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鄂州三杰”故事 擦亮红色文化名片

文摘   2024-12-23 09:23   湖北  


为深入挖掘、宣传以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为代表的鄂州籍早期党员的革命事迹和精神风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鄂州红色文化名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鄂州实践凝集精神力量。12月20日,鄂州市召开中共建党“鄂州三杰”研究座谈会。


范鸿劼:“最勇敢的战士”


范鸿劼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重要成员,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优秀学生和得力助手,中共四大20名正式代表之一,在北京乃至北方党的早期组织中一直担任重要职务,与李大钊一起走上绞刑架,壮烈牺牲。



范鸿劼,1897年生于湖北省鄂城县葛店镇,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先后在化学系、英文系学习,不久担任班长,继任英文系学生会负责人。范鸿劼深受李大钊的影响,逐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参与组织和领导“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的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强烈不满。1919年5月1日下午,范鸿劼与北大学生代表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晚上在北大法科大礼堂召开北京市全体学生大会。5月3日晚,范鸿劼带领北大英文系学生参加会议。大会报告了巴黎和会的情况,当场决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会后,范鸿劼等爱国学生通宵达旦赶做旗帜,书写标语,草拟传单。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范鸿劼是北大示威游行队伍中负责英文系的组织者和指挥者。5月4日晚,北京各校学生召开会议,成立北京大学学生干事会,范鸿劼在总务股负责筹集活动经费。经过多方努力,6月28日,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和会签字仪式。


二、参与发起成立北京早期党团组织


1920年3月,范鸿劼和邓中夏等19人,在李大钊指导下,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开活动,范鸿劼等4人组成新干事会。研究会还建立“亢慕义斋”(为英文Communism的音译,意为共产主义)图书室,范鸿劼为图书室经理,负责购买和收集马克思主义书籍,并组织会员分头翻译相关外文书籍,他本人则负责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当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大学生会办公室正式成立。范鸿劼是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批成员。


三、领导北方革命斗争


1923年至1927年,范鸿劼在北京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第四届党支部书记、北京地委委员长、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北方区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领导北方革命斗争,参与筹备非宗教运动大同盟和民权运动大同盟,先后在《晨报副刊》《政治生活》上发表《俄国革命之三领袖》《东方民族之觉醒》《不平等条约一览》《否认军阀号召的国民会议》《起来,打倒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铁锤》等文章,号召深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推进国民会议运动,指导各地党的工作。1925年1月,范鸿劼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范鸿劼是国共合作的支持者。1923年2月初,李大钊、范鸿劼等人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国共合作问题进行座谈,支持马林关于联合战线的意见。党的三大后,范鸿劼遵照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任职。1926年1月,范鸿劼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任命为大会“宣传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在讨论《中央党务报告决议案(草案)》中关于国共合作条款时,他与毛泽东等人坚持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革命性和独立性,反对公开中共党组织和中共党员身份的破坏性提案。


范鸿劼是北京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后,范鸿劼等人策划组织铁路工人罢工后援会,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范鸿劼等人组织“沪案雪耻会”和“工人雪耻会”,于6月3日、10日、25日连续举行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接着连续三次在天安门举行大规模的“反日讨张”国民示威大会和有4万多人参加的 “反英讨吴”国民大会。1926年3月初,日本军舰炮轰天津大沽口炮台事件发生后,李大钊、范鸿劼等100多人到国务院请愿,遭到卫兵的殴打和捅刺。18日,李大钊、范鸿劼等人带领北京10多万名群众齐集天安门声讨北洋军阀并再次向当局请愿,突然遭到反动军警开枪,范鸿劼也在这次斗争中负伤。


四、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方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李大钊、范鸿劼等人受到通缉,他们随着党的机关迁至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西院的原俄国兵营内,继续秘密领导北方人民的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派军警公然闯入东交民巷,逮捕了李大钊、范鸿劼等人。4月28日,李大钊、范鸿劼等20位革命者英勇就义。李大钊、范鸿劼等人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发表悼念文章,称赞他们是 “最勇敢的战士”,将为中国人民“牢记不忘”。


