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临夏:于辞旧迎新中寄宏愿

旅行   2025-01-22 17:23   甘肃  




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临夏:于辞旧迎新中寄宏愿

甘肃省临夏州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习俗。爆竹声声辞旧岁,祈福纳祥迎新春。春节期间,临夏大地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临夏人民在阖家团圆、举国同庆的喜悦中,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玩秧歌、逛庙会等各种送冬迎春、除旧布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也形成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临夏的春节习俗从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知识技能等方面涵盖了传统舞蹈类、传统技艺类、民俗类等非遗多个类别,各种习俗和非遗项目相互交织,构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夏春节文化活动。普天同庆过大年,传统节日放光芒,让我们一起盘点临夏春节习俗中涉及的非遗内容。

传统舞蹈类


和政秧歌

和政秧歌是流传于临夏州和政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和政秧歌队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以及“串火杂角”组成,以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行走和演出,一般按主角前后顺序出场,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取乐于观众。和政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等表演,阵容庞大,一伙秧歌演员达二百多人,气氛热烈,异彩纷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群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间玩秧歌,成为当地独特的民族艺术。


河州北乡秧歌

河州北乡秧歌是流传于临夏州永靖县境内汉族群众传统的歌舞表演。河州北乡秧歌吸取了傩的舞蹈动作和驱疫除邪的内容,是古老社火的传承,既继承了古代社火的祀神内容,又继承了“民间鼓乐”及“行歌”“社舞”的形式。河州北乡秧歌与其他地区的秧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受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北乡秧歌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不仅保留了黄河汉族传统文化的古韵遗风,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着极其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河州北乡秧歌舞队主要角色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演出有领队、殿后之分,有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等情景,也有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英雄人物、民间故事、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涉及音乐、曲艺、杂技、舞蹈、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比较集中地展现了永靖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2008年,河州北乡秧歌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傩舞傩戏

傩是古代一种巫术活动,用来驱赶瘟疫、灾难。傩舞,指驱傩时跳的舞蹈;傩戏,指驱傩时表演的戏剧。永靖傩舞傩戏俗称“七月跳会”,流传于临夏州永靖县西部山区的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镇汉族聚居村,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七月跳会”一般以因丰收而酬神还愿,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仪式表演进行,后来因农历七月群众丰收农忙,跳会日期推迟到农闲的正月,就改为“正月会”。傩舞傩戏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环节组成。永靖县傩舞傩戏集歌舞、戏剧、杂耍特征于一身,表演剧目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黄河文化粗犷豪迈的特征,在宗教氛围中透出幽默乐观的民风,受中外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影响,从而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傩舞傩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春节期间,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剧类


鳌头傩戏

临夏境内傩戏以北塬地区鳌头村的规模最为盛大。起初傩戏表演开始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会期四天,俗称“六月会”或“六月黄会”。后由于农历六月正是拔麦的大忙时节,就推迟一月举行,会名也改称“七月会”。可农历七月对于农民来说仍为大忙时节。1962年,当地老人们商量决定,将每年的跳会日期推迟到人闲麦场宽的正月,于是“正月会”也就诞生了。“鳌头傩戏”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是对“自然崇拜物的模仿”。表演主要是头戴面具,身穿戏服,手持道具,手舞足蹈,边舞边说,动作古朴,道白诙谐,在锣、鼓、笛等乐器衬托下,整个表演寓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鳌头傩戏”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原为二十四折,现存十八折,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和农事活动等,表现形式夸张而循规,期盼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具有明确的驱邪避害和还愿之目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传统技艺类


永靖王氏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临夏州永靖县的一种传统焰火表演。将铁高温融成水,用铁勺舀上铁水,迅速、准确倒入有凹槽的翘棒中,打花者用花棒猛击盛有铁水的翘棒,将铁水打散在空中,迸发出阵阵星火,高度可达十米以上,形成一片灿烂耀眼的星火烟花,如天女散花,朵朵绽放,璀璨绚丽,蔚为壮观。打铁花的“花”与“发”谐音,当地寓意是“打花打花,越打越发”,希望生意红火、事业兴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日子红红火火。“永靖王氏打铁花”一般在祭祀、祈福、春节等娱乐活动时表演,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尤其在春节期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河州黄酒

河州黄酒制作工艺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临夏当地民间酿造酒的种类有黄酒、甜醅酒、擦瓦、酩流、烧酒等,其中以黄酒最为著名。河州黄酒传统酿造的基本原料有黄米、甜麯、酒麯、山泉水等,主要有碾米、蒸米、发酵、榨酒、勾兑等工艺流程。酿造方法都是作坊式的手工操作,采用石碾子、生铁锅、瓷缸、坛、压榨机等器具通过手工操作酿造出醇香可口的黄酒。河州黄酒具有较高的工艺、营养和经济价值,因其简便易行的酿造方法在河州民间得以普及和流行。

酒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夏祖祖辈辈都遗留春节喝酒的习俗,俗话说:“无酒不节日,有酒才是年”。春节期间,临夏人家家团圆享美食、品美酒,用美酒活跃节日氛围,用美酒祝福吉祥安康,家国同春、举杯同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临夏无论是节日用酒、祭祀用酒、待客用酒还是守岁用酒,美酒都蕴含着对家庭、对亲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饹馍制作技艺

