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二):欧亚之间的摇摆

文摘   2024-10-16 07:02   辽宁  


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

上一集主要介绍了基辅罗斯的兴亡和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以及这些历史都塑造了俄罗斯哪些民族特性。公元1487年,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各公国,60年后的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莫斯科公国改国号为沙皇俄国。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伊凡四世绝对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还有一个外号叫伊凡雷帝,为什么叫雷帝?有两个说法,一是说伊凡四世出生的时候伴随着电闪雷鸣,那是霹雷一声震天响,伊凡四世当乡长,领导俄国人闹革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源自他雷霆万钧的统治手段,当时人送外号恐怖的伊凡。事实也确实如此,伊凡四世这个人相当残暴,甚至亲手打死了亲生儿子,俄国画家列宾有一幅名画就叫《伊凡雷帝杀子》。但是残暴归残暴,今天的俄罗斯人评价伊凡四世,都会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暴君,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俄罗斯,那么伊凡四世到底做了什么?

伊凡四世

伊凡雷帝杀子

简单说就是在他长达37年的统治中,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权力的集中。首先在政治上就是搞了很多制度性的建设,前面讲过从基辅罗斯的灭亡中,俄国人吸取到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权力不能分散,后来经过了蒙古人200年的统治,俄国人进一步认识到,权力的集中真是一个好东西,不仅统治者感觉很爽,而且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成制度,正是靠伊凡四世实现的,比如说他建立了一整套官僚机构来加强统治,还创建了俄国最早的秘密警察,负责暗中观察官员和民众。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伊凡四世搞定了两个实力最强大的集团,一是贵族、二是教会。

我们先看伊凡四世是怎么搞贵族的。我们知道在欧洲历史上,贵族和君主的权力斗争是一直存在的,虽然名义上君主最大,但贵族也确实平衡和制约了君主的权力,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搞了一个《大宪章》,把王权限制在了法律之下,而这个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国王是说了不算的。其实在俄国,伊凡四世打压贵族,办法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俄国是反着来,把贵族的权力限制在法律之下,而这个法律,贵族是说了不算了。具体来看,1556年,年仅26岁的伊凡四世就出台了一项法律,名叫贵族服军役法令。其实说起来,这个法令表面上看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周朝搞的分封制我们都很熟悉,周天子把土地封给各个诸侯,诸侯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周天子打仗的时候,你要出兵勤王,统一听从天子的指挥。

欧洲的分封制也是一样,当然俄国也不例外。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从基辅罗斯一直到伊凡四世之前,每个贵族到底要出多少兵,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于是伊凡四世就搞了这一部贵族服军役法令,把具体的标准确定下来,简单说就是有钱的、人多的贵族,你就要多出一些兵,穷的、人少的贵族就少出一些。如果你不按照基本法办事,那我就惩罚你,惩罚的措施就是没收土地。所以你看,这个法令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贵族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恰恰相反,大家都觉得这么搞十分公平,拿人好处帮人消灾这不是天经地义么,能力大的就多帮一些,能力小的就少帮一些,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以后再也不用扯皮了。但是俄国贵族还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他们毕竟还是too young。实际上靠着这部法令,伊凡四世是颠覆了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在过去,大公把土地封给贵族,土地到了贵族手里之后,那就是贵族的私有财产,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剥夺。

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根据这部法令,沙皇有权没收贵族的土地,不论这个土地是分封的还是继承的抑或是买的。也就是说,整个俄罗斯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土地,也不存在什么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了。当然你会说名义上确实如此,但毕竟白纸黑字在这写着,我只要按照基本法办事,按照规定出兵不就行了么,沙皇还能拿我怎么滴?但是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很多事情开个头之后再就收不住了,现在是你不出兵我就收拾你,用不了多久就是你不听话我就收拾你。这就意味着在俄国,沙皇成为了土地唯一的所有者,而贵族只不过临时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完全看沙皇的心情,这样一来,沙皇和贵族的关系就完全变了,贵族的独立性丧失殆尽,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土地只有一条路,就是完全地依附于沙皇,成为了沙皇的从属,制约沙皇更是无从谈起。

再看伊凡四世是怎么搞教会的。从欧洲的中世纪开始,世俗政府和教会就在不断斗争,为了争夺权力,战争和内乱也是家常便饭。但是俄国的情况不太一样,俄国的教会,地位当然也是非常高的,但它完全居于世俗统治者之下,所以并不存在君主和教会之间的斗争。究其原因就在于,在东正教的体系里,君权就是高于教权的,想当年在东罗马,东罗马皇帝始终都是压过教会一头,教会也完全接受。但是要注意,这种君权大于教权的关系,它只是一种理论基础,我承认你比我高,可这绝不意味着我什么都要听你的,实际上教会也是有着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教会不收拾是肯定不行的,至于伊凡四世是怎么收拾教会的,办法和收拾贵族如出一辙。首先就是给你定规矩,1551年,刚刚亲政的年仅21岁的伊凡四世,主持召开了一场宗教会议,史称百章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把各种宗教上的规章制度确定一下,比如说在胸前画十字这个动作,会议就规定了具体应该怎么画才是正确的,其他的画法那就是旁门左道。

