送灯笼,舅送花灯外甥迎。初九前后,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初十,石头节,石碾石磨歇一歇。正月十一,待子婿,宴请女婿岳丈喜。正月十二,鼠嫁女,生态和谐万物喜。正月十三,杨公祭日,祭拜英雄扬正气。正月十四,搭灯棚,大人小孩玩花灯。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烟火更热闹。”这是流行在咸阳民间的一首春节年俗歌,反映出咸阳人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文化气息。
新年。潘小玲 摄
“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时间符号,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的岁月流转中,过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咸阳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积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春节年俗文化,承载着咸阳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入腊月,年气就日渐浓烈。从腊八起,咸阳人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大幕,开始忙碌起来,为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辞旧岁迎新年做充分准备。腊八节一大早,咸阳北五县人吃完腊八面、南八县人喝完腊八粥,就搬出封存了一年的锣鼓家什,用火燎烤后,开始“吵年”。此时村村锣鼓喧天,惊天动地,鼓点有:“十样景”“风搅雪”“秧歌鼓”“太平鼓”等。民谚曰“过了腊八,锣鼓铿锵”“吃了腊八,炮声劈啪”。
腊八过后,咸阳人紧扎了一年的钱袋子才松开了,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从此刻起,好像变了一个人,纷纷赶集上会,扯布买线,割肉买炮,做新衣、购年货,忙碌的身影和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让寒冬腊月,一下子变得温暖、祥和、平安、喜乐。
年年有福。王功咸 摄
咸阳春节年俗文化的核心是感恩和孝悌。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的本质是感恩。“年”是丰收的标志,农耕社会,人们种的庄稼丰收了,就要感谢自然和神灵的赐予,感谢的形式就是祭祀,祭品自然是收获物。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祭祀感谢神灵逐渐发展演变为祭祀祖先。《诗经·豳风·七月》就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记载。
祭天祭地也好,祭祖也好,都是教育孩子要心怀感恩之心,不能忘本。
《咸阳市志》记载:“腊月二十三祭灶请灶神(也称过小年)”“腊月三十下午暮时要给祖宗坟墓烧纸,同时要在堂屋供奉祖容(影)”。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大扫除,晚上祭灶,烧香磕头,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用的菜肴(祭品)讲究刀口要匀,火候要巧,味道要好。三碟一桌不嫌少,七碟八碗也不多。咸阳人把一年的收获奉献灶神祭坛,是对大自然和神灵的一次集中答谢。知恩感恩,这便是咸阳人祭灶的精神内涵。腊月三十,门首春联点缀,喜气洋洋。除夕守岁,门神把门。同宗同族,聚集一堂,在祖先牌位前上香燃裱、磕头祭拜。在祖先牌位下,亲人相聚,老少同堂,围坐一桌,共进年夜饭,开始守岁,咸阳民间称这种热闹场面为“坐夜”。“坐夜”时长辈还要给儿孙发压岁钱,意在镇岁、驱邪、祈福,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坐夜”的意义不仅仅是享受丰盛的年夜饭,更重要的是阖家团圆“讲好和礼,以笃恩纪”。
大年初一,拜年抢早成为咸阳人迎接新年的首要仪式。先拜社庙宗祠,再拜族中长老,然后拜亲朋。邻里互拜,拜个吉祥。这是咸阳人过年礼敬活动的具体体现。礼敬神灵,敬畏天地。祭拜祖先,弘扬其德。敬拜英雄,彰显忠义。礼敬村邻,社会和谐。借助大年,咸阳人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接受对忠义的怀念和敬仰。
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拜舅女拜娘。正月走亲戚拜年,主家设席款待。宾主互贺,嘘寒问暖,端菜上酒,拜年吃饭,小孩得压岁钱,饭后打道回府。巷道里,厅堂前迎来送往,贺岁语、道谢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亲情、乡情、友情交融在一起,更加显得亲近友好。咸阳人过年走亲戚活动是“和合”二字的充分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正月初五送穷节,咸阳民间俗称“破五”。“破”,民间指破烂,“破五”,是说初五要清除破烂。是日黎明,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名曰“轰穷气”;家庭主妇打扫卫生,将清扫的垃圾送到户外,称为“送穷”;男人淘厕出粪,谓之“刨穷根”;早饭吃“搅团”,意为填穷坑;午饭吃饺子,饺子像元宝,用元宝塞住“穷窟窿”,来年不欠外债,日子红火。这是咸阳人祈求富裕平安的共同理想。
正月初七人日节,咸阳民间称“人七”,因“七”与“齐”谐音,又称“人齐”日。这天黎明,家庭主妇燃香祈福,家有几口人燃几炷香,再出门观察天象。人日节,各地饮食习俗不一,南部平原地区盛行吃搅团,称“粘魂”。据民间传说,除夕夜人们各自的魂魄出窍外游,“人日”魂归附体,吃顿搅团黏住魂灵免得再次出窍走失。咸阳北部地区则盛行吃面条,并将长如线形同挂面的面条叫“关魂面”,把擀薄切宽形同皮带的面条叫“拉魂面”。这正是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咸阳人过年习俗中的体现。
咸阳人的春节也是一种全民祈福活动,无论是对联、年画、社火,还是敬神祭祖、拜年敬老、守岁熬夜,耍社火送花灯,无不是唤醒人们的道德观。比如门神秦琼敬德一定要面对面,因为面对面是合相,脸背脸是分相;再比如,大年期间是不能行“三恶”的,不恶口、不恶行、不恶念。无论是《莲年有余》《五福临门》《出门见喜》《天官赐福》的年画,还是老百姓吟唱的“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畜兴旺,七打北斗七星,八打八大金刚,九打九天吉祥,十打十方如意”的《打春歌》,还有:“大门楼子高院墙,凤凰落在房顶上,凤凰展翅人发旺,辈辈儿孙状元郎”的《祈福吉祥歌》,都蕴含着咸阳人爱国爱家、祈愿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和祈福禳灾、向往和美康乐的生活理想。
欢天喜地。张磊 摄
时至今日,春节一直在与时俱进,春节文化不断在推陈出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在咸阳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春节期间人们跨越距离相聚一堂,亲情在此时凝聚升华,邻里间相互拜年问候,社会氛围和谐友善,展现了古都咸阳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体现了咸阳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随着春节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咸阳春节年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特质,必将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断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海报轮播
来源: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