刘伯垂: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创始人


刘伯垂由陈独秀委派回武汉创建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是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也是湖北地区党领导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导人之一,在其生命的后期一直坚持为党工作。



刘伯垂,名芬,1887年生于湖北省鄂城县段店镇刘家弄村。清末留学日本,就读明治大学法科,曾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刘伯垂先后任民国大元帅府秘书官、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参事、广东军政府高等审判厅厅长。因为不满军阀专制辞官后,在广州创办《惟民周刊》,宣传革命思想。后受到陈独秀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一、创建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夏秋之交,刘伯垂受陈独秀委派回武汉筹建湖北共产党组织。刘伯垂回汉后,分别找到董必武、张国恩、郑凯卿、陈潭秋、包惠僧、赵子健等人商谈建党事宜。1920年8月的一天,刘伯垂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张国恩寓所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会议,报告了上海党组织成立经过,组织大家学习了从上海带回的《共产党宣言》和上海共产党发起组起草的《共产党纲领草案》等文件,讨论制定了工作纲领和组织生活制度,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取名为“共产党武汉支部”。推选了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负责组织、张国恩负责财务,由刘伯垂提议,推选包惠僧任书记。会后,刘伯垂用从上海带回的建党经费,租下位于湖北省警察厅背后的武昌多公祠5号为支部机关,门前挂着“刘芬律师事务所”的招牌以作掩护。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刘伯垂和其他党员一道,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组建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先后吸收林育南、项英、施洋等人入党,主办《武汉星期评论》。随后,刘伯垂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了汉口人力车工人反对增加车租的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反日爱国运动、声援五卅运动、反对军阀吴佩孚反动统治等一系列群众运动。


二、积极推进党领导下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党的三大后,刘伯垂遵照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武汉与董必武等人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和国民党汉口特别市执行部,与破坏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主办《武汉星期评论》《汉声周报》《武汉工人》《楚光日报》等刊物,先后参加国民党一大和二大,并担任国民党中央秘书处书记长等重要职务,为推进湖北地区党领导下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伯垂等人通过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指导全省人民开展反帝反军阀革命运动,反对军阀吴佩孚把持湖北政权,组织武汉人民举行反英游行示威,收回汉口英租界,在英国烟厂无故停产时联名致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解决五千多名工人实际困难。面对夏斗寅叛乱时,动员广大工农革命群众武装讨伐,保卫武汉。北伐战争爆发后,刘伯垂和董必武等人相继发动人力车夫和英美烟厂、申新纱厂、泰安纱厂的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北伐战争,并且协助策动守军宋大霈部6个营起义,为北伐军攻克武昌城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伯垂十分注重培养革命人才,先后参与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工人运动讲习所,翻译进步书籍,拓宽学员眼界。他翻译的《社会革命与农民运动》在由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编印发行。


刘伯垂也很重视法律工作,曾负责起草《省民会议组织法》,参与审判被俘军阀将领刘玉春、陈嘉谟等人和一大批有重大恶行的土豪劣绅。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刘伯垂和董必武等人坚持共产党人的气节,登报声明,辞去所任国民党的一切职务,退出国民党,转入地下斗争。


三、坚持从事对党有益的工作


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刘伯垂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机要秘书。年底,武汉军警疯狂搜捕共产党人,刘伯垂幸免于难,潜赴日本。在日本东京避难期间,他与董必武、林伯渠等人秘密来往。次年回国,前往上海继续从事对党有益的工作。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率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强令十九路军进驻福建“剿共”,对日军入侵华北采取不抵抗政策,刘伯垂与黄琪翔等人积极推动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走抗日反蒋的道路。1933年11月,刘伯垂受陈铭枢邀请,毅然赴福建参与组织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活动。次年1月,在蒋介石优势兵力攻势下,十九路军兵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被迫解散。经历“福建事变”失败打击的刘伯垂回到上海,日军的疯狂进攻,大片国土沦陷,让刘伯垂忧愤交织,以致身染绝症,1936年9月病逝于上海,享年50岁。