你看人家沙皇开这个会有什么问题么?一点问题也没有,恰恰相反,教会也是鼓掌欢迎,因为各种规矩确定了,教会管理教徒也很方便,再也不用扯皮了。但与此同时你这么一搞,也就意味着东正教的所有教义和规矩,实际上都经过了沙皇的认可,以后就算是教会想改规矩那也很不容易,你问沙皇支不支持,沙皇怎么能不支持呢?但是沙皇的表态也是很重要的,到时候沙皇会讲话的,至少你得把沙皇请过来,再集中开一次大会,所以这就可以强化沙皇对于教会的权威。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举措还是土地。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和欧洲的天主教会一样,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农民也是从属于教会,就是说教会本就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

于是百章会议就规定,教会购买土地必须要经过沙皇的批准,如果没有经过沙皇的批准,那就是属于非法买卖,要被没收。但是这就有个问题了,这个规定明显是在限制教会的权力,教会怎么就愿意接受呢?两个原因,首先就是刚才讲的,在东正教的体系里,教权天然地居于君权之下,这就是基本法,伊凡四世按照基本法办事,虽然说脸皮厚了些,但是你也无话可讲是不是?第二个原因是,作为交换,伊凡四世承认教会对土地的所有权,也承认教会对土地上农民的所有权,这就给教会吃了一颗定心丸。就是说我以沙皇的权威来保障你的权利,可我保护你是有条件的,你购买土地要经过我的许可,否则我又为什么要保护你呢?所以对于伊凡四世提出的要求,教会也确实没法拒绝。

我们常说法律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法不溯及既往,可在当时的俄国,你想想它能有这种法的精神么?现在它也不见得有啊。沙皇溯不溯及既往,那不还是看他心情,过去教会买的那些土地,哪一个经过的沙皇的表态?哪一个都没有,所以这么一搞,教会对土地的所有权原本是天经地义,可是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沙皇对教会的恩赐,和贵族一样,教会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产,也是必须要依附于沙皇。所以你看,伊凡四世对付贵族和教会,并不是采取强力剥夺他们的权利,正相反,他是承认教会和贵族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的存在,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它们必须依附沙皇,从君权的制约力量变成支撑力量,伊凡四世的手段确实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总而言之,依靠着以上这些雷霆手段,国家权力实现了空前的集中,年纪轻轻的伊凡四世就在俄国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当然与此同时,俄国的国家力量也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于是它疯狂的扩张就开始了,虽然说过去的莫斯科大公国也一直在扩张,但是新一轮的扩张那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了,可以说今天俄国广袤的版图,就是靠伊凡四世打下的基础,而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吞并西伯利亚,因为没有西伯利亚就没有今天的俄国,别的不讲,就说石油和天然气,没有西伯利亚,今天的俄罗斯还能铁骨铮铮?但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俄国吞并西伯利亚,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当时有一个哥萨克首领叫叶马尔克,就是这哥们带着800多人向西伯利亚进军,挡在他前面是西伯利亚汗国,这个西伯利亚汗国是从蒙古帝国分裂出去的,也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结果叶马尔克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给灭了。西伯利亚汗国灭亡之后,西伯利亚就向俄国门户大开了,因为其他的本土势力也就是一些小部落,很多还处于非常原始的渔猎阶段,所以接下来,俄国就以非常快的速度把整个西伯利亚收入囊中,在整个过程中,相对于当地部落的抵抗,给俄国人造成更大麻烦的其实是严酷的自然环境。

不管怎么讲吧,吞并西伯利亚确实非常轻松,但是我们就有问题了,那些个部落确实落后这个不假,但是只靠800多人就能征服?更何况前面还有一个西伯利亚汗国,那可如假包换的国家,而且是蒙古人的后裔,俄国人的吞并未免太过轻松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宏观的,另一个是微观的。宏观上看,就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各个力量太过分散,哪怕是西伯利亚汗国,这个国家虽然地盘不小,但却只有20万人,而且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居住得相当分散,所以800人虽然很少,但所到之处全都是以多打少。而更关键的是,其他势力对西伯利亚这个地方完全没有兴趣,比如说中亚的各个汗国,当然还有咱们中国,要这种苦寒的地方干什么呢?除了流放犯人,再也想不到有什么大的用处,毕竟当时也没有石油天然气这个概念,其实可以想象,如果中亚的各个汗国和中国要是想和俄国人争西伯利亚,当时的俄国是毫无胜算的。

