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的中国航展飞行表演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研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生产的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歼击机歼-35A飞行表演动作干练、流畅,像一道银色闪电划破长空。
在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航空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视频: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
曾经,研制舰载机对中国来说还是一张白纸。因此,从接到舰载机任务那天起,罗阳和他的团队就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罗阳每次都近距离观察飞机起降,最近时不到20米,发动机轰鸣声震耳欲聋,他的整个胸腔承受着巨大压力。
“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必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经常说,“航空报国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
2012年11月25日,罗阳在随“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训练任务后,突发疾病,以身殉职。
罗阳倒下了,但是他的梦想不会止步。“罗阳青年突击队”承英雄之名接续奋斗。10多年来,37万名青年共组建15000余支“罗阳青年突击队”。他们攻坚克难,让祖国的航空事业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图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共青团杂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介绍,歼-35A骨干设计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但他们展现了很强的知识功底和工作能力,“正是有这样一个非常棒的设计团队,再加上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才能看到现在一系列的新装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特级技能专家孙明说:“聚焦急、难、险、重任务,扎根一线,拼搏奉献,这是我们每一名突击队员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图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共青团杂志”
1月7日西藏定日地震发生后,西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副支队长孔特特积极响应号召,带领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巴宜区中队迅即组建抗震救灾团员青年突击队。这支团员青年突击队共50人,平均年龄25岁,全部奔赴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措果乡,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图:青年突击队成员为群众搭建安置帐篷。
图:青年突击队成员照顾灾区儿童。
当晚凌晨4:00赶到现场后,这支团员青年突击队立即开展救援工作。震区气候复杂、海拔高,加之余震频发叠加,令此次救援面临重重挑战。
图:青年突击队开展救援工作。
在余震不断的恶劣环境下,团员青年突击队争分夺秒地搭建帐篷,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一个个临时的“家”。同时,突击队又穿梭在各个安置点和帐篷之间进行消杀作业。
图:青年突击队做消杀工作。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突击队再次穿梭在各个救援物资堆放点,为群众搬运柴火物资,迅速架上火炉。
在忙碌的间隙,突击队的队员们还会坐到受灾群众身边,倾听他们的哭诉与恐惧,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从8日凌晨4点到现在,整个救援过程中,突击队成员几乎没有休息。”孔特特说。
图:突击队成员交物品给群众。
1月10日,这支团员青年突击队做完这轮消杀后,稍作休整,预计11日返回林芝。孔特特说:“当前森林防火任务繁重,我们还得继续坚守岗位。”
视频:@央视网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老科学家冠名的突击队。“80后”青年科学家李文皓则是这支年轻队伍的队长。
李文皓曾用“有点疯狂”来形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研制一种能在天、空之间的临近空间内飞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而且还想从临近空间发射它。
临近空间是指距地面20公里到100公里的空域。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是国家战略高技术竞争的焦点。
2022年,李文皓 ( 左二)在进行飞行器检查。力学所/供图
因为这项研究没有先例,很多事情需要从零开始。从2018年到2024年,迎接队员们的是一次次的挫败,以及不断地复盘失败的过程。
团队办公室对面,就是钱学森工作过的办公室。在最艰难的时候,最鼓舞他们的是钱老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怎么不行啊?”
“钱学森”这个名字对于李文皓和团队里的年轻人来说,不仅是精神和荣誉,也是实用的思想和方法。一旦遇到重大任务,“我们要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协同攻关。”李文皓说。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这支青年团队的心态愈发成熟。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图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我们不能永远躲在前辈的羽翼之下,要勇做时代的主角。”李文皓表示,要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这是历史赋予科研工作者的重任。
完成国际上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试验,实现跨域机动飞行和安全返回……“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用一次次“圆满成功”交出了一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答卷。
60多年前,为了抵御当时频发的洪涝灾害,保护钦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工地一线,组建了一支超7000人规模的“青年突击队”,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建起了青年水闸。
1959年10月20日,钦江青年水闸开工典礼会场。
沸腾的牛头湾工地。
结束历史使命的青年水闸已被拆除,但就在离青年水闸原址几百米的地方,助力广西通江达海的青年枢纽正在新一代青年手中拔地而起。这是一场跨越60多年的“接力”。
中交四航局青年工程师刘飞是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总工程师,以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他接到的既定的任务目标“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工期在前,没有退路。平陆集团牵头相关单位,在项目现场紧急组建起了一支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包括刘飞在内的一百余名青年突击队队员迅速投入到了抢夺工期的“主战场”,对施工进度进行精细化调度管理,将每个施工环节都精确把控到分和秒。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主动把工位搬到了工地上,以“移动办公”模式进行现场施工协调,就连吃饭都不离岗。“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埋头干。”刘飞说,“我们不能退缩,也没有退路,大家心里都只有那一个念头:按期完成任务。”
为了防止海水上溯侵蚀混凝土构件,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平陆运河集团青年突击队队员钟广达和队友们在集团公司带领下与多个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启了漫漫攻关路,为混凝土制定了十余个“配方”。在进行了近200组试验、2000余个试块测试后,这群“找配方”的年轻人找到了混凝土防咸的最佳配合比。
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平陆运河建设一线。平陆运河集团供图
同时,为了方便运河内的鱼儿们洄游,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业务副经理、平陆运河青年突击队队员覃晓凤和其他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全程参与青年枢纽鱼道的建设。在覃晓凤看来,工程建设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小小的鱼道承载着工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盼,将是平陆运河上一道无比美丽的风景。
来源:甘肃青年
编辑:袁心语
审核:冯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