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除尘有限空间作业的一般规定:
1. 作业审批: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作业。作业前需对作业环境、作业方案、安全措施等进行审批确认,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
2. 危险辨识:对除尘设备等涉及的有限空间进行全面的危险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危险有害因素等,建立有限空间台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
3. 通风换气:作业前应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确保有限空间内空气流通,排除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使氧含量达到正常水平。通风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作业过程中也应持续保持通风。
4. 气体检测: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对有限空间内的气体成分进行检测,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检测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作业。最低限度应检测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等。
5. 个人防护: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如呼吸器、安全绳、防护服、防护手套、护目镜等,并确保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
6. 现场警示: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入口附近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明有限空间的名称、危险特性、禁止进入的条件等,防止无关人员误进入。
7. 安全培训:组织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使其熟悉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措施等,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培训内容应包括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和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及有关事故案例等。
8. 应急救援: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如空气呼吸器、安全带、安全绳、急救药品等,并定期进行演练。作业人员应了解应急预案内容,掌握应急救援方法。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禁盲目施救,防止事故扩大。
9. 监护要求:作业过程中,应设置专人在有限空间外进行全程监护,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不得兼做其他工作。监护人员应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随时掌握作业人员的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10. 作业时限:根据作业环境和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合理确定作业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作业不得超过2小时,应轮流替换作业人员。
11. 发包管理:若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应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管理权限和义务。对承包单位的作业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其遵守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规定。
12. 作业中断:作业过程中如遇中断,再次进入有限空间前,应重新进行通风、检测等程序,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作业。
不同地区和行业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进行除尘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作业安全。如果涉及到具体的行业或企业,还需遵循该行业或企业的特定安全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