赵子俊:为北伐牺牲的早期党员


赵子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中少有的工人党员,是早期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是进入黄埔军校前就已入党的33名共产党员之一,是北伐战争中的共产党员烈士。



赵子俊,1886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鄂城县华容镇刘花村新赵塆,字本泉,册名连升。赵子俊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幼年时在乡村名师谢秀川门下读过三年私塾。后来在武昌做工时接触到进步人士,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一、从工人到中共早期工人党员


1906年夏,湖北新军炮兵标统万廷献回家乡葛店招兵,时年20岁的赵子俊加入鄂军军士教导团,后任教导团教导员,直到1913年3月鄂军教导团解散。


离开教导团后,赵子俊到武昌临江大道平湖门外第一纱厂做工谋生,并居住于武昌小东门内。除了在纱厂做工外,他还当过码头工人、人力车夫、铁路工人。这一时期,赵子俊与进步人士过从甚密,受其影响,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1年春,赵子俊由郑凯卿介绍加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一名中共早期工人党员。


1922年初,赵子俊作为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劳动团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他是由陈独秀派遣的37名代表之一。1922年春回国后,任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昌分部事务员,直接参与武汉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


1923年初,赵子俊参与发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遭到镇压后,赵子俊由包惠僧介绍到广州从事军事工作。同年6月,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2月,赵子俊由廖乾吾、包惠僧介绍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湖北省筹委会工运委员等职。


二、考入黄埔军校接受军事训练


1924年1月,黄埔军校创办。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工作,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赵子俊由廖仲恺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任第二队分队长,时年38岁。1924年7月,他在《陆军军官学校学生详细调查表》中“何以要入本校”一栏里郑重写道:“学习军事学,并受革命军纪之训练,将来为党的主义奋斗!”。


赵子俊同其他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一样,都是由各地党组织精挑细选而来,他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殷切期望,在学习和战场上克服种种困难,信仰坚定,学习刻苦、作战英勇,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


1925年1月7日,粤系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举兵进犯广州。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东征军,于2月初分三路讨伐陈炯明。


由于战事紧急,黄埔一期生的学制只有半年,便同教导员一起出征。赵子俊匆匆毕业后,于1924年底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历任入伍生部见习、训育副官、连长等职。


赵子俊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在1925年2月的第一次东征中负伤。1925年4月23日,时人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录序》记述,五百多名黄埔一期学员加上教导员共三千多人出征,不到两个月,死伤几乎达到三分之一,其中赵子俊等人“折骨断臂,洞胸穿肠,伤势更剧,几至残废终身”,“见之,唯有对泣”。赵子俊伤愈后返回部队,继续浴血奋战。正是因为赵子俊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勇猛杀敌,东征军才被东江人民称誉为“为民众而牺牲之先锋队”。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赵子俊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四团第六连连长。9月上旬,北伐军开辟江西战场,赵子俊所在部队进入江西作战,于9月21日夺下南昌城。


北伐军攻下南昌后,孙传芳调集军队疯狂反扑。9月24日,赵子俊所在部队奉命死守南昌牛行车站。当日,在与孙传芳部争夺牛行车站的一次战斗中,赵子俊壮烈牺牲,时年40岁。



END



来   源:鄂州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
编   辑:赵小丰 周子彤
责   编:潘协凯
审   核:张晓琴 
出    品:中共华容区委宣传部 华容区融媒体中心

华容区禁止在下列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投稿邮箱:

599059812@qq.com

联系电话:

027-60586099


华容融媒
发布政务信息、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本地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