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判灭九族时,亲属为何不逃?选择逃跑的人其实才最蠢

文化   2024-10-13 20:00   广东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正文↓


在古代社会,法律森严,礼制繁复,“灭九族”这类嚇人的刑罚常常被用来威慑臣民。

但即便如此,鲜少逃离此类惩罚的家族成员其实明白,逃跑并非明智之举。

这不禁让人思索,古人明知会被牵连,为何仍选择留在风险之中,而不是趁乱逃离?


首先,分析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便能明了其中缘由。

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家族不仅是血缘网络,更是一种经济和情感共同体。

古人尤其注重伦理与孝道,在族长、长者要求下,成员无论愿意与否都须步调一致。

在这种紧密联系的体系中,个体行动通常受到家族影响,因此选择逃跑不仅背负背叛家族的骂名,还可能被宗族视作抛弃伙伴的懦夫。

从法律上看,灭九族中的“九族”意指五服范围内的亲属。

《五服图谱》中,以近亲关系划分服丧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些各异的丧服规定反映的正是关系的亲疏。

发动宫廷争斗或触犯皇权者,遭滅九族时,範圍包括所有直属家族成员与一部分旁系,甚至母系亲属也难以幸免。

那么,知悉这些后,为何仍有人不出逃呢?

这同样与古代严厉的管控方式有关。

即便意识到危机,消息传递需时费力,且很多情况下家族成员未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被捕的危险迫在眉睫。

同时,官府执行效率惊人,早有官员及士兵对嫌疑犯住所进行严密监控,以防逃脱。

因此,事发时多已封闭行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有机会脱逃,前路也并非坦途。

其一,出城无疑成为困难中的一环,城门由官兵严加把守,密令悬赏追捕在作祟期间迅速传布。

若携带家眷,更加行动迟缓,易被擒获。

其二,古代的身份证件与路引虽不如今日严密,却也是通关时无法绕开的凭证,想举家遁于市井而不被察觉,谈何容易。

倘若带上家人投入深山老林或偏远之地,想活命实为艰难。

彼时野兽出没,粮食短缺,取暖和庇护成为难题。

若无长期踪迹,追踪者亦难以卸下一颗心。

即便一时逃出法网,持久生存的机会近乎渺茫,稍有不慎,更是令自身趋于境地更险。

反而,那些不逃跑的亲属或能在困境中找到最后一丝生机。

即使受到惩处,于古代法律中实际执行的严酷度可能略有差异。

主要涉案人员多被斩首,亲族男子多被流放边疆役使,女子则充为官婢或嫔妓,虽苦犹有一线生机,存活下来的巨示甚焉。

尽管“灭九族”听来可怖,但历史上真正施行却屈指可数。

著名的例子如隋末的杨玄感与明初的方孝孺,前者因起兵反隋,失败后波及九族无数;后者明文不讳,直书“燕贼篡位”,惨遭灭杀十族,连门生、故友皆牵连其中。

然而这样极端的惩戒措施,并未在各朝各代泛滥成灾。

千百年来,随政权兴替,人心善恶交织,历史的齿轮从未止息。

礼法虽制约着古人的选择,却也保护了社会的秩序。

在这浩渺年代的剪影里,我们得以窥见祖先们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智慧抉择。

对于那些宁愿焦土中残喘的亲族,或许最能感知其中利益衡量,心智考量。

试问,逃还是不逃?

这在古时未必一成不变。

每一次选择,亦是对命运的承架。

正因彼时的人们对天地、家国、社会的认知,与我们有着天渊之别。

选择的勇气与智慧,不仅关乎生死,更是一种深重的道德背负和难解的伦理命题。

他们内心深处的考量,留给后人许许多多思索……

· 完 ·

/ 推荐阅读 /
袭人与宝玉多次同房,为什么一直没有怀孕?只因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古代青楼的内行话,如今却变成口头禅,你说过几句呢?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

鱼羊史记
与传统严肃的讲历史的不同,这里无门无类,凡举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甚至天文地理古董,杂七杂八,信马由缰,点到即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