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拿回来一个石头,我问父亲:”这个石头怎么这么光滑,圆圆的?”父亲说:“这是鹅卵石,经过了无数次地冲洗摩擦,最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我拿着石头,好奇地琢磨着,十分喜欢,被这个石头的外形深深吸引。现在我还深深地记得,石头上写着:“手携长山石,袖中藏东海”。当时不是很懂,现在终于体会到这些文字的含义了。
记得那个时候,我很喜欢古诗词,每到周末,我就会拿出《每周都有好诗文》来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一个诗人,他叫苏轼。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在读名人传记时,也读了《苏轼传》,之前是因为他的诗词喜欢他,当真正了解了他的一生之后,我才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诗人,才明白为什么一个诗人可以写出那么豪放的诗词。
苏轼的家坐落在眉山县城,是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书香之家。年幼的苏轼反应敏捷,思维清晰。父亲苏洵看出儿子性格中的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特意写了一篇《名二子说》,语重心长地告诫说:“车轮、车辐(车轮上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车盖、车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在一辆车上都各司其职,唯有车轼(车上露在外面的横木)显得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虽然是这样,如果去掉车轼,车也就不成其为一辆完整的车了。儿子啊,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担心你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以太直露,而应该有所‘外饰’呀!”
然而,苏轼终究不懂外饰,他真挚坦率,每与人交谈,无论亲疏都吐以肺腑之言,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历尽风波。但是,正是这种心灵本质,成就了他的人品和文品,使他和他的作品具有永不衰减的魅力。
一位不朽的巨人,来自故土,来自家庭,他更来自历史和时代。
苏轼一生波折,却一直乐观,他像是一颗珍珠,虽然偶然被污泥包裹,但当清水冲洗后,依然璀璨夺目,干净明亮。无论打磨多少次,内外永远都是同一个颜色。
可能苏洵说的是对的,对于处世来讲,不能过于直露,苏轼一生碰壁,最后被磨成了一颗鹅卵石。他用人品和文品证明他内心永不退色的真挚,他逐渐变化的外在,其实是一种人生格局。
手携长山石,袖中藏东海。幽幽青山在,莫怕无花开。一生的辗转,仕途顺利与否对于伟大诗人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或者标签,而他留下了千古名句,他的乐观精神和真挚品格,将成为后世永远传扬的佳话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