至于说微观上的原因,就是俄国的武器非常先进,不论是西伯利亚汗国,还是西伯利亚的各个部落,当时都处于冷兵器时代,但是俄国已经有了火枪和火炮,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所以区区800多人的小部队,就可以征服广袤的西伯利亚。但是我们清楚,经过蒙古人200多年的统治之后,俄国已经完全落后于欧洲世界,而且也和欧洲相隔绝,那么俄国人从哪里搞来的火枪火炮呢?这就还要讲到伊凡四世精明的地方。

伊凡四世非常清楚,要想壮大俄国的军事实力,只靠自己的专制是完全不够的,俄国人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你说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当然是英国,可英国凭什么把这些好东西给你呢?我再给你捋一捋啊,想当年维京人留里克建立起留里克王朝,后来迁都基辅变成了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大公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再把土地封给自己的儿子,然后有一个封国就是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然后伊凡四世即位称沙皇,改国号为沙皇俄国。也就是说到此为止,600多年来,俄国的统治阶级还是维京人,维京人本就骁勇善战,你再给他们先进的武器,英国人也不傻,养虎为患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明白。所以要想从英国手里得到东西,就必须和他们交换利益,给英国人想要的东西,于是伊凡四世就开始和英国人做买卖了,那力度之大难以想象。

比如说英国人可以在俄国境内可以随便搞,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哪怕一个英国人就搞俄国的内贸,伊凡四世也是完全不管。不仅不管,英国商人的买卖全部免税,而且当时的莫斯科还专门划了一块地,作为英国人的聚居区,而且在这里面,英国人完全自治,俄国的法律管不着,你就说逆不逆天吧,俄国人这是自己给外国划了一个租借,我求着你跟我签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人一看,你给我搞的这个东西啊excited,妥了干就完了。事实证明有付出就有回报,而这个回报,可不仅仅是从英国人手里买来枪炮这么简单,关键是俄国人自己还学会了,还建起了自己的军工产业。也正是靠着买来的枪炮和自己仿制的枪炮,俄国拿下了西伯利亚。所以从这里我们也会发现,俄国的扩张真不是蛮干,它非常善于借力,而这种借力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它不上正规军,而是用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我们应该都听过,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种族或是民族,而是一种社会身份,哥萨克这个词源自突厥语,意思是自由人。这群人的特点是,你俄国政府别管我,我也不向政府交税,咱就是完全的自治。而为了维持这种状态,作为交换,哥萨克人表示,我们绝对效忠于沙皇,为沙皇打仗,这就是哥萨克人。不过俄国吞并西伯利亚,还真不是伊凡四世让他们去干的。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哥萨克人的领袖叶马尔克犯了罪,然后就畏罪潜逃了,带着手下跑到了西伯利亚,结果去到之后就和当地人发生了冲突,一开始哥萨克人占据优势,但没过多久,弹药和补给全都没有了,再耗下去那就是死路一条。无奈之下,叶马尔克就写信给伊凡四世,他说我们已经基本拿下了西伯利亚,如果沙皇能赦免我,我就把西伯利亚当做礼物送给沙皇。伊凡四世一看,你给我搞的这个东西啊,非常的excited,然后他就赦免了叶马尔克的罪行,还送去了物资和支援部队。

但是要注意,这些支援部队并不参与打仗,他们就是跟在哥萨克人的后面,主要作用一是在哥萨克人打下一块地方之后,他们去接收,二就是监督哥萨克人,万一他们有二心想要在西伯利亚自立为王,政府军马上就扑过去,以压倒性的优势解决他们。这样一来,不论是出于对沙皇的服从,还是出于对政府军的恐惧,哥萨克人都会老老实实。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俄国是既不会死人也不会花多少钱,所以从哥萨克吞并西伯利亚这件事我们也会发现,俄国人办事情已经不只是借力这么简单了,他是有着成本上精明的算计,绝对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大老粗。具体到西伯利亚,伊凡四世为什么算计得这么精明,就是因为在他看来,西伯利亚这块苦寒之地根本不值得占领,花一分钱死一个人都不值得,也不只是伊凡四世,当时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想错了。

西伯利亚的气候条件确实非常糟糕,但这个糟糕是针对人讲的,而对于一些动植物来讲,这里就是天堂。所以拿下西伯利亚之后,俄国人马上就发现了这里的宝藏,最主要的就是珍贵的动物皮毛,这个东西你可不要小看,在16、17世纪,动物皮毛堪比黄金,是国际市场上绝对的硬通货,可以交换几乎所有的商品。所以动物皮毛就成为了俄国向欧洲、特别是向英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据统计在17世纪中期,俄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是190万卢布,其中毛皮贸易的税收就占到了60万卢布,你就说狠不狠吧。不过和钱相比,西伯利亚对俄罗斯来讲更大的意义,还是身份定位的问题。因为吞并了西伯利亚,俄国进一步地深入亚洲,所以在这一阶段,俄国身上的欧亚属性,亚洲属性得到了显著的加强。不过俄国这个国家,就像是一个钟摆,摆到亚洲之后,它还会再度摆向欧洲,而当它重新摆回西方的时候,已经是100多年以后了,这就是彼得一世推动的改革。

