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传为王献之书,墨迹,纸本,高27厘米,宽11.9厘米,3行,22字,明代藏于项元汴的天籁阁中。后来,董其昌把它刻入《戏鸿堂法帖》中。到了清代,藏入内府。乾隆皇帝极推崇《中秋帖》,把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称为“三希”,并以“三希堂”作为自己的书房名。《中秋帖》因为开头有“中秋”二字而得名,乾隆时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中。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所刻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文字来源于白立献、李艳霞等)
▲《闰中秋月》,北宋,赵佶,故宫博物院
▲《中秋佳庆图》,清,张廷彦,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秋诗》,明,沈周,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明,沈周,私人收藏
▲《举杯邀月图》,南宋,马远,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玩月图》,明,唐寅,台北故宫博物院
▲《舟月图》,宋,赵令穰,大英博物馆
▲《赏月图》,清,冷枚,台北故宫博物院
▲《洞庭秋月图》,南宋,玉涧,日本文化厅
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提前关注不迷路!
P.S.设置星标更容易接收到上岸的讯息哦~
---------我是分割线---------
“美术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平台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与数万美术人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