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霸凌更危险!这股风气正在校园蔓延,爸妈还被蒙在鼓里……

教育   2024-12-19 07:01   辽宁  





























2016年3月,
而如果没有吴谢宇发.给0舅0舅的信息,谢天琴被发现的时间
记者了解,吴谢宇的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福建仙游度尾镇,老宅是一栋两层自建楼房,前年就已经建成,但是楼体外还裸露着红砖,而房间内,却仅有简单的家具,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连护栏都没有安装。

吴谢宇2岁的时候便随父母从老家搬去了省城福州,但是逢年过节,他还是会和父母一起回到老家,2010年,吴谢宇的父亲去世,但谢天琴还是经常会带着吴谢宇回公婆家看望,关于吴谢宇,老家的亲友也算比较熟悉。

吴谢宇爷爷的邻居何凤英(化名)告诉记者,吴谢宇两三岁的时候,便和父母一起搬到了福州,一年就过年回来一次,也待不了几天。“小时候看过他,后来他去外面上学,长大了也认不出了,但知道他们家这个孩子学习很好,想不到会出这样的事。三年前听说后,到现在也不敢相信。他们这一家很可怜,爷爷老年痴呆,一直在外面捡垃圾,让他别捡劝不听,姑姑也有精神问题,还有另一个姑姑住在精神病院,还发生这样的事。”
可能会更晚。
法院:双方感情未彻底破裂,驳回诉讼请求

经审理,法院认定以下事实:原、被告于1980年12月结婚,婚后育有子女三人,现均已成年成家。夫妻共同财产有两套房屋,另有入股、投资、存款数十万元。

法院认为,婚姻应以夫妻感情为基础,原、被告共同生活近40载,且将子女三人抚养成人,40载携手岁月,风里雨里实属不易。双方虽因琐事发生矛盾,但并不足以导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年少夫妻老来伴,晚年生活更加需要相互支撑,原、被告今后只要能互谅互让,相互珍惜,加强沟通与交流,妥善处理化解现有矛盾,仍是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故对原告王花的离婚之请求不予支持。

2020年12月2日,法院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王花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50元由女子承担。主审法官告诉记者,该案目前仍在上诉期,王花是否上诉,目前尚不清楚。

赞同判决者:法院用心良苦,判决合情合理合法

记者注意到,该案之所以引发关注,一是2021年起实施的民法典规定离婚将有30天的“冷静期”,相关话题仍有很高关注度;二是王花和老伴年过六旬,诉讼离婚实属少见;三是法院判决侧重“说情”,释法说理不够,引发争议。

对于法院判决,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称,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离婚的方式可以是协议离婚,也可以是诉讼离婚。当双方不能通过协议的方式离婚时,就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这就是离婚自由。”
     
付建称,“婚姻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受到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限制的“有限的自由”。夫妻一方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并非一定就会判决双方离婚,法院要考虑双方的意见以及二人的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状况、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以及有无和好的可能等多方面考虑。所以,原告起诉后,是否能够离婚,其决定权在法院,而不在原告,这就是对“离婚自由”的限制。

本案中,王花夫妇均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少相识并组成家庭,共同养育子女三人,携手相伴40年。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双方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了,正是人生享乐的时候,尽管生活中有些磕磕碰碰,但相信夫妻几十年的感情还是挺好的,而且男方还是想将这段婚姻持续下去,法院这样判决可能是觉得双方的婚姻确实没到非离不可的地步,还有缓和的余地,毕竟几十年的携手相伴并不容易,还是希望女方慎重考虑,给双方一次机会。“我认为法院这样判合法合理”。

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晓静同样认为,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本案核心在于男女双方是否符合离婚条件,判决是否离婚是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标准,这是认定判决离婚的条件。”结合本案男女双方提交的证据,法官认为“双方虽因琐事发生矛盾,但并不足以导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即男女双方感情未破裂,不符合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应准予离婚”的情形,因此,法院驳回了王花的离婚诉讼请求。

“如果女方仍想离婚,其须提供证据证明符合‘应准予离婚’的条件,如男方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或实施家庭暴力, 或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或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等。”如果王花能提供这些证据,法院应判决离婚。

郑晓静说,行使婚姻自由权,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条件与程序、离婚条件与程序,婚姻自由不是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婚姻自由权,既不允许他人侵犯,也不允许滥用,更是一种责任。