前面讲到,伊凡四世这个时候,俄国的统治者其实还是维京人,不过在1598年,留里克王朝就灭亡了,经过十几年的混乱之后,罗曼诺夫王朝诞生了,彼得一世就是该王朝的第五任沙皇,在位时间是1682年-1725年。彼得一世是非常有名的,也是俄罗斯人公认的最雄才大略、影响最大的沙皇,可以说没有之一,人称彼得大帝。那么彼得大帝到底做了什么?简单说就是两件事,第一件还是老手艺——扩张,这没什么新意,咱就不讲了,关键是第二件事,这就是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甚至是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都要改革,而所有这些改革,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三个字——西方化。在这其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就是彼得大帝把俄国的首都从内陆的莫斯科,搬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但你要清楚,当时圣彼得堡那个地方还是一片沼泽,在这里拔地而起一座城市,难度和成本都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不管多难,彼得大帝都要干,而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俄罗斯的中心尽可能地靠近西方,更好地西方化。所以在城市建设上,圣彼得堡绝对算不上传统的俄罗斯风格,当时建设圣彼得堡,请的都是意大利和法国的建筑师,整座城市模仿的就是巴黎,那是正宗的东方巴黎、西方哈尔滨。

彼得一世

所以从迁都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彼得大帝推动俄国西方化,他的意愿有多么强烈。那么问题就来了,彼得大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意愿呢?首先就是他的个人因素,彼得大帝虽然是生在深宫之后,但却并不是长在妇人之手,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宫廷斗争,彼得大帝和他的母亲就被放逐到了莫斯科郊外,并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莫斯科的郊外,正是欧洲使团和商人的聚居区,所以彼得大帝小时候的玩伴,都是这些境外势力的孩子。俄罗斯小孩儿平日里玩儿什么游戏,无非就是骑马打仗互相干,但是这些小境外势力玩儿得真花,他们带着彼得大帝玩大航海的游戏,过家家也不是结婚生孩子,而是开工厂。所以彼得大帝从小就对欧洲文明心向往之,很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理论啊。

后来彼得大帝回到了宫廷,还当上了沙皇,1689年,17岁的彼得大帝亲政,掌握大权之后他日思夜想的,就是对俄国进行欧洲化的改造。可问题是应该怎么改呢?这里就能看出来彼得大帝牛B的地方了,他虽然很有理想,但却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发几个文件,凭自己的臆想勾画一个蓝图,于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欧洲,1697年,25岁的彼得大帝做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重大决定,他要去欧洲打工,以一个工人的身份,去到荷兰和英国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沙皇离开权力中心你敢想?也是在此期间,彼得大帝亲眼看到了俄国和欧洲的巨大差距,和欧洲一对比,彼得大帝就对俄国落后保守状态非常厌恶,那么有了这样强烈的个人好恶,再加上他是大权独揽的沙皇,所以彼得大帝推动西方化的改革,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不过事实上,个人好恶只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彼得大帝推动西方化改革,其实还有着更为现实的考虑。

在彼得大帝上台之前,俄国就一直在扩张,要扩张就要打仗,要打仗就要花钱。而等到彼得大帝上台之后,俄国的对外战争那是有增无减,有历史学家统计过,说在彼得大帝在位的43年里,只有一年完全没有对外战争,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其他时间全在打仗,这样的战争毫无疑问给俄国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马克思曾经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沙皇的领地大得惊人,俄国人民全都对他俯首听命,全国的财富也由他任意支配。但是俄国没有拿得出手的工商业,所以沙皇虽然费尽心思疯狂敛财,但实际上国库还是空空如也。所以说俄国要是一直都是过去的状态,对外战争是支撑不下去的。

