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极富时代精神的联语,被媒体广为征引,并成为一些官员的座右铭。然而,此联的作者是谁?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甚至误以为是古人所为。
直到京津冀三地楹联学会联合举办,“献王故里铸文心·朱惠民诗联书画展”,该联作者终于站到了聚光灯下。朱惠民,一位古稀老叟,确是古人古貌,大有古风。
走近“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时”的作者——
“古人”朱惠民
作者:傅海青
朱惠民
1944年生,河北省献县人。笔名何许人。他敬佩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治学精神,因名其居曰“得句庐”,遂号“得句庐主”,别署“芦竹”。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四届理事,河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沧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沧海印社副社长。
主要著作有《得句庐联存》、《得句庐诗存》、《得句庐墨存》、《得句庐文存》、《隽思妙语》、《纪晓岚联语寻踪》(白焕宗作注)、《烟牌乱点鸳鸯谱》、《联庐翻铸菜根谭》、《献县翰苑知见录》、《古今绝命辞选》,《刘书年秋吟百首校注译白》、《得句庐诗联杂编》、《献县墓誌铭钩沉》等十余部,主编过《中共献县党史》,整理出版了清末举人倪星恒的楹联巨著《联语粹编》。
记者赶赴沧州献县,走进得句庐,拜望朱惠民。但见,得句庐内古色古香,绿意盎然;得句庐外,偶有鸡鸣鸟啾,清风拂来,朱惠民兴致勃勃畅谈起他的艺术人生。
朱惠民先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01 名联广传诵
初援无出处,尽道古人云
抛万千言于世外;
留一二句在人间。
这是朱惠民在他的《得句庐联存》封面上的自署联。他做到了。
朱惠民集、诗、联、书、印于一身,多才多艺,形象光彩照人。可是他为人低调,作品多次获奖,但他从不对人讲,更不愿上报宣传。他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角度新奇,语言简洁,气象高远,寓意深长!此联获奖后,很久才传到媒体去。朋友向他祝贺,他却说不足称道。
说起此联的问世和传诵,还颇有几分曲折。
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时。
创作背景是1985年3月,献县县委书记要调沧州行署任职,人们舍不得他走,在献县工作多年,吴野渡同志做了不少好事,有政声,得民意。临走时,朱惠民刻一方姓名小印相送,并在边款上信手镌刻了这两句话。
2000年深圳举办“宝安杯”廉政公益广告大赛,此联获银奖,但作者不是朱惠民。在获奖作品公示时,被山东联友举报:
“此联是河北献县朱惠民所作,非投稿人。”
纪检部门前来调查,遂在1989年4月出版的《得句庐联存》书中找到原文:
政声
一官在任,词多溢美,盖畏其势而讨其好也。及其卸任,是非功过,始能得直。人去之后有政声,是真贤也。在任欲知得失,问于左右,莫如闻于民众;正襟危坐莫如茶饭闲谈,不经意之言始是真言。故余尝有联曰: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于是,朱惠民被推到了领奖台。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广为传诵,后被误认为“古人云”,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1985年杂文作家张雨生先生得到《得句庐联存》手稿,品读后觉得书中联作很有意味,遂选编部分刊登在《杂文界》上。同年夏天,张雨生以《政声人去后》为题,写了一篇怀念清廉官员的文章。文末,作者感叹说: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此理古今皆然啊!”
大概是“此理古今皆然”的感叹,让有的读者误解,而认为是“古人云”。
1999年张雨生又写一文《关于政声人去后》,说明来龙去脉,声明此联不是“古人云”,“免得以讹传讹,让朱惠民稀里糊涂做了古”。对此朱惠民赋小诗,兼以自嘲:
初援无出处,尽道古人云。
唐宋谁知我,明清未有闻。
糊涂身作古,辽阔地无坟。
真遇痴求者,纸将何处焚?
是不是古人?
“我从来不吭一声,联语能广泛流传已经起到了它的社会作用,是谁作的并不重要,做个古人那是抬举我了。”
朱惠民淡淡地说着。
“好酒不怕巷子深,人杰何忧居地偏?”
