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

文摘   2024-11-01 17:09   福建  

"我走了,再见。"
"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XX的人了,走了。"

这是两条普通的社交媒体动态,却在发布后的20分钟,成为了两个年轻生命的遗言。没有人能想到,这短短的20分钟,会成为改变多个家庭命运的时间节点,也成为了一个让整个社会深思的契机。

(图源:新闻截图)
01

事发地点在重庆忠县,一栋33层高的建筑物顶端。那天,两名女学生站在楼顶边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告别的信息。配图中,她们已经站在了危险的边缘,其中一人甚至做出了告别的手势,仿佛在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道别。

这20分钟里,社交平台上的动态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或许在发布的那一刻,她们期待着有人能注意到这个求救信号,期待着有人能及时出现,给予她们一个拥抱,说一句"别走"。然而,当这20分钟的等待结束时,两个鲜活的生命,还是选择了放手。

这一悲剧很快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没有人能在这20分钟内发现异常?为什么这些年轻的生命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类似的案例浮出水面:去年重庆另一起未遂的青少年跳楼事件,一名高中生因为学校琐事与父亲争执后站在天台,幸被消防员救下;一个11岁的男孩因没做好家务被母亲责骂后跳楼;一名9岁男童因为不小心打碎学校玻璃,担心受罚而结束生命...

更令人震惊的是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选择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死亡,8人自杀未遂。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将这个问题推向了社会关注的顶峰。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02

为什么会这样?专家们开始深入分析,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教育盲区——死亡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这是一个被刻意回避的话题。

教育学专家张淑美的研究显示,儿童在4岁左右就开始有死亡的概念。而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分阶段的:

  • 3-5岁: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像睡觉一样
  • 6-8岁: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
  • 9岁以上:开始理解死亡的永久性,并可能产生恐惧感

如果在这些关键阶段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因为对死亡的错误认知而做出极端选择。

死亡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它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通过正确的引导,我们可以培养出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自己与他人的下一代。
那个平常的日子里,两个年轻的生命用20分钟的等待,给这个社会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生命教育不能再等待,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教会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如何勇敢地面对困境。
通过适当的死亡教育,帮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前行。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使命。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再也不会有孩子用最后的20分钟等待救援,再也不会有家长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从现在开始,重视死亡教育,珍惜生命价值。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珍贵的,都值得被好好守护。

生活远读
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