除了钱不够,俄国的军队也不行,彼得大帝和之前的沙皇有一点不一样,过去的沙皇,兴趣都在大陆上扩张,但是彼得大帝的兴趣在海洋,他想为俄国夺取出海口。这样一来,俄国的对手就不是那些草原部落了,而是欧洲国家。彼得大帝很清楚,俄国军队人数很多,而且非常得吃苦耐劳,这样一支军队打草原部落没有问题,打土耳其可能也没有问题,但彼得大帝毕竟见过世面,如果俄国的对手变成欧洲国家,俄国的军队怕是就不行了。事实证明,彼得大帝的想法完全正确。俄国第一次和欧洲军队交战,是在一个叫纳尔瓦的小地方,就位于圣彼得堡西部不远处,二战的时候这里还进行过一场纳尔瓦战役。当时俄国的对手是瑞典军队,对方只有8000人,而俄军有3万多人,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结果却是俄军大败亏输,大约有1万人被打死或是被俘虏,俘虏的人里面,还有十几个将军和几十个军官,所以提高俄国的军队素质,也是彼得大帝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不管怎么讲吧,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彼得大帝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军事到财政,从官制到教育,从商业到历法再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全都在改,但是只有一点没改,就是俄国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为什么这个东西不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首先,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改革,必然要触及到太多的利益,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要是把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给改了,这些改革也就搞不下去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彼得大帝对西方文化充满向往,但是归根结底,彼得大帝进行改革,目的还是富国强兵,有钱了军队强了,俄国就可以继续扩张,同时也可以巩固彼得大帝的独裁统治。所以有一些俄罗斯的学者就认为,彼得大帝的改革,工具化的成分非常重,他没有想着让俄罗斯在根本上像西方,更没有想过把俄罗斯彻底变成西方,实际上他是西学为用、俄学为体,有点像是晚清的洋务运动。但是和洋务运动不同,彼得大帝的改革确实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比如说在军事上,改革之后的俄国军队,马上就打败了老对手瑞典,从此俄国军队就成为了一支让欧洲胆寒的力量。而在经济上,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俄国的工厂也从21家发展到了200多家,初步建起了近代工业,对外贸易额也翻了两番。总而言之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得俄国从一个被欧洲看不起的内陆大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让欧洲不得不高度重视的真正的强国。毫无疑问,彼得大帝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要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改革也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还是身份定位的问题。刚才讲到,吞并西伯利亚之后,在俄国的欧亚双重性中,它是偏向亚洲的,而且维持了100多年,100多年这就是四五代人,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俄国的亚洲属性已经成为了俄国传统的一部分。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太过快速太过激进,于是在俄国国内,就导致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俄国人普遍认为,彼得大帝的改革就是在全盘否定俄国的传统、俄国的历史。当时甚至有人传言,说真正的彼得大帝在欧洲打工的时候其实就死了,现在这位沙皇是一个欧洲人冒名顶替的,他搞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毁灭俄国的传统和文化。

还有一件事更能看出来俄国人对改革的反对,1716年,彼得大帝的长子、当时沙皇俄国的皇太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叛逃奥地利,结果被奥地利给送回去了,被捕之后,彼得大帝就要审问他,这哥们的回答也是非常坦率,说我跑出去的目的就要是唤起俄国人的反抗,以保护俄国的传统不被毁灭。要说彼得大帝也确实够狠,为了保护改革的成果,直接给皇太子判了死刑,两年后,皇太子死于狱中。太子都被干死了,从此开始,俄国人也确实再也不敢妄议彼得大帝的改革,但不敢妄议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暗流涌动,因为俄国社会的完整性和广泛共识被彻底打破了,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派主张西方化,认为俄国必须走西方化的道路、以至于全盘西化,而另一派则认为,俄国要严守既有的传统,西方的东西学学样子也就行了,咱还是要走老路。而这两条路线的对立,其实直到今天也没有消失。1725年,53岁的彼得大帝彻底续不动了,那么在他死之后,俄国是会继续向西方靠拢,还是逐渐摇摆回东方或者说是传统呢?

彼得大帝审问皇太子

答案是前者,因为三十多年后,又一位大帝横空出世,这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主要有两方面被后世津津乐道,首先还是扩张,在她统治的34年中,俄国又攫取了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打通了黑海的出海口,完成了彼得大帝的遗愿。再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有很多情人,看来欲望很强。但你也知道,俄国历史上,只有两位沙皇被尊称为大帝,除了彼得大帝,再就是这位叶卡大帝。而且这位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并不是俄国人,她是德国人,因为嫁给了沙皇彼得三世才进入到俄国宫廷,后来在1762年,叶卡捷琳娜直接把老公宰了,自己成了沙皇。你想想一个外国的女人,杀了老公当了沙皇,如果只是因为情人多、只是因为搞定黑海出海口,她是不可能和彼得大帝齐名的。那么叶卡捷琳娜二世到底做了什么呢?答案就是巩固了彼得大帝的西方化改革,没有让俄国走上回头路。而推动叶卡大帝这么干的,是一场血腥的起义。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73年,俄国爆发了一场起义,因为领导人名叫普加乔夫,所以史称普加乔夫起义,名字既然是叫起义,这就说明它是正义的,正义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俄国的农奴受不了了,要起来反抗奴役和压迫。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农奴反抗压迫,只是起义爆发的一个原因,或者说是表面原因,在这背后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就是反对西方化的改革,让俄国重回传统。普加乔夫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沙皇,是俄国古老信仰真正的继承者,他还写了一个手册,然后把手册分发到俄国各地,手册上明明白白写着,我发动起义不只是要夺回皇位,还要把俄国从西方人的手里拯救回来。这里面的西方人,不仅是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人身份,更主要的还是针对西方化的改革。比如说彼得大帝搞改革,要求俄国人在形象上向西方看齐,大胡子不能留了,传统的长袍也不能穿了,违者就罚款。但是普加乔夫的起义军正好相反,他要求人们恢复传统,所到之处,如果发现有人不穿传统的长袍或是不留胡子,一律视作欧洲奸细直接给宰了。所以说普加乔夫起义,并不是农奴反抗压迫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反映了俄国社会至少是俄国的下层民众,对西方化改革的抵触和反弹。