朱惠民身居献县一隅,并不孤陋寡闻。惠民先生撰书的多副对联被镌刻。
笑掷乌纱存傲骨;
浓研紫墨写狂澜。
收藏于江苏盐城施耐庵纪念馆。
百石平添九景妙;
五峰环抱一湖春。
被鹿泉九景山庄刻入百石碑林。
沧地生人,相逢不尽家乡话;
石门设馆,小住应多故旧情。
这副刻在石家庄沧州会馆大门上的对联,开张之日,引起人们一片赞誉之声。
《得句庐联存》 02
“填补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联书的一个空白”
朱惠民先生的著作
1983年,朱惠民油印出版了《对联小札》,1989年4月正式出版时更名《得句庐联存》。
记者在中国楹联博物馆(天津)看到了这本书。翻览过程中发现,名曰联存,实为联话,其文也郁郁,其叙也娓娓,三分庄雅,七分谐趣,心甚爱之。先生之联存正编、续编,珠玑生口,琳琅满目,文约旨远,妙不可言。联话本是古人用来记述和评论他人对联的形式,却被朱惠民拿来作为个人对联创作的表现手段,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
《对联小札》计收对联二、三百副,所取内容,遍及古今中外,涉及文史哲经,触及世态人情,旁及花鸟鱼虫。作者划分为“杂感”、“庆吊”、“赠答”、“谐趣”、“琐记”、“偶得”等六个方面。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对联有长有短,多系自己的创作,也有的出自他人手笔,但都溶涵着作者的情感、睿智、才华、阅历和识见。
汨罗著名诗联家姚家钧先生说,朱惠民的诗联二《存》(《得句庐联存》《得句庐诗存》),是他近些年收藏的数百本诗联集中最好的。
“不仅构思独特,编排妥帖新颖,且作品迂回盘曲,清婉动人,一字一句,声情缊絪,春意盎然,使人仿佛徜徉于温馨旖旎的薰风里。”
中国楹联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先生则给了更高而且更为肯定的评价,说它“填补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联书的一个空白”,而且更以“妙不可言”为题向社会推介。
“《得句庐联存》虽不能改变对联的地位,但毕竟首开记录,为今日联业繁荣加了一条重要的注脚。”
另一位中国楹联学会发起人,中国楹联学会首任会长马萧萧先生,在读了朱惠民的《得句庐诗存》书稿后,从中摘录很多佳句,并以诗赞美道:
慷慨悲歌燕赵士,清新刚健韵传神。
细吟每到会心处,迷眼乱花无限春。
出版倪星垣《联语粹编》
“继梁章钜《楹联丛话》、吴恭亨《对联话》以后,记述广、见解深的楹联界第三部巨著”
朱惠民还把很大精力,花在挖掘整理地方文献上。这些年,他先后出版过《中共献县党史》(与人合作)、《纪晓岚琐闻》、《纪晓岚联语寻踪》(白焕宗注)、《献县翰苑知见录》、《刘书年秋吟百首校注译白》、倪星垣《联语粹编》、《献县墓誌铭钩沉》(惠民主编)。纪晓岚、刘书年等早已全国闻名,自不待言。而倪星垣却随着其《联语粹编》的影印出版,亦扬名联林,为全国所知。
倪星垣的《联语粹编》便认定为沧州史上内容丰赡、学术价值、资料价值极高的楹联专著,是“继梁章钜《楹联丛话》、吴恭亨《对联话》以后,记述广、见解深的楹联界第三部巨著”。先生慧眼识宝,不仅将倪书稿连同其《杂抄》整理成五卷本联坛巨著,还四处集资为其影印出版,公之同好,广为传播,嘉惠联林。是编,于尘封六七十年后终能面世,先生之功也。
倪星垣,献县城东周官屯人,清末举人,出生书香门第,以书法与楹联为远近所知。中年时为陕西陆军学堂国文教习,后游历四方,历尽坎坷。倪星垣能诗文、擅书法,于楹联情有独钟,几近痴迷,创作大量楹联,曾两次集以成册,准备付梓,都因兵荒马乱,相继丢失。后北游黑龙江,兵阻不得归,乃辛苦追忆旧闻,重新编辑,终成四册八卷。
书中记载了大量清末民初的联家联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书中记述,作者对戊戌变法深表同情,曾亲到菜市口,眼见六君子被戮的惨状,且以联记之。倪星垣临终前将书稿托于爱徒王振瀛,王穷困潦倒,临终又转托友人寇晋生,寇珍爱无比,不肯轻易示人,因朱惠民颇有才名,寇晋生晚年又将付梓之事转托朱惠民。朱惠民负三代之托,终成是举。方令投暗明珠,得以大放光明。
《联语粹编》文字优美,书法精妙,学术价值颇高。不久,北京张剑等将此书列入稀有文献丛书,横排简体编辑,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使该书及其作者进一步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知。
