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移”居幸福生活,让我羡慕住了!

民生   2024-11-10 15:42   贵州  
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的海龙坝区“丰”景如画,无人机农场里游人如织,泥土的芳香混合着咖啡的香气,一杯“稻田咖啡”带给游客别样的乡村体验;邻村龙泉村龙泉书院里,水库移民徐忠颖,正忙着将朋友捐赠的书籍进行分类、上架……

好一幅宜居宜业宜游
村美业兴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




一个政策带来的乡村变化




2003年,承担着防洪、供水两大功能的海龙水库建成蓄水,划定库区范围为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桂花村、龙泉村3个村,移民4765人。


地属水源重点保护区域,粮田大量被征占,库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3个村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4765名移民的未来何去何从?


“十三五”以来,红花岗区积极向上争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7000余万元,一个个移民项目先后落地,补足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走进贡米村贡米坝区,集中连片的稻田与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交相辉映,坝区产业路四通八达,让人很难将过去那个环境卫生脏乱差、产业不兴的村子联系在一起。


“我们脚下的这条产业路,是2021年争取396万元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修建的,包括坝区沟渠建设、进组公路柔化及沿线环境治理。”说起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红花岗区生态移民局移民股负责人胡正伟如数家珍。


得益于后期扶持政策的持续支持,海龙坝区小田变大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今年,我种植了60亩水稻。新米还没上市,就有老顾客打电话来预定了,根本不愁销路,又是一个丰收年。”贡米村种植大户陈顺伦笑着说。


这些年,在陈顺伦这样种植大户的带动下,贡米村常年种植水稻1800亩,亩产1200斤,实现产值900余万元。



一条山路引起的致富探索




要想富,先修路,龙泉村村民王世刚对这句话有着切身的体会。


王世刚是一位果农,在龙泉村流转120亩地,种植了金秋梨、黄桃等水果。由于从果园到家里的一段长约1公里多的山路不通,每年秋季,对他来说,是丰收季,也是发愁季。


今年5月,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20余万元落地龙泉村,困扰王世刚多年的这段山路得以扩宽硬化,果园采摘再也不用靠肩挑背磨了。


沿着新修的山路来到一片杉树林下,酷暑难耐的夏季却是凉爽宜人,龙泉村村民陈昌林正忙碌着招呼客人。



早在2012年退伍回乡时,陈昌林就考察过这片杉树林,准备将其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第一件大事。然而,交通不便,投资较大,也让他一直处于观望中。


今年5月,随着进山路的扩宽修通,陈昌林和几个朋友商量,投入50余万元,打造了杉海·骆家槽营地。营地从今年7月运营以来,人气最旺的时候,1个多月就有11万元的收入。


“我们是朋友介绍来的,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了。”说起这里的环境,游客王建军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书院带来的文明新风




“这里的书种类多。以前,很多病虫害不知道怎么防治,现在在这里可以借阅相关书籍回家学习。”种植大户陈顺伦的一席话,折射出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陈顺伦常去借书的地方,位于龙泉村的龙泉书院。



2022年8月,在北京创业的李双静、徐忠颖夫妻俩返乡探亲,看到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因热衷公益、喜爱看书,二人决定创办龙泉书院。


2023年5月,龙泉书院正式对外开放,120平方米的一方小院内,藏书8000余册,成为周边村民、学生打发闲暇时光,感受阅读乐趣的好去处。


徐忠颖说,作为一名水库移民群众,享受到了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她有理由回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家乡的发展中。


农家书院培育文明新风,文化广场涵养淳朴民风。



龙泉村文化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拉家常,小朋友们在摇椅、跷跷板上玩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溢满乡间。


“以前,这里是一处废弃的空地,改造成了广场后,晚上得空就带着孙子到这里逛一逛。”龙泉村村民胡仕平说。


去年,龙泉村争取到了后期扶持资金500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实施了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墙焕然一新,一幅幅展现文明新风尚的墙绘引人注目。


━ ━ ━ ━ ━

审核:黎金霞

记者:查静

责编:郑也

编辑:康茜

邮箱:914606321@qq.com

为您

精选

@遵义人,交话费得医保→

“想要发美美的朋友圈”,安排!

遵义产区名优白酒宣传推介活动在宁夏银川举行


遵义发布
遵义市委市政府权威发布平台!时政资讯、民生热点,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