河南风向标律师事务所律师单艳伟认为,如果王花夫妇的行为不存在《婚姻法》规定的应准予离婚情形的,她认为法院的判决合情合法。“王花夫妇结婚40年,现均已步入老年,不同于年轻人之间的离婚诉讼,老年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

单艳伟称,目前两位老人的三名子女均已结婚成家,能陪伴老人的时间有限,所以生活中两位老人更需要彼此相互陪伴。离婚后,单身老人的生活会更加艰难。即将实施的《民法典》设置了离婚冷静期,目的也是更好的维护小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了,社会才会更和谐。本判决做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我认为是很好的判决”。

质疑判决者:灵魂的呐喊不应该被拒绝

对于法院的判决,济南律师王玉琴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法院没有考虑女性的切身感受,许多女性的婚姻根本不幸福,但为了子女都忍了,想等到子女上大学或成家立业后再离婚,法院的这份判决把这部分女性的最后希望都打碎了!”

王玉琴称,女性一般不到忍无可忍是不会提离婚的,“王花难道不知道自己年龄大了,需要人陪伴吗?她肯定反反复复考虑过了,但她仍然提出离婚,那就是她实在忍受不了了。”

王玉琴还认为,法院不宜对离婚管得太严,“可以适当放松一些,离婚后两人若觉得感情好,还可以复婚,又不麻烦,何必不让人离婚?”
王玉琴称,现在法律对婚姻的规定是宽进严出,结婚容易离婚难,“我觉得不太对,应该严进宽出,设立结婚冷静期,婚前一定要考虑好,结婚后才会珍惜。”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永萍同样认为,离婚自由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离婚冷静期也仅仅只适用登记离婚,但凡通过法院诉讼离婚的,又有多少是冲动离婚呢?”且不说法院立案过程繁琐,单就漫长的审理过程,对于围城中的两个人天天冷眼相对就是巨大的痛苦与煎熬,“能够并愿意承受这一切的老年人又有多少?”

何永萍说,婚姻幸福与否,只有当事人知道。“我个人认为不是本人,最好不要评论指导他人的婚姻,多少人间悲剧本可以避免,却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呢?”既然法律赋予了人们离婚自由,就应该不分年龄、种族、身份平等的适用法律,不能因为老年人就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更应听听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灵魂的呐喊不应该被拒绝”。

何永萍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当老人年轻了为孩子,为父母,从而忘记、忽略自己的追求,老年了,是否更应该让他们为自己活一把呢?难道一生隐忍,连晚年想维护自己的一点点权益也要被剥夺?! 

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张仕艳也称,离婚没有年龄限制的,只要是民事行为能力人就行。六旬老太离婚了,也不是没可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院考虑到婚姻家庭稳定,判令王花不予离婚,可谓用心良苦,但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因为两位老人婚姻持续多年,不等于未来就能和睦共处,相伴余生。“最为关键的是,不能以好心之名,违背老太的意愿,因为这实际上还是侵犯了老太的婚姻自主权。” 

张仕艳称,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无论是老太太还是老爷子提起离婚,只要满足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离婚条件,就应当判予离婚。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诉讼律师龙中美称,从王花的起诉书描述来看:“被告脾气暴躁,容易发火,经常对原告非打即骂。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原告多年一直忍气吞声。现原、被告子女均已成年,并参加工作且成家”。可见,在这段长达近40年的婚姻关系中,被告很有可能存在家暴行为,但王花没有证据证明。王花隐忍多年,一直等到孩子全部成家立业才提出离婚,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本身就可以反映出王花有着强烈的离婚意愿,且双方的夫妻矛盾经过多年相处仍然无法调和,法院这一次判决不准予离婚根本不会起到什么改善作用。

“相反,因为法院这一次判决不准予离婚,王花需要在这份判决书生效后6个月后才能再次起诉。” 龙中美称,根据判决书可以看出,案件今年10月28日立案,12月2日法院作出不准予离婚的判决,上诉期十五日加六个月,王花需要在2021年6月下旬才可以提起第二次离婚。“在这漫长的等待期中,王花是否会继续受到被告的打骂,其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被告是否会转移夫妻共同财产?法院认为双方仍有沟通和好的可能,那法院在判不离后是否有跟进调节双方矛盾?”