当然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却给叶卡捷琳娜二世敲响了警钟,怎么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度上演,怎么能让俄国人不再沉湎于过去呢?首先还是增强军事实力,同时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还是要靠西方化的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所以在镇压了普加乔夫起义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和经济了,军事上,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国军队的规模和素质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成为了一支欧洲劲旅。而在经济方面,俄国工厂的数量增加了3倍多,海外贸易额增加了5倍,国库总收入也增加了3倍多。背靠强大的军事和财政,俄国人确实不敢搞事情了,不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清楚,一味地威慑那是没有用的,根本还是要在整体上改变俄国人的思想,那这就要靠教育了。其实当年彼得大帝也推行过西方教育,不过叶卡捷琳娜二世搞的和彼得大帝完全不一样。彼得大帝搞的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是西方的文化,但实际上教育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形式上还是传统俄国的教育。

而叶卡捷琳娜二世搞的,不仅内容上是西方的文化,同时在形式上,她也大力推动西方的公共教育,为此,她特地访问了奥地利,考察了奥地利的公共教育制度,然后还花费重金从奥地利请回去一大堆专家,然后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从教材到学校再到师资队伍,对俄国的教育进行全面化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俄国教育诞生了很多个第一:比如说俄国的中小城市第一次出现了小学,而在这之前,要想念书必须去到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俄国还第一次有了教师培训项目,俄国女子第一次有了受教育的资格,俄国也第一次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三级教育体系。所以说通过西方化的教育改革,西方化的改革就在俄国扎下了根,俄国再想往回退那就很难了。除了改革教育,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对俄国法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这就是彼得大帝没有搞过的东西了,简单说,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学习欧洲的大陆法系,又是搞立法、又是编纂成文法,最后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得俄国的法律体系也完成了近代化。

总而言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西方化改革,是非常系统也非常具体的,19世纪,俄国有一位诗人就写道:彼得只给了俄国人躯体,叶卡捷琳娜赋予的才是灵魂。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彼得大帝确实把俄国带上了一条新路,但如果没有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很有可能马上走向回头路,彼得大帝所有的改革全被推翻。而且相比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要对西方文化更有兴趣,比如说她就经常和伏尔泰通信,伏尔泰这个人你也清楚,最喜欢有钱有势的老娘们,那是正中下怀。她还邀请狄德罗访问俄国,不过叶卡捷琳娜二世最佩服还要属孟德斯鸠,基督教曾经有个传统,教徒会有一本祈祷书,祈祷的时候,就翻出来读一读,这种祈祷书大部分都是宗教题材的,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把《论法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祈祷书,你就说她有多么向往欧洲文化吧。

所以如果说彼得大帝只是把西方化的改革作为一种富国强兵的工具,那么叶卡捷琳娜二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要对俄国人的思想进行西方化的改造,可以说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西方化改革,就是俄国向西方靠拢的最顶点最高潮。话都这么讲了,这就说明在叶卡大帝之后,俄国又要摆回传统了,这是怎么发生的?两个原因,首先是根本原因,不能否认,叶卡大帝的西方化改革确实非常深入,她本人也确实非常热爱西方的启蒙思想,但不管怎么改,她都没有触及俄国的政治制度,这就是始终坚持高度集权,什么民主什么自由咱都不清楚。叶卡大帝还给这种高度集权找了一个理论支持,就是俄国太大了,她说沙俄帝国横跨32个纬度和165个经度,只有所有大权系于一人,才能统治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其他的政治制度不仅不适用于俄国,还会威胁到俄国的稳定,甚至导致俄国的灭亡。也就是说俄国整个国家的前进方向,还是高度地系于一个人的好恶,就算改革了方方面面,后面再来一个保守传统的沙皇,不过一句话就能给改回去。

至于说直接原因主要是两个事件,一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怎么来的?它正是欧洲启蒙思想的产物。但是看到法国大革命,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彻底慌了,特别是看到路易十六夫妇被送到断头台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开始反思了,看来西方这套东西也不能搞太狠,这不就是大逆不道么?于是她马上断绝了同任何法国思想家的联系,而且在国内,开始大规模镇压启蒙思想,一位变革者就这样成为了保守者,各种西方化的改革也进入到停滞状态。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因为当初改革搞得太深入了,这一下俄国人倒是不干了,俄国人已经普遍地对西方文化心向往之,在历史惯性的推动下,俄国还是在向西方不断靠拢,同时渐渐地远离自己的传统,那么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重新往回摆呢?

