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两次报道!河南“最尴尬”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是县!!!

文摘   2025-02-10 12:30   广东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祖国风景画报,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好看的图文、视频。祖国风景画报与你共赏~

——  ——


2014年11月

“浚县正月古庙会”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就在刚刚过去的

2025年春节假期

央视两次报道了

浚县正月古庙会热闹场景


还对社火表演进行了直播

给观众展示了

“浚县年”的热闹场景

及浓浓文化味



一时间

浚县古城及正月古庙会

关注度迅速飙升

网友也纷纷为其点赞、留言


当然了

除了热闹欢腾的年味



这里更是一个

让人忘却尘嚣、

体会慢生活韵味的

绝佳之地


01

浚县
被九成人读错名字的历史名城

浚(xùn)县
旧称黎阳
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
2000年的建城史

从西汉高祖年间
设立黎阳县起

直至今日
还保留着300多处古迹
和2处世界遗产

这里因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
而载入史册

这里因
儒商始祖子贡故里
而名扬天下

这里因
古黄河经此东流
而成通衢之地

这里因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
而繁荣昌盛

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
赋予了
这座“不起眼”的小城
灿烂的文化以及真实的古韵

时至今日
这里仍然保留了
完整的古代风韵
和迷人的山水风光

02

浚县古城

浚县古城
是河南省唯一的
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它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
明朝洪武年间
距今600多年前

现今的浚县古城
遍布各种老建筑
文庙、县衙、戏台、
世袭翰林府、县前街、
钟鼓楼......

每一处都带着
历史的风华
刻印着一个个
悠远的故事

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上
满目皆是“两架青山一溪水,
十里城池半入山”的
梦幻画卷

03

大伾山

大伾山不高
海拔只有135米

却因当年
大禹治水登临此山
而被载入中国
最早的史书而闻名

因为名人效应
历朝历代
无数文人侠士登临
且多赋诗留言

如今还现存
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
各式古建筑138间
摩崖碑刻460余处

在这其中
最出名的是
“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
大型摩崖造像

大石佛
倚山凿就,高与崖齐
比龙门石窟里的
卢舍那大佛还高

碰上庙会
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
烧香拜佛
热闹非凡

04

正月古庙会

浚县庙会
是浚县的一张名片
已有1700多年历史
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它被誉为
“华北第一古庙会”
贯穿于整个农历正月
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

吸引了数百万
省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甚至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

在盼望了一年的盛会上
人们尽情释放热情

几十支社火团队轮番表演
踩高跷、扭秧歌、
舞狮、舞龙、跑旱船......
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向全世界展示
浚县人民的热情
和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

加拿大学者
安得里先生曾评价:
“浚县庙会,
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当然了
在庙会上不仅有
精彩纷呈的民俗演出

还有满城飘香的民间小吃
吴庄饸饹、角场营元宵、
浚县朝鲜面、王桥豆腐皮、
梨膏糖、石子馍......

让你吃到走不动道
那可不成问题

05

庙会上的非遗技艺

浚县的每个乡镇
几乎都有拿得出手的
非遗”手作

在庙会上
一股脑的摆出来
那可太热闹

要知道
浚县几乎包揽了
中原民间的传统玩具

文的武的、大的小的、
木刻的泥捏的
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所以
它还有个称号叫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在这里
非遗技艺传承
基本都叫
“自小跟俺爹学的”

这些手艺人们
随便找块泥巴
就能玩出好几种花样来

黄泥捏制的泥哨
也叫“泥咕咕”
在这里传承了千年

布老虎枕头
是给小孩子的
最古老的祝福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

当然了
还有柳编、布艺等
传统手工艺

如果你有空来浚县
感受独特的年味儿
千万别忘了爬一下大伾山
拜拜大石佛

如果你有空来浚县
感受独特的年味儿
千万别忘了去走走
“华北第一古庙会”

如果你有空来浚县
感受独特的年味儿
千万别忘记了
买个喜爱的泥哨

祖国风景画报
你想看的照片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