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天津博物馆看长信宫灯!仅展出10天~

文摘   2025-01-02 20:44   天津  
天津博物馆2025年的开年之作,“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昨日开幕,展览汇聚了来自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南、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11个省份、16家文博单位所藏文物精品近400件/套,涵盖了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竹简等多种类型,以此展示秦汉王朝的磅礴历史气象,回望先人对实现统一的孜孜追求。



展厅现场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此次展览名为“天开一统”,“统一”成为展览的关键词。该展览从序厅部分“九州攸同  奠定统一”开始,就围绕“统一”二字徐徐展开。第一部分“百代都行  实现统一”反映立官治吏、编户齐民等政权统一以及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方面的规制统一;第二部分“修文演武  巩固统一”展现秦汉时期统一背景下强大的文化力量与军事实力;第三部分“与天无极  心向统一”是本次展览体量最大的部分,彰显统一背景下文化向心力与民族共同体的极大增强,统一大势从此深入人心。




展厅现场

珍贵文物超70%,这件国宝仅展10天

本次展览是天津博物馆近年来借展文物最多、参展单位最广的主题展览。其中珍贵文物占比超过70%,90%都是首次在天津展出。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长信宫灯于1月1日至1月10日在此次展览中亮相。这尊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珍贵文物,仅限十天展出,之后将被替换为复制件。

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院藏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通体鎏金,整体造型是一位跪坐执灯的宫女形象。宫女细眉细眼,面容清秀,恭谨的神态中略显一丝疲惫。


长信宫灯局部

长信宫灯,铜质鎏金,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可简单地拆卸重装。


执灯宫女神态安然,左手执灯,右臂上扬,袖口自然下垂。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火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同时,在宫灯的底座部分,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空气污染,从而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的目的。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作为火炬接力火种灯设计的灵感来源,长信宫灯再次“火出圈”,直观地向世界呈现了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的理念和中国汉代时期的超前环保设计。


灯盘、灯罩可随意转动开合调节照射方向。灯体有9处铭文,共65字,分别记载了灯的重量、容量和所属者,从铭文推知,使用者几经变化而至窦绾(中山靖王刘胜之妻)。


长信宫灯背面

这盏灯以其独特的造型、精致的工艺以及蕴含的深刻环保智慧,成为了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的璀璨明星。它不仅是汉代灯具中的巅峰之作,更因其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与环境保护意识,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

多地博物馆特色文物同样精彩

此次展览不仅有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多件广为观众熟知的文物,还有一些来自多地博物馆的特色文物。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甲胄”、甘肃省博物馆“铜车马仪仗俑队”、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九九乘法口诀表”、湖南博物院“帛书《养生方》”、四川博物院“执锸石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品中,仅简牍就集齐了秦简和汉简,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可以实证秦汉统一的影响。

汉铜车马仪仗俑队是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由铜马、铜车、武士俑等组成,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宏伟、气势最壮观的汉代车马仪仗铜俑。

铜车马仪仗俑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车马出行仪仗,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宏伟、气势最壮观的汉代车马仪仗铜俑,造型生动、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武士骑马俑,武士身体与双腿分铸,以铆钉和铜环连接。戴帽,穿交领服,左手执辔,右手执矛、戟等兵器。马皆扬首翘尾作嘶鸣状,头饰雄胜,尾末端结紒,四足伫立,矫健有力。背上附着马鞍,边沿有环以系结挽具。马头上附有辔、勒、衔、镳等马具。武士的五官和所骑马的眼、耳、口、鼻和鬃毛,均以朱红、粉白、墨线点绘。


斧车,是墓主身份和地位的标志。车配驾辕马一匹、御者一人。为双曲辕小车,长方形舆,前为坡形挡板,后边无栏板,车舆两侧悬幡,出土时其红色贴帷残迹尚存。舆底座镂空菱形格,轼中部竖一穿柄铜钺,御者在其侧。


轺车,车厢大小、形制与斧车相同,伞形车盖插在前护挡上中央凸起的穿孔内。此车是出行仪仗队中的前导车。


輂车,制作较精细。两辕作带刺的树枝状,向上伸出,有小轭,两轮高大。长方形车舆,前方无挡板,后舆栏有扶手和板门一扇。舆外两侧面附有穿环,内壁面有织物残迹。


秦石铠甲及石胄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一级文物,于1998年在秦始皇帝陵出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石甲片是由铜条连接到一起的,不过它刚出土时的状态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完整的样子,这是经过工作人员细致精心地发掘、清理、修复等一道道工序,才把它还原成为这样一件铠甲呈现在大家面前。”


石铠甲及石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铠甲:整体由灰色磨光石片缀连,包括肩、领、上下旅、腰等几部分,甲片以铜条相连,石片及铜条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石胄:整体由灰色磨光石片缀连,包括顶片及胄片,以铜条相连,石片及铜条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此外,不少展品来自一些平时受关注度并不高的中小博物馆,其文物也是本次展览必不可少的一大亮点。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所藏彩绘着衣俑、铠甲俑、骑马俑与各类陶动物;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所藏具有百越特色、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精品。



铠甲武土俑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铠甲武土俑是一种保留原有皑甲痕迹的着衣式陶俑,身高为真人的三分之一。身材比例合乎人体结构。身体为橙红色,头发、眼睛为黑色,头发挽醫于脑后,面部表情较为庄严。陶俑全身被土包裹,在其周围发现了丝麻质痕迹,应为皮质铠甲腐朽后留在泥土上的印记。铠甲俑身上的甲片有前甲和后甲之分,前甲的甲片排列方式为左压右,上压下,后甲的排列则与前甲相反。前甲以腰带为界,分为上下两层,前上甲共六排,前下甲共四排。铠甲一般到陶俑腿部,这样可能便于马上作战。出土时,曾在陶俑周围发现了丝麻质的痕迹,据推测,这些丝麻痕迹应该是连接甲胄的线条或是陶俑身上的衣物残留。在他们身边也多发现矛、戟、盾、剑等兵器。



东汉执锸石俑
四川博物院藏

砂石,执插俑为圆雕,石俑头戴圆形帽,帽口紧束头上,身着齐膝短衣袴,衣袖口翻卷,双手执耜于胸前而立。


该文物为近些年首次外借展出。


部分展品欣赏




命多子族从犬侯伐周卜辞
天津博物馆藏


史颂簋盖
天津博物馆藏


旬邑权
天津博物馆藏


两诏铜权
甘肃省博物馆藏


麟趾金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褭蹏金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帛书《养生方》(局部)
湖南博物院藏


“轪侯家”“君幸食”“九升”彩绘狸纹木胎漆盘
湖南博物院藏


铺首衔环铜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海教园亲子
海教园家长的根据地

海教园亲子
hi,邻居,很高兴遇到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