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 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三大活动云端相见

文化   2024-10-10 11:57   江西  





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将于10月10日至11月10日在瑞金举办。届时,新华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文艺、今视频等将进行开幕式文艺演出、文艺名家讲座、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终评3个模块内容的直播。我们云端相见!






 01 

开幕式文艺演出















开幕式将邀请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山花奖参评节目、长征沿线城市的优秀民间文艺表演节目,以及融合瑞金红色文化、客家传统的民间艺术节目,以展示异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直播时间   


10月10日 19:30


  节目单   






 02 

民间文艺名家座谈交流会















  直播时间   


10月11日 9:00


   主讲人介绍   



潘鲁生



  潘鲁生,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主讲题目:《民间文艺的现代转型》







万建中


  
万建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


主讲题目:《一则民间传说盘活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




 03 

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终评















参加本次终评的队伍是由中国民协面向全国征集参评作品,通过山花奖初评评审,评选出的23支队伍。参评作品集中展示了民间广场歌舞、民间鼓舞鼓乐、民间舞祥瑞(舞龙、舞狮)、民歌等优秀节目,演绎风格鲜明、特色浓郁的优秀民间表演艺术,展现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底蕴。 
活动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同时进行访谈直播间活动。


   直播时间   



10月11日 14:30


   参赛队伍   



01


辽宁《山花闹》

辽宁抚顺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孕育了一种独特而充满民族风情的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它承载着满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与满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连,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山花闹》在抚顺地秧歌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新,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营造出既火爆热烈又幽默滑稽的表演氛围。2006年,抚顺满族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02


河南《欢庆丰收》

2011年“中州大鼓”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州大鼓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是豫北地区独有的鼓、饶、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鼓是人背肩挎第一大鼓,具有原始之美,气势磅礴,且鼓内有拉簧敲打后发出的金属声十分悦耳,鼓谱欢快流畅,呈现一种激情向上的艺术风格。全谱呈现重复递进的音乐结构,且饶鼓有对话的独特意境,舞蹈风格独特,舞镲手闻鼓而动,踩着鼓点快速变幻各种舞蹈动作和造型,再现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



03


辽宁《喊海》

长海号子是海岛居民在进行海上贸易和捕鱼等劳作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品《喊海》以渔歌为演唱形式,在一唱三叹中袒露情怀,在渔歌互答中表情达意,在与大海的抗争中,展示人的主体力量。反映出闯海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长海号子所蕴含的精神源泉和艺术魅力。



04


吉林《农乐长短——庆丰收》

农乐长短源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农乐舞。此次参赛作品《农乐长短—庆丰乐》是基于传统的农乐长短的基本节奏,注入时代的旋律,以“四物”演奏表演艺术方式为主体,融入一段唢呐的独奏。作品不仅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表达出了朝鲜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谐融合的生活态度,以及向往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05


山西《喜庆锣鼓》

上党八音会是山西省民间器乐的一大支脉,是流传于晋东南地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其产生、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与该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间音乐传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断汲取戏剧、曲艺、民歌等姊妹艺术中的精华,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器乐艺术。节目《喜庆锣鼓》表演者都是农民,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



06


广西《龙腾盛世》

每年正月,侗寨村头巷尾的石板路上、鼓楼坪前,均有舞吊龙的热闹场景。吊龙于晚清时期从邻近的湖南靖州传入广西龙胜县乐江镇的同乐、宝赠一带,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吊龙从其舞龙的形式得名,它不像一般用木柄举着舞的龙灯,而是用竹竿高高地挑着龙身吊起来舞,整条龙像在半空中腾云驾雾,活脱灵动,仪态万方,十分具有美感。



07


贵州《白岩高点晒花鞋

《白岩高点晒花鞋》是贵州省级非遗“桐梓狮溪高腔大山歌”的代表曲目之一。“狮溪高腔大山歌”是流传在贵州省桐梓县北部水坝塘、狮溪、芭蕉、羊磴等乡镇区域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山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该山歌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既有贵州高原民歌高亢明亮特色,也具巴蜀船工号子的粗犷豪迈之风。



08


安徽《风里传来桂花香》

巢湖民歌以丰富多彩的题材、质朴无华的内容、表演生动的方式记载了劳作、生活场景以及民风民俗、自然风光。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巢湖民歌《风里传来桂花香》是来源自劳动人民劳作时所演唱的秧歌,旋律宽广悠扬,曲调连绵不断,歌词含蓄幽默,演唱形式通常以集体为主。歌曲大量衬词的运用体现巢湖秧歌婉转悠扬的特色,绵长的曲调犹如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09


江西《牛牯调

《牛牯调》是流行于赣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俗话说“牛稳田中,秋收丰盈”,牛和田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生存依赖,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中,赣南客家地区衍生出了大量与牛、田相关联的山歌、民间小调等。《牛牯调》朴实风趣,表现的是劳动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富有浓郁的乡土味和生活情愫。歌曲的内容以青年男女在田间对歌为贯穿,呈现出了男女共同劳作、共庆丰收的场景。



10


西藏《水秀山明》

作品以藏族人民习惯性悠闲而坐的方式,通过歌唱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野牦牛闲暇舒适的惬意生活,展现了林芝市舒适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保护生态的浓厚意识。同时作品以林芝市特有的民间器乐,如:工布扎念博咚、热玛琴及达玛鼓等进行弹奏、伴奏,向观众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特有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11