在无法回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龙中美认为法院的“为你好”判决不准予离婚是非常无力的,是一种类似于行政机关的“懒政”行为,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王花再次起诉,法院判决准予离婚,“这中间除了延长了离婚时间外,不产生任何正向意义”。


记者了解,吴谢宇的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福建仙游度尾镇,老宅是一栋两层自建楼房,前年就已经建成,但是楼体外还裸露着红砖,而房间内,却仅有简单的家具,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连护栏都没有安装。

吴谢宇2岁的时候便随父母从老家搬去了省城福州,但是逢年过节,他还是会和父母一起回到老家,2010年,吴谢宇的父亲去世,但谢天琴还是经常会带着吴谢宇回公婆家看望,关于吴谢宇,老家的亲友也算比较熟悉。

吴谢宇爷爷的邻居何凤英(化名)告诉记者,吴谢宇两三岁的时候,便和父母一起搬到了福州,一年就过年回来一次,也待不了几天。“小时候看过他,后来他去外面上学,长大了也认不出了,但知道他们家这个孩子学习很好,想不到会出这样的事。三年前听说后,到现在也不敢相信。他们这一家很可怜,爷爷老年痴呆,一直在外面捡垃圾,让他别捡劝不听,姑姑也有精神问题,还有另一个姑姑住在精神病院,还发生这样的事。”
2月初,吴谢宇曾给自己舅舅发短信,称自己将和母亲在春节前返回福建,希望舅舅前来接车,而吴谢宇的舅舅没能等到他们,于是产生怀疑,最终开谢天琴家的门发现了她的遗体。

很多人说,如果吴谢宇不打这个电话,谢天琴的遗体会被隐匿得更久,因为按照吴谢宇此前给亲友的说法,他和母亲已经前往国外,没有人会想到,在国外陪吴谢宇读书的谢天琴几个月来其实一直都被厚厚的保鲜膜和活性炭包裹在。

而吴谢宇为何在杀害母亲之后的7个多月,选择“自曝”犯罪现场,也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奶奶去世后20天
吴谢宇被抓获

而吴谢宇给他舅舅发接车短信的时候,其正在河南,据福州警方2016年2月14日后发布的悬赏通报显示,吴谢宇距离当时最近一次出现,是在河南一处银行ATM机的摄像头前,时间是当晚的10点53分,此后,吴谢宇似乎“人间蒸发”,直至4月21日被重庆警方抓获。
有平台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吓cry的render和我的GRE备考经验分享》的文章,分享参加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验,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吴谢宇。吴谢宇参加GRE的考试时间是2014年9月,而文章刊发的2016年3月,吴谢宇已经被福州警方列为犯罪嫌疑人,按照时间推算,这篇文章正是吴谢宇在弑母前后写作的。

“对大陆考生来说,新GRE考试的难点主要在Verbal(语文部分),Quantitative(数学部分)的难度基本在高中水平,挑战不大”“备考GRE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Verbal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Verbal部分的成绩就能够短期提高,因为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说GRE考的就是单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要想在Verbal部分中拿到理想的分数,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掌握相当数量GRE水平的学术阅读词汇”这样的言语,或许是无法和那个在夜场中与顾客打趣儿,而希望多得到几百元消费的吴谢宇联系在一起的。

最终,吴谢宇在当年的GRE考试中获得了“V165、Q170、AW4.5”的成绩,“这样的成绩算得上是非常优秀了,而能写出这样的学习经验,可以说是‘学霸’型了。”一位参加过两次GRE考试的学生告诉北青报记者。

而这样的高分,也让吴谢宇拿到了培训机构6000元的“高分奖学金”。

为何“自曝”犯罪现场?

按照生活在福建的亲友们的理解,2015年7月后的吴谢宇和母亲,应该已经在美国过上了吴谢宇做交换生、母亲陪读的生活。

吴谢宇的姑丈告诉记者,2015年7月以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而据吴谢宇说,母亲已经离开生活的福州,准备前往美国。随后,谢天琴辞职、和亲友们借钱,而实际上,谢天琴交给单位的辞职信,以及发给亲朋们的借款消息,都是吴谢宇伪造的。

据福州警方通缉令显示,在2015年7月11日,吴谢宇杀害了母亲谢天琴。

而直到2016年2月,人们才知道谢天琴根本就没有走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家属楼的那间单元房,她被一层一层的塑料布包裹,塑料布中间还被塞上了吸收味道的活性炭,两个摄像头

