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1. 缘起-陈金海
第一次看‘竞技扑克比赛’的图像画面(港片的那些堵神堵圣戏说不算),大致是上个世纪之交,国内有线电视频道如雨后春笋兴起的年代。
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上百个频道,遥控器摁到手酸... 为了差异化和存在感,一些地方有线台的冷门频道甚至都不是为了收视率,只是为了凑内容,会在深夜时段,播出一些劲爆的,无版权的,审查边界模糊的电视节目...
1999年仲夏的某个深夜,收看完央视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有些意兴阑珊;被一辩樊登‘造词诡辩’’搞得上头,被马来姐姐华语腔搞得肝颤,被余秋雨老师的点评搞得眩晕,余韵缭绕之时... 用遥控器打了个响指,哈尔滨有线生活娱乐频道出现了如下的名场面...
Jonny Chan振臂欢呼Erik Seidel当年只能背景板
大概又过了17-18年,看了<Rounders>才知道,那是扑克历史的最经典时刻,承上老道,启下Ivy, Inspire一代代扑克爱好者的Moment Of Truth。1987-1989年连续三次打入WSOP主赛单挑,对手中的Erik Seidel和Phil Hullmuth也都书写了各自的传奇史。而这样的华彩,是由一位广州移民美国的华人书写而成了...
来Vegas小一个月,隔三差五就能看到陈老师,褪去身上的光环,平视而去.
Jonny老了,像暮年的赵子龙... 牌桌上少了经典的大橘子..
那天在Paris通道边上撞见,主动打了个招呼,下一句忽然嘴边断电,不知道是该说普通话、英语、还是粤语... 陈老师看到我的战队国旗图标,伸手过来,赶忙双手拖住... 手很大,甚是柔软,几处有筹码打磨过的老茧...
2.Limboman-李桐
乘上之后就该启下了,这次来还没见到杜悦老师,天天见的魏国梁老师我们下期再聊,总能见到 Always PokerFace的朱跃奇老师我们也暂且不表... 我们继续聊聊2022年25K PLO冠军,李桐老哥。
李桐老师像黄盖,老而弥坚
半个月前的Aria MGM3.5K主赛大神云集,如果来WSOP只打一场比赛,只为和高手真刀真枪过招,我推荐大家打非WSOP系列赛的这一场。
体验感拉满,特别是能让总奖金榜排名第五的David Peters感到如坐针毡,对他做了8次激进动作,每次都拿捏到位时,这是我们来大洋彼岸参赛的理由..
杀的兴起,休息时间也顾不上搭话前位的Alex Botez
给作者自己加戏的...非必要插叙有些多了...
我们单刀切回主题,‘及时发现’背后这张桌子坐着李桐老师。
去年疫情期间,去美国参赛的国人不多,李桐老师拿下了一条重量级的金手链,当时写过一篇小文,和战队川哥还搭档解说过决赛桌,链接如下:
李桐老师可能是国人金手链得主中,最低调的那一个。
从来没参加过国内的赛事,只偶尔打WSOP的赛事;
且只打奥马哈赛事,能在德州比赛碰到他,是因为"实在没什么事情可做,在老伴来之前,放飞一次自我,打一场德州比赛体验一下..."
喜欢奥马哈的理由:
“有比Hold'em更多的变化,更多的不可预测性,更加刺激,动人心魄”
参赛次数少的原因:
“就是一个爱好者,没把自己当运动员”
“拿了金手链之后,没有改变想法吗?”
“没有,反而更加认清了自己,想玩就和相熟的老友们玩一玩,一年参加一次WSOP”
我继续追问,真的能抵挡住“我其实很行,我可以”的主观诱惑?特别是得到成绩背书+BR灌输的客观加持,真的不想多打打比赛吗?
老李大哥说,今年WSOP的参赛计划就打5-6场的PLO比赛,老伴6月底从上海过来后,以陪老伴休闲游为主...
喜欢变化更多,波动率更大的奥马哈游戏,但却为人低调,谨言慎行,这是极化的对冲吗?
好像也不是,我隐隐揣测,李桐老师可能是喜欢在“波动面前做减法”,在万变中寻找不变,在骇浪前照进本我,在悸动中追求无为...
无为即有为,无我即有我...
李桐老师是通信行业的老兵,企业做的坚实,他说这两年逐步放手,已经把担子交给年轻人挑了,自己可以多陪老伴儿或走看世界、或家长里短。
作为还在求索的通信人晚辈,我问了信息论和德州扑克️的问题。
其实香农祖师爷当年发明【信息论】,私心是在牌桌和股市上挣点外快;当然,课本里是绝不会这么写的...
我问李桐老师,冥冥之中是否有某种召唤?
即使当年信息论这门课,我是睡的最香的...
李桐老师不置可否,
这个对野望脱敏的...
’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