广东《岭南雄狮飞跃刀山过火海》

遂溪醒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而盛于当代,历千载且不衰。遂溪醒狮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溪是中国醒狮之乡。狮,已成为自古以来遂溪人心目中之尊贵圣兽,代表威严、正义、驱邪与喜庆。舞狮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与喜庆仪式的民间传统文化。



12


江苏《五姑娘和徐阿天》

芦墟山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中,在1982年问世的《五姑娘》,堪称汉族长篇叙事民歌中的巨作,填补了汉民族无长歌的空白。本曲目于2024年重新萃取提炼了《五姑娘》中华彩章节,组合了芦墟山歌中响山歌、落秧歌、小山歌、急口歌、埭头歌等五种常用曲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芦墟山歌时而高亢、时而委婉的艺术特色,展示了旧时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内敛、含蓄的求爱方式,是再现19世纪江南城乡的风情画卷。



13


福建《请茶歌》

褒歌是农耕时代闽南山民、茶乡人在茶园、山里从事生产劳动,山路行涉间、特别是采茶女相互招呼、问候、祝福、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即兴发挥对唱而逐渐形成的短歌。“褒歌”曲调简单,歌词通俗,朗朗上口,莲花褒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俚语、谚语、俗语、人情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相思情等皆可成歌。莲花褒歌《请茶歌》在保留传统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入时代元素,唱出新时代山区人民对人民领袖的感恩之心,唱出全面实现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喜悦之情。



14


重庆《鲤鱼跃龙门》

鲤鱼不跃,岂可成龙?作品《鲤鱼跃龙门》将大足民间传统非遗项目“鲤鱼灯舞”和民间龙舞相结合,将民间故事“鱼跃龙门”拟人化,传递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着的前赴后继,逆流而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追逐梦想的精神图谱。表演中既有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也有民间鲤鱼灯舞唯美灵动的艺术表达,更有民间故事中“鱼跃龙门”“独占鳌头”的美好意境,折射出新时代中国民间文艺“龙腾鱼跃”新气象。



15


河北《沧县狮舞》

沧县舞狮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类,早期被称为“狮戏”,多系文狮表演。文狮表演重在一个“逗”字,主要模仿猫科类动物的本能行为与戏耍动作,威武雄壮的鼓点从旁配合。武狮系由文狮发展而来,后在表演中糅进叠立、走钢丝、上高凳等武术、杂技类动作。沧县舞狮中传统型的狮头重达七八十斤,狮皮重达二三十斤,现代型狮头也重达十几斤,故无论文狮还是武狮,非练武者不易承受。



16


陕西《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表演样态完美融合了舞蹈的灵动、武术的刚劲、体育的活力等多元要素,散发着极为浓厚的地域文化韵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节目依据动作风格同时融入文、武两种腰鼓模式。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节目表演者有刘延河、谭海则两名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他表演者多数来自农民群体。



17


广东《席狮逗趣

广东客家的“席狮舞”,俗称打席狮,是一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广场舞《席狮逗趣》基于原生仪式情境,通过提取“席狮舞”原生形态典型元素,进行整合提升、丰富发展,再现“卷席为狮,狮身合一”的表演特征,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客家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18


贵州《阿妹戚

“阿妹戚托”是彝语,汉语意为“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最初为新娘出嫁时的表演项目,由于其热烈欢快、参与性强的特点,现已发展成为黔西南州重要活动、重大体育赛事、民族节日的经常表演节目。舞蹈再现了彝族先民生活情趣,古朴的生活气息,同时展现出晴隆县彝族人民的美好品德。2014年,“阿妹戚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9


江西《喜庆灯舞》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当晚,叶坪村和瑞金城同时举行提灯晚会,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与瑞金各界上万人,提灯游行,相聚欢庆。为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江西省瑞金市挖掘当年提灯晚会的演艺内容,创编了民间广场歌舞,再现当年提灯晚会广场歌舞盛况。



20


广东《闹春》

潮州音乐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潮州大锣鼓作为潮州音乐中最具影响力艺术门类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属于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潮州大锣鼓《闹春》,乐曲共分贴福、观灯、舞狮三个乐段,表现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守旧岁、拜新年,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21


山东《老少爷们扭起来》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据《海阳县志》记载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2006年,海阳大秧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品《老少爷们扭起来》表演者有的在村里种地,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是水电工,有的个人经营小店,他们是真正来自民间的秧歌人。



22


西藏《草原情》

《草原情》民间广场歌舞是阿里改则县流传久远的、男女相伴、载歌载舞的传统民间聚会娱乐歌舞。经过对舞蹈队形、舞蹈音乐和舞蹈动作稍作编导,该歌舞成为既完美保留浓厚传统民间聚会娱乐歌舞特色,又适合专业舞台表演的优秀民间广场歌舞。



23


云南《东山放羊调

剑川白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剑川白曲《东山放羊调》采用流传在剑川县东山的东山调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作品曲调高亢悠扬,旋律跳跃跌宕,富于变化,充满山野韵味,体现了白族青年男女在生活中以歌传情、相互逗趣的情景。


来源:省民协

编辑:吴江静

责编:徐一雳


往期推荐:





公示|2024年江西省文联文艺精品创作与研究拟扶持项目


国庆期间南昌又一热门打卡地 | 省文联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热闹开展


江西文艺3D云展厅国庆期间正式上线



江西文艺
深入文艺现场,报道文艺活动;反映文艺创作,开展文艺评论;服务文艺名家,推出文艺新秀;提供文艺讯息,扩大文艺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