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看护照料难”“辅导功课难”“素质拓展难”问题,壤塘县在全县各乡镇全覆盖开设爱心托管班。1月12日以来,已在11个乡镇开办40余个班,招募返乡大学生30余名、志愿者教师160余名,直接服务1250余名少年儿童。
高位推动,让服务更有力。托管班由壤塘县委、县政府统筹,成立县委副书记任组长、4名县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5个部门及11个乡镇主要领导任工作人员的工作专班,形成团县委牵头,各乡镇党委政府主办,包村工作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承办,帮村部门协助开展,志愿者主动参与,纪委、组织部等监督指导的工作格局。通过县乡村三级干部+网格员的形式,摸排参与意愿和家长积极性,精准掌握学生数量、服务需求和家长期望,村(社)与家长告知书1000余份;同时,建立包片联系制度,通过县级联系乡领导直接督导,团县委业务指导,包村部门联合开展的方式直接联系指导每个班点开设情况。按照“有组织架构、有管理办法、有活动纪律、有安全保障”的“四有”标准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合理安排三个阶段班次时间、严格打卡签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县财政统筹资金向每个乡镇支持2万元活动经费,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做好风险评估,实施动态安全管理。
坚持多向奔赴,精心组织实施。做好假期托管服务,需要重视师资力量,团县委广泛链接资源,政府职能部门、乡镇、社区、青年志愿者等多方联动,形成了有效合作模式,共同办好寒假托管班。家燕归巢,托管人员更专业。团县委依托“返家乡”“逐梦扬帆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动员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等30余名返乡大学生参与补习班志愿服务,10余名受资助学生主动向团县委报到,积极参与所在乡镇托管班;多级力量,托管人员更充实。按照“1+1+2”方式配置,即1名管理人员+1名兴趣授课老师+至少2名志愿者,目前已动员包联干部、驻村工作组、网格员、大中专毕业生公益性岗位等县、乡、村三级力量160余个师资人员;社会筹措,托管服务更温暖。团县委积极各类社会爱心资源,利用与温州少年艺术学校、阿坝师范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校地合作,以及康奈集团、温州慈善总会乐慈公益中心等企地合作等,不断丰富内容供给,筹措300件家棉衣、200余条围巾、100余盒水彩笔和其他学教具300余件。
坚持因地制宜,深化活动效果。打造有“安全感”的寒假托管班,将安全教育贯穿始终。动员辖区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卫生院医生,开展《预防性侵》《未成年保护法》等安全自护教育20余场次,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冬季安全用火、遵守交通规则等安全教育11场次,组织开展3次应急避险演练,加强少年儿童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筑起安全堡垒;打造“有特色”的寒假托管班,主题实践活动增加趣味。充分发挥“阵地育人、队伍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开设“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素质拓展、作业辅导、安全自护”等服务内容,深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巴拉石刻非遗传习所、日斯满巴碉房等国家文保单位,开展红色教育、了解本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等课程;开设音乐、体育、朗读、绘画、舞蹈等课程,开展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丢沙包、翻花绳等趣味活动60余次,切实培养学生多元爱好。打造“有内涵”的寒假托管班,群众工作润物无声。通过观看电影、故事讲述、阅读绘本等开展感恩教育,开展环境卫生提升、小手拉大手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长的情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们在学校老师的辅导下,除了认真完成暑假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学习了舞蹈、画画等艺术特色课程,参与篮球等体育运动以及劳动实践活动等,他们的假期过得既充实又快乐,解决了牧区家长的“寒假”难题,真正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办进了群众心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何倩)
【主管】中共壤塘县委宣传部
【主办】壤塘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阿娟
【一审】杨秋韵
【二审】泽颉
【三审】付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