03 学问沉静踏实
诗书画印兼擅
朱惠民做学问沉静踏实。其最难得处,在于人在仕宦,但淡泊名利,笔耕不辍,精于学问,在书法、诗词、篆刻诸多方面皆有建树,浑然天成,蔚然一大家。
先生之诗,各体兼擅,尤工绝句,情浓趣雅,妇孺解得,可传香山之衣钵,也继承了以纪晓岚为代表的献县诗人的一脉文思。
朱惠民先生在献王故里铸文心活动开幕式上讲话
如题《旧居》云:
四壁糊来皆报纸,一年新处只桃符。
又,为宅前老枣树写照云:
花到香时梅也逊,雪中犹可作梅看。
如他写《抱头菘》:
脂玉肌肤翡翠绸,冰清身世已千秋。
灰尘粪土因风起,为怕伤心始抱头。
写《啄木鸟》:
一睛冷绿一睛黄,寂寂林中淡淡光。
狩猎丰时宜大笑,管他鹦鹉说君狂。
写《春朝》:
终夜沙沙入梦衾,推窗一望碧森森。
朝暾抹上楼前树,半面青蓝半面金。
写《睡莲》:
谁遗清泪到清池,化作团团数扇诗。
想是醒时人万里,何如长在梦中思。
写《九月九日寄山谷诗社诸友》:
修水文风迄未凋,重阳雅集路迢迢。
遥知社友多豪饮,画个葫芦好解瓢。
这些诗在集中俯拾即是,无论是写人写物写情写景,每一首读来都让你兴味酣浓,不忍掩卷。
生于献王故里 04
得其古风,传其大雅
朱惠民出生贫寒,父亲虽为农民,但幼年读过私塾,加之刻苦自学,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村里婚丧嫁娶,写帖撰联,父亲都能应酬,还能拿着古本《聊斋》给孩子们讲故事。家中的土胚墙虽然碱得掉土,但依然挂着名人字画。父亲教他背诵三百千千等童蒙经典,家中虽穷,但文化教育从未缺失过。
朱惠民早年毕业于河北省泊头师范,诗联书画完全靠自学起家。曾从事中小学教育多年,后从政。惠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无论穷达,下班回家就伏案治学,几十年从未间断。
他在《旧居》一诗中这样写道:
三十三秋旧草庐,檐残泥剥甚于初。
破窗冷雨横穿户,湿灶浓烟乱绕厨。
四壁糊来皆报纸,一年新处只桃符。
家贫未减弦歌兴,半挂肠空尚读书。
这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朱惠民本性淳朴,为人低调,2013年在沧州市书协和各方朋友们的极力鼓动和大力支持下,古稀之年,才在沧州美术馆搞了一次个人诗联书法作品展——“唐宋遗风”。熟悉他的诗词界、楹联界、书法界的朋友,纷纷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赶来,为他助兴。
2017年6月,八卷本《朱惠民集》出版,在沧州搞了个首发式,天津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先生应邀而来,他认为:
“朱先生是对联界有贡献的人,沧州的平台太小了,应该到京津冀这个更大的舞台进行宣传。”
朱惠民有些犹豫,陈说:
“您不能太低调,太低调就等于给那些招摇撞骗的假冒货色让路。”
于是才有了8月下旬天津“献王故里铸文心·朱惠民诗联书画大展”。此次展出的诗联书画印130余件作品,朱惠民来说:
“这是几十年努力的成绩单,晒出来向全国联友汇报。”
朱惠民先生向南开大学教授朱彦民先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朱先生古貌古心,言谈举止若魏晋以上人。献县得名于汉河间献王,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被服儒术,六艺毕举。今朱先生生其地,沐其风,故能得其古风,传其大雅,展现为新社会的一代儒风。
和记者聊了半晌,朱惠民的老伴李丽娟笑盈盈地捧过热茶,这是一位干净利索的贤内助。家中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日用饮食等一应事务皆由她来打理,这使得朱惠民能专心工作学习。当过幼儿教师的李丽娟,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对人细致入微的关爱,其贤善人格让人如沐春风。
“我有多次调到市里和省里任职的机会,但和妻子聚少离多(妻子原来在村里),如果仅为仕途奔波,就太对不起老伴了。”
朱惠民深情地看了老伴一眼,其言柔柔、其情脉脉。
朱惠民先生和老伴李丽娟女士
【END】
作者丨《对联》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傅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