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变异快的特点,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中医认为流感可归属“时行感冒”或“风温”范畴,病位主要在肺,以邪袭肺卫,卫表失和,肺气失宣为主要病机,亦可累及脾胃等脏腑。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大家可以通过中医养生保健手段提升正气,增强免疫力来预防流感。结合《天津市冬春季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中的预防方案,为广大居民提供病毒预防的建议,仅供参考用。
✿成人预防
处方:生黄芪10g,麸炒白术6g,防风6g,紫苏叶6g,芦根10g,黄芩10g,生甘草3g。
适宜人群:普通人群或体弱易感人群。
✿儿童预防
处方:苍术3g,金银花6g,桔梗3g,玉竹9g,净山楂6g,佩兰6g。
用法:每日1剂,煮茶代饮,放少许冰糖。6岁以上小儿用方中剂量,3~6岁用1/2量,1~3岁用1/3量。疗程3日,可服用1~3个疗程。脾虚者,金银花酌减。
注意事项:茶饮配方需根据个人体质由专业医生进行加减用药。对方中药物过敏者禁用。
针刺放血疗法,用毫针或采血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能够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高热不退,可选耳尖、大椎放血;咽喉干痒、疼痛者,少商穴位放血;大便干结者,商阳穴位放血;感染后食积、消化不良小儿,可四缝放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祛寒除湿、温补益气、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等作用。伴有腹痛、腹泻的流感患者,可以选取神阙、足三里、涌泉艾灸,健脾利湿、引火下行;感染恢复期,咳嗽频繁、大便不成型的患者,艾灸足三里更能辅助健脾化痰,收效颇佳。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反馈,以为孩子感受风寒,对大椎穴进行艾灸后,孩子反而咳嗽加重,小儿多为阳热之体,风寒很容易入里化热,一般情况下,不适宜在急性期对小儿进行艾灸。一般恢复期选择下肢穴位艾灸配合局部穴位的点刺放血进行综合调理,才会收效。 上述中药茶饮、针刺放血、艾灸的方法,均需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现代人喜食肥甘厚腻,多痰多湿。预防流感,首先注意饮食清淡,五谷为养,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勤饮温水。“形寒饮冷则伤肺”,切勿贪食寒凉之品。喜肉食者,可常食山楂或用其代茶饮。多食小米、莲子、山药、百合、红枣、银耳、莲藕等健脾养肺之品。
顺应时节,冬季宜早睡晚起,劳逸有度,作息规律,切勿熬夜损伤正气。注意防风防寒,颈椎病患者尤其注意颈部保暖。调整室内温度及湿度,房间多通风。早上可用冷水洗脸。多在阳光充足时进行户外活动,但不建议过度剧烈的活动,推荐散步、八段锦等。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责任编辑:郑海萍 李晓璇
撰稿:李晓璇
排版制作:卢政
获取更多
妇幼保健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