刚开播的《猎罪图鉴2》,凭借和前作一样的快节奏和高水准,连上了好几个热搜。我也追着看了几集,边追边惊呼“尺度好大”
尤其是第8集提到的“教唆自杀”案,不仅悬疑感拉满,而且十分具有社会意义。

警方发现了一个名叫“蝴蝶”的自杀网站,为了深入调查,女警李晗卧底到网站的聊天群中,发现其中都是一些报团取暖的失意人,还包括不少未成年人。卧底过程中,有个叫“达芬奇”的人加了李晗,他自称心理医生,对话一开始,就发来一句充满蛊惑意味的语音:你很无助吧?

由于之前,李晗在聊天群里发了一张“房树人”(一种心理测试)的画,“达芬奇”从画入手,分析李晗和家人的关系存在问题,接着,他说:“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有些父母的爱,给的总是刚刚好,没有多到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又没有少到让孩子不孝,狠心脱离父母,不多不少,刚好让孩子痛苦。

李晗感到,她正在跟随“达芬奇”,进入一个漩涡之中。依靠警察的直觉,她断定这个人有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在对人进行疏导,实际上却在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有意无意地往“自杀”方向引导。

比如李晗说:有的时候跟家人无法沟通真的很崩溃。
“达芬奇”便说:太多的父母都是把自己对优秀和成功的执念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越来越深的愧疚感,以此打压你控制你。除了让自己消失,让父母悔恨,没有什么能够改变他们。

李晗迅速将异常情况上报,通过技术手段,他们看到了“达芬奇”的聊天列表,发现他给两个人拉了一个小群,进行了自杀诱导并提供了实施方法。刻不容缓,警方立刻找到了那两个人的住所,但是晚了,他们一个割腕,一个坠楼,已经相约自杀。

这段触目惊心的剧情播出后,不少网友都提到,原型是“蓝鲸游戏”,并且自己身边还发生过类似的惨案。
在对包括“蓝鲸”在内的“死亡游戏”都了解一番后,我不由得头皮发麻。这些“游戏”的设计者,深谙未成年人的心理规律,利用人性的脆弱与黑暗面,对他们进行了一场精准的猎杀。
作为家长,不能不引起警惕。

01
可怕的“蓝鲸游戏”

“蓝鲸游戏”2013年起源于俄罗斯,随后如病毒一样传播到全球,主要危害10岁到17岁的青少年。

说是游戏,其实就是一项唆使自杀的恐怖活动。背后操控者会要求参与者在“游戏”开始之前,提供自己的隐私信息甚至裸照,这样,一旦开始,就很难退出。
“游戏”周期为50天,每天完成一项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从“看一整天恐怖电影”,到“独自爬上一座废弃大楼”,到“一整天不与人交流”,再到伤害自己身体,最后到自杀。
每项任务的时间,都是从凌晨4点20分开始,此时人最需要深度睡眠,意志力最薄弱,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参与者每天在这个时间点起床,睡眠被剥夺,再加上要做一些恐怖、压抑的任务,随着时间推移,心理防线会被逐渐攻破,到第50天的时候,就极可能被诱导走上自杀的道路。
之所以叫“蓝鲸游戏”,是因为蓝鲸生活在神秘、孤独的深海,它们有集体自杀的习性,死后尸体还能供养周围的生物上百年,称为“鲸落”。
这一美轮美奂的解释,对心智不成熟、追求特立独行、向往浪漫的青少年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人类对死亡有着本能的厌恶抵触,而“蓝鲸游戏”,则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一步步拉近参与者与死亡之间的距离,为其提供自杀路径。
如此恐怖的“游戏”,离我们并不遥远。据报道,2017年,四川公安机关曾破获一起“蓝鲸”案件。
该案中,共有52人参与,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29岁。其中22人出现自残行为,2人精神异常被送进精神病院。

