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鲍罗丁
鲍罗丁(俄国),1833年11月12日鲍罗丁出生在圣彼得堡,他经典的《弦乐四重奏·夜曲》,据说鲍罗丁写这首曲子,是为了给夫人一份礼物,以纪念20年前他向她求婚的美好瞬间。每次听这首《夜曲》,脑子里的画面是:在大雪纷飞的火车站,在火车头喷出的白烟中,在嘈杂的人声里,雅致的安娜·卡列尼娜回眸一笑,她当然看到了她想看到的场景,秀美而挺拔的渥伦斯基正凝望着她。从音乐演绎的角度去欣赏鲍罗丁的《夜曲》,人们这样评价此曲中最优美动听的第三乐章:开始以大提琴徐徐地在高音区吟诵,表现出作曲家对恋爱往事及当时恋人的无比深情。接着,作曲家以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轮流奏出主题并加以细致颤音陪衬的方式,表达了对往日情怀无尽的怀恋。高潮叠起后作曲家又用极度抒情的旋律,完成了一曲深情款款的恋曲。我听鲍罗丁的《夜曲》,就愿意当它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配乐。托尔斯泰起意写这部小说,是要针砭安娜这种“对爱情不忠、见异思迁”的女人的,可是,老托尔斯泰怎么预料得到写作的过程中会有灵魂附体,不由自主地就把安娜塑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美丽、善良、有韧劲,为了生活的真谛不惜飞蛾扑火。听鲍罗丁的《夜曲》,脑海里的景象是,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呼啸着。只要风声稍作停歇,温情脉脉的对美好事物的呼唤就会响起来。
一个化学家,一个“星期天作曲家”,居然能够有这样的作为:在最早制成苯甲酰氯和探索醛类缩合反应的同时,创作出那些悠扬的乐章。好象不可能复制的奇迹,让我在错愕中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