这就要讲到拿破仑战争了。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最后的结果我们都清楚,曾经不可一世横扫欧洲的拿破仑遭到惨败,入侵的时候有42万人,最后只带回去3万人,也是因为在俄国的惨败,两年后,拿破仑被迫退位。那么俄军为什么能打赢?传统解释主要有两个,一是俄国太冷了,二是俄国军队战斗力强,其实这两个理由都不太有说服力。我们先看寒冷这方面,1812年的冬天确实很冷,我看有科学家研究,说这是整个19世纪欧洲最冷的冬天。但问题是,拿破仑是9月份占领了莫斯科,10月中旬就撤出去了,也就是说在寒冬真正到来之前,他就已经败了。当然你会说,俄罗斯9、10月份也够冷了,我就关注了一个在俄罗斯的主播,我看这哥们直播,最近俄罗斯就开始下大雪了。但俄罗斯人也不是北极熊或是企鹅,法国人怕冷,他们也怕冷啊。拿破仑军队损失了39万人,实际上俄国军队也损失了30万人,其中有一半都是因为严寒和疾病。

所以说寒冷这个解释说不通,再看俄军战斗力强这个解释。俄军确实很能打,但客观地讲它再能打,还是没有拿破仑能打。其实在拿破仑入侵战争中,双方一共有三次重要会战,这三次会战,俄国一次也没赢,最后一次会战叫贝尔齐纳河战役,俄国三路大军试图围歼法军残存的3万多人,结果还是被法军成功突围,这叫能打?反正我个人感觉,俄罗斯这个国家人称战斗民族,历史上确实打了很多胜仗,但这也给我们造成了刻板印象,俄国人的战斗力真的很强么?我是从来不这么想。那么如果战斗力不算特别强,又怎么解释俄国历史上打退了一个个强敌,我个人认为,这些胜利更大程度上,并不是战役的胜利、战术的胜利,而是总体上战略的胜利,打败拿破仑也是如此。

什么战略呢?首先就是跑,说得好听一些就是战略撤退。为什么要跑,其实并不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怂,而是源于他对战争的判断。你说拿破仑为什么要入侵俄国,通常的说法就是拿破仑要征服俄国以至于吞并俄国,但是拿破仑也不是傻子,他还没有这么疯狂,他真正的意图其实是对付英国,因为英国才是法国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对手。当时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联合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搞了一个大陆封锁,就是大家合起伙来,断绝和英国的贸易,俄国也是参与其中。但是很快俄国就后悔了,因为英国是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英国断了往来,俄国自己就续不下去了。所以坚持了两年之后,俄国就退出了,恢复了和英国之间的贸易。你这么一搞,拿破仑当然非常不爽,而且其他国家也有可能有样学样,所以拿破仑必须要给俄国一点颜色。所以说拿破仑入侵俄国,绝不是为了征服或是吞并,他就想速战速决,闪击俄国给它打趴下,然后迫使俄国签一个条约。

亚历山大一世

可以说,亚历山大一世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你拿破仑想速战速决,我偏让你做不到,于是我就后撤,我不和你打,同时他还要求俄国人实行焦土政策,就是把所有的粮食或是搬走或是烧毁,沿途的房屋也全都烧了。事实证明,这个战略决策非常英明,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拿破仑40多万大军深入俄国,后勤保障根本保证不了,想沿途抢一些也抢不到,所以没过多久,拿破仑大军的补给线就拉到了极限,人和马都吃不上饭了。人吃不上饭了,士气马上就溃散,甚至还有一万人干脆当了逃兵,马吃不上饭了就没有劲儿,各种武器辎重也就没法运输了。当时的拿破仑非常焦虑,他很清楚要想扭转士气,就必须马上和俄军打一场像样的战争,但是他在后面追,俄军就在前面跑,直到入侵俄国一个多月后,才撵上一支大部队干了一场,但这个时候,法国大军已经疲惫不堪,40多万人,真正还能打仗的就剩下17万5000人,赢了也是惨胜。