临夏群众主食以面食为主,饹馍是临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面食类小吃,最早源于临夏八坊地区,经世代相传,受全州各族群众青睐。其制作技艺由和面、拌馅、下调料、擀面皮、包饹馍组成。以面为皮、韭菜拌肉为馅,将拌好的馅放入擀好的面皮里,从头到尾左右两边均匀捏褶子,捏好后中间形成长长的一道柳叶褶,像一道拉链收口一般。最后将包好的饹馍放在蒸笼里盖锅盖大火蒸10-15分钟出锅即可。做法和包子大致一样,只是包子的面皮是发面做的,而饹馍的面皮是现成和的“死面”。这是春节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


爆炒草鸡

爆炒草鸡是临夏独具一格的特色美食,深受临夏及周边地区群众喜爱,来到临夏一定是“无鸡不成宴,无鸡不成欢”。爆炒草鸡选材精致,鸡都属于自家散养的本地鸡种,喝的是泉水,吃的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肉质细嫩,滋味鲜美,富有营养。制作方法是将洗干净的鸡剁成小块,在锅中倒入适量油,等油热锅后,用大火将葱、姜、蒜、炒出香味后放入鸡块,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盐、胡椒粉、草果粉、花椒粉、辣椒、辣椒油等调料进行大火爆炒,不能加水,不停翻炒至鸡肉熟透即可。爆炒草鸡成为临夏群众春节期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永靖黄河鲤鱼制作技艺

永靖黄河鲤鱼是在黄河水库这一水质清澈、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鲤鱼,一般选用生长2-3年的鲤鱼为主,其肉质紧实细腻,味道纯正鲜美。选用当地生产的花椒、辣椒、洋葱为配料,最主要的是各家独特的秘制辣椒酱等调料;以当地生产的无公害土豆、蔬菜为配菜;制作过程讲究细节,用食盐揉搓清洗,抽腥线去鱼腥味。在制作程序上,永靖黄河鲤鱼制作种类有红烧鱼、金汤鱼、清炖鱼、糖醋鱼、大盘鱼、干炸鱼等,不同的种类制作程序各不相同,制作的鲤鱼独具永靖当地特色的同时,也极具观赏价值,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尤其在春节期间,吃黄河鲤鱼是当地群众最具年味的一项年俗佳肴。

民俗类

三炮台盖碗茶

三炮台盖碗茶是临夏人的饮茶习俗。“三炮台”为喝茶的器皿,也叫“碗子”,由盖子、茶盅、托盘三件组成。临夏人喜欢喝云南绿茶,最讲究春尖茶和下关沱茶,有苦茶、三香茶、五香茶之分。苦茶只泡茶叶,单纯品尝茶的纯味和苦香。三香茶除茶叶外,再加上桂圆、冰糖。五香茶是在三香茶中配上杏干、葡萄干或红枣。泡茶用的水必须滚烫沸腾,如盛开的牡丹花一样,俗称“牡丹花开水”。临夏人在闲暇时品三炮台盖碗茶,或看书、或听曲、或聊天、或养神,享受这种惬意的饮茶乐趣。临夏的“手抓羊肉”配“三炮台盖碗茶”在当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也是过年家家户户常备的民俗美食。


牙塘牛犊爷

在临夏州和政县南部山区太子山脚下的买家集镇牙塘石咀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而简单的傩舞,名曰“庄稼会”,也称“社火”,是当地秧歌的前身。据说明朝刘都督治理河州时,倡导当地群众玩类似秧歌杂耍的“庄稼会”来迎接喜神,并常用这种形式纪念王昭君和苏武。后来这里的群众为纪念刘都督,还把他当地方神一般供奉着,把他倡导的“庄稼会”叫成“刘都爷”,每逢春节,这里群众就把秧歌杂耍“庄稼会”玩起来,经过世代相传,世人又误称为“牛犊爷”,“牙塘牛犊爷”由此诞生。

“牙塘牛犊爷”从每年正月十五起至十六日举行,正月十六一天挨家挨户走,户户放鞭炮、设香案迎接。“牙塘牛犊爷”角色不多,主要有喜神、画匠、耕农、羊皮鼓、奏乐队、钹、锣等二十多人。所有参演者涂白脸,戴麻胡须,头插翎毛,翻穿白色皮袄。喜神手拿羽毛掸子等道具,手舞足蹈;画匠头戴红缨鞑帽,手拿笔墨,表演时在对方脸上用笔涂画,边画边唱,逢人道喜;耕农表演者进到人家院落,边唱边舞,插犁破土,表示催耕,还有祝福丰收吉利之意;乐队一边奏乐,一边演唱祈福消灾之歌。

相传自周王朝建立以来,每年立春日,都要举行所谓“籍日”大礼,届时国王亲自到管辖内千亩田地上用农具拨一下土,表示亲自参加了耕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从民国初至今,和政石嘴村“牙塘牛犊爷”的表演仍保留着春耕开种前用犁破土的习俗,每到一户都要用犁破土,还到地里划几个大圆圈,象征麦垛底子,预祝丰收。

甘肃临夏的春节,让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秧歌表演、舞龙舞狮、打铁花等民俗文化活动,为群众带去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广大群众用各种习俗庆祝丰收喜悦的同时,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体现了临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特别声明
1.临夏文旅内容文章旨在宣传临夏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临夏文旅
提供来临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全方位资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