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各位好。感谢您的认真与支持,关注到这个小号。
记不清这是开的第几个号了,假期回家,终于将它绑定成功,给大家打声招呼。
本号我们用了潘恩做名字,以纪念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这位伟大的先行者。
其实说实话,起这个名字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因为按照西塞罗、加图、维吉尔、但丁这个顺序往下梳理,人类历史上有着类似气质的思想者还有很多,洛克、或者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也许都未尝不可。
但想来想去,我还是选了潘恩,理由其实无他,因为在阅读潘恩的作品时,你最能感到一种对自由向往的澎湃激情与力量,潘恩的作品行文如西塞罗一般流畅,且盛产名句。很多有神奇的魔力,让你读过一遍之后久久难忘。
比如:
社会源于我们的需求,政府产自我们的邪恶。前者通过凝聚我们的友爱,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通过遏制我们的恶行,消极地促进我们的福祉。前者鼓励交往,后者制造差别。前者是庇护人,后者是惩罚者。
比如: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潘恩而不是华盛顿,让美国的独立战争能够最终走向胜利。
而潘恩也是那个时代自由主义最热情也最勇敢的辩护者,他曾经以一篇《人的权利》去反驳保守主义先贤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随感录》——如果您常看我的文章,会知道我对伯克的诸多论述也是非常服膺的。
但在这场200多年前的论战当中,不得不说,我更赞同潘恩。
因为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诸多观察虽然是正确的,对流血的厌恶虽然源自朴素的道德与人之常情,但如果历史只按照伯克的设计去发展,人类现代社会的一切昌明,本不可能发生。
所以人类依然需要潘恩这样的人,需要他的勇敢、他的激情、他的雄辩、他对自由不羁的热爱,哪怕这些,如果失去了伯克的沉思也会失之于偏颇。
所以这个新号,让我们管他叫——彼岸的潘恩。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潘恩这辈子过的很辛苦、很漂泊,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并不后悔,因为想要收获自由之果的人,必须承受维护自由的对价。
此刻对于开到已不知第几个号的我,总觉得这话莫名的催人奋进。
那么,就以此话作为本号开篇的首个标题吧:
凡事皆有代价,但自由的代价最值得。让我们以此生,无悔的付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