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出行仪仗,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宏伟、气势最壮观的汉代车马仪仗铜俑,造型生动、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武士骑马俑,武士身体与双腿分铸,以铆钉和铜环连接。戴帽,穿交领服,左手执辔,右手执矛、戟等兵器。马皆扬首翘尾作嘶鸣状,头饰雄胜,尾末端结紒,四足伫立,矫健有力。背上附着马鞍,边沿有环以系结挽具。马头上附有辔、勒、衔、镳等马具。武士的五官和所骑马的眼、耳、口、鼻和鬃毛,均以朱红、粉白、墨线点绘。
斧车,是墓主身份和地位的标志。车配驾辕马一匹、御者一人。为双曲辕小车,长方形舆,前为坡形挡板,后边无栏板,车舆两侧悬幡,出土时其红色贴帷残迹尚存。舆底座镂空菱形格,轼中部竖一穿柄铜钺,御者在其侧。
轺车,车厢大小、形制与斧车相同,伞形车盖插在前护挡上中央凸起的穿孔内。此车是出行仪仗队中的前导车。
輂车,制作较精细。两辕作带刺的树枝状,向上伸出,有小轭,两轮高大。长方形车舆,前方无挡板,后舆栏有扶手和板门一扇。舆外两侧面附有穿环,内壁面有织物残迹。
石铠甲:整体由灰色磨光石片缀连,包括肩、领、上下旅、腰等几部分,甲片以铜条相连,石片及铜条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石胄:整体由灰色磨光石片缀连,包括顶片及胄片,以铜条相连,石片及铜条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铠甲武土俑是一种保留原有皑甲痕迹的着衣式陶俑,身高为真人的三分之一。身材比例合乎人体结构。身体为橙红色,头发、眼睛为黑色,头发挽醫于脑后,面部表情较为庄严。陶俑全身被土包裹,在其周围发现了丝麻质痕迹,应为皮质铠甲腐朽后留在泥土上的印记。铠甲俑身上的甲片有前甲和后甲之分,前甲的甲片排列方式为左压右,上压下,后甲的排列则与前甲相反。前甲以腰带为界,分为上下两层,前上甲共六排,前下甲共四排。铠甲一般到陶俑腿部,这样可能便于马上作战。出土时,曾在陶俑周围发现了丝麻质的痕迹,据推测,这些丝麻痕迹应该是连接甲胄的线条或是陶俑身上的衣物残留。在他们身边也多发现矛、戟、盾、剑等兵器。
砂石,执插俑为圆雕,石俑头戴圆形帽,帽口紧束头上,身着齐膝短衣袴,衣袖口翻卷,双手执耜于胸前而立。
该文物为近些年首次外借展出。
部分展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