亚历山大一世的第二个战略就是坚决不和谈。占领莫斯科之后,拿破仑感觉这下沙皇应该来谈判了吧,结果亚历山大一世没有任何谈判的意思,他就表示只要俄国的土地上还有一个法国兵,俄国就绝不谈判。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其实也和后撤战略一样,亚历山大一世很清楚,对于拿破仑来讲,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法国大军在俄国多待一天就要多消耗一天,更要命的是,拿破仑身在莫斯科,距离巴黎太远,皇上不坐金銮殿,法国国内的反对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当时甚至有传言,说拿破仑已经死俄国了,咱干脆政变得了。所以拿破仑绝对是耗不起的,最后只能撤退。所以说俄国的胜利其实是战略的胜利,而这种战略的胜利,归根结底在于俄国的两大优势,一是国土面积足够大,有的地方跑,再就是俄国人非常听话,沙皇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烧粮食他就烧粮食,让他烧房子他就烧房子。进一步的,俄国的这两大优势是从哪来的?正是源自俄国的东方传统。所以这个时候俄国人就意识到,西方的制度固然有好的一面,但俄国传统也不能丢。

1812年拿破仑兵败俄国,在此之后,英俄普奥等国再次组成反法同盟,并在两年后彻底打垮了拿破仑,反法联军最后攻占巴黎。对俄国来讲,这场胜利实在是太辉煌了,俄国人就认为他们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解放了整个欧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直接爆炸了。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战胜拿破仑,俄国第一次把自己军事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深入到欧洲。军事影响力就不用多讲了,俄国大军穿越欧洲直抵巴黎,战争结束后,还在法国驻扎了15万人,欧洲人是亲眼见到,原来俄国早已不是那个落后的俄国。重点是政治影响力,我们知道拿破仑覆灭之后,欧洲各国开了一场维也纳会议,搞出来一个维也纳体系,这个维也纳体系简单说就是保持欧洲的力量平衡,防止大战再度爆发。

那么在这个平衡机制里,谁是最重要的?按理说应该是英国,毕竟英国实力最强,而且它也一直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但是维也纳体系建立后不久,英国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海外殖民地的扩张上,于是取代英国,俄国就成为了平衡机制最大的保障,比如说普鲁士和奥地利闹矛盾了,普鲁士要干奥地利,这个时候俄国就会站出来,说你如果要干奥地利,我就去帮奥地利,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么一搞,谁都不敢打了。所以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就使得俄国从欧洲的边缘国家,一跃成为了欧洲政治的主角。那你说俄国人怎么就这么喜欢当这个欧洲和事佬呢?首先它也有和英国一样的考虑,防止欧洲某国坐大,但是另一方面,俄国也和英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上一期讲到的它很深的弥赛亚情节,或者是叫救世主情节。在俄国人看来,我不仅把欧洲从拿破仑手里解放出来,而且在此之后,我也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和平衡,没有我俄国,欧洲那就完了啊。

所以说到头来,不管欧洲文化、欧洲制度有多么牛B,不是还要靠我俄国么?这其中产生的自豪感非同小可,看来西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俄罗斯的传统才是确保国家强大的关键所在。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就出现了,俄国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地深入欧洲,但它的发展道路却在不断地离开欧洲,俄国不仅没有进一步西方化,反倒是越来越保守。这种保守的回潮在亚历山大一世本人身上,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其实在年轻的时候,这位沙皇也是读了一大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书,也对西方文化、西方制度充满向往,但是战胜拿破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俄国国内,亚历山大一世大力推行所谓的纪律和秩序,肃清自由主义思想,他认为启蒙思想正是法国祸乱的根源,所以要坚决防范。而在国际上,他十分高调地以世界的拯救者自居,甚至还联合几个国家,搞了一个“神圣同盟”,大家一起防止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的扩散,这是要拉着所有欧洲国家一同开倒车、回归到保守主义,所以后世的俄国人就把亚历山大一世称为“神圣王”。

不过我们要说,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期间,这还只是俄国向保守状态回摆的开始,和当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力推行西方化改革一样,促使俄国真正退回到保守僵化的状态,也是一次血腥的起义。1825年12月,在一次巡视途中,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了,于是有一批年轻军官就要搞事情了,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些军官为什么要造反呢?前面讲到,拿破仑兵败俄国两年之后,俄国大军长驱直入直抵巴黎,就在这一过程中俄军就发现,所到之处,哪里都比俄国更富裕、更繁荣,而且越往西差距越大。

后来拿破仑彻底垮了,俄国还在法国驻扎了15万军队,这下妥了问题更严重了,这些俄国人特别是其中的年轻军官,就有大量的时间了解法国文化、法国社会。于是他们就意识到了俄国的专制和落后,然后这些军官就组成了秘密社团,准备发动起义,试图改变俄国落后的专制制度。但也和普加乔夫起义一样,这次起义也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它对俄国政治的影响非常大,新继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认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就是和西方瞎接触的后果,所以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俄国必须全面进入保守状态,和西方划清界限,就这样经过100多年的西方化改革之后,俄国重归传统,请看下集。

尼古拉一世

回到2049
要为真理而斗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