02
AI陪伴聊天”背后的危机四伏

虽然随着净网行动的开展,现在已经很难寻觅到“蓝鲸游戏”的踪影,但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死亡游戏”,依然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如“病毒”一般四散蔓延,严重危害着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特别是越来越智能化的AI,不少陪伴型聊天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无限接近真人。
美国一名14岁少年塞维尔·塞泽三世,在和一款聊天机器人交流几个月后,开枪自杀。通过分析他和AI的对话记录,他母亲认为AI有劝导自杀的嫌疑,将其背后的公司Character.AI告上了法庭。
塞维尔非常喜欢《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2023年4月,他开始使用Character.AI,创建了一个人设为“龙妈”的角色。
一开始,对话很正常,塞维尔向“龙妈”倾诉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龙妈”安慰开导他。聊天框上方也会出现提醒:角色说的所有话都是虚构的。
渐渐地,塞维尔对“龙妈”产生了超乎寻常的依赖,沉迷于虚拟聊天无法自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非常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我开始摆脱这种‘现实’,我感到更平静,跟丹妮的联系更紧密,对‘她’的爱也更深了,并且更快乐。”

同时,他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后一次和“龙妈”的聊天,内容让人细思极恐。塞维尔说他要“回到她身边”,AI则一直在鼓励他。放下手机后,塞维尔便扣动了扳机。

03
梦回大唐”,让孩子命悬一线

如果说AI教唆驯化大脑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话,那还有一类“危险游戏”是孩子一旦参与就无法及时收手的,“肉体伤害”极大。

比如前段时间,全国各地都有家长反映,一种叫“梦回大唐”的危险游戏在校园里流行。孩子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短短几秒内就会窒息晕倒,满脸冷汗,发出尖叫,醒来后,直到第二天还头痛头晕。

家长心有余悸,感叹儿子这条命真的是捡回来的。说“死里逃生”并不夸张,因为上述操作会压迫心脏,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供氧和供血不足,严重者会丧失意识,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直接危及生命。
随后,“死亡游戏流行校园真的会致死” 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
央视新闻也发出紧急提醒:看到有人玩这种游戏一定要制止。
类似的“死亡游戏”,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并且严令禁止,只是现在又换了个花样卷土重来,继续在校园中肆虐。

04

家庭是最后的堡垒


从聊天软件到“AI”到窒息游戏,传播媒介和方式变了,但内核没变。
“死亡游戏”的受害者,都有普遍的共性:遭受父母的情感虐待,被忽视,被霸凌,学习压力过大,得不到来自家人的支持等。
2020年,一个17岁的男孩跳楼身亡,男孩父亲徐世海查看儿子的手机才知道,他加入了很多网络“约死群”,里面的人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自杀话题。
为了调查清楚儿子的死因,徐世海卧底在“约死群”中,收集大量的聊天信息后,他惊愕地发现,十几岁的孩子,竟然会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心理创伤。
为了把这些在悬崖边行走的孩子拉回来,不让悲剧重演,徐世海成了一名“劝生者”,只要有孩子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他就会耐心地劝导他们,给予他们温暖与鼓励。
四年间,徐世海劝回了400多个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很多人在摆脱死亡阴影、回归正常生活后,真诚地向他表示感谢,说他“比亲人还亲”。

被“死亡游戏”蛊惑的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挣扎求救,但他们内心的悲鸣,没有被周围的人听见。
当他们自己无力解决问题,家庭又不能给他们提供支持和保护,就很容易被黑洞吸引,向深渊滑落。
除了家长的责任外,越来越普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也从侧面折射出“生命教育”这一重要课题的缺失。
英国教育学家阿弗烈·诺斯·怀特海,将生命的第一个时期称为浪漫期,从幼儿期贯穿至整个小学阶段。
浪漫期最重要的事情,是充分调动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触摸、去体会外部世界,与世界建立深刻的连接。完整而独特的生命体验,会建构人一生的精神内核,开启自我觉察的源头。
这样,到了第二个阶段——着重于知识学习的精确期,就能更有专注力和持久力。
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跨过了浪漫期,直接到了精确期。许多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就陷在了各种书本、培优班里,没有释放天性的玩乐,没有与自然、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
生命活力被压抑,甚至被扼杀的孩子,又怎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去抵挡外界风雨的侵袭呢?
屡禁不止的“死亡游戏”只是表象,当那些掩盖在叛逆外表下的呼救声被听见,黑暗才会被光明照亮。

大连亲子网
大连亲子网官方公众平台,为大连妈妈们提供本地优惠亲子活动和景点门票等团购信息,目前已有20万+妈妈加入,谢谢你这么好看还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