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钧】古镇老屋

文化   2024-12-28 00:00   内蒙古  

古镇老屋
散文、摄影:剑钧


        越野车沿着武陵山脉,一路向西,在湘西永顺境内遇到了酉水河。中午时许,车子停在了河畔。远远隔河看上去,三面环水的芙蓉古镇,就像一排排立体的积木,搭建在葱茏的深山之中。错落有致的土家吊脚楼悬在峭崖上,与我在凤凰古城见到过的吊脚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依山傍水,都是古朴古雅。独妙之处便在于峭壁上悬的那道瀑布,从山崖间飞流直下,泛着晶莹的银光,犹如高挂的流动大屏幕,映衬着悬崖之上的古镇风景。那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每一栋都宛若一座小小的城堡,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古朴而别致。

       “人说,芙蓉镇是‘挂在瀑布上的古镇’,是不是挺漂亮的?”老彭站在摆渡船上对我说:“一会儿,我们上山去,再看一看古镇的老屋,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老屋?”我恍然想到了许多年前看过的老电影《芙蓉镇》。那沧桑满目的土家吊脚楼和古老房舍之间的米豆腐摊,给年轻时的我留下了颇深印象。“芙蓉仙子”胡玉仙和丈夫桂桂在人前人后,忙忙碌碌的样子,至今仍活生生地走动在脑海里。在湘西这样的老屋,我一路见得不少,多以深色木材构筑,雕刻精美,古风古韵,都很有特色。但芙蓉古镇老屋门前的瀑布,又平添了“点睛之笔”,就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了。


       站在船头,眼见那挂前川的瀑布,跳过了两级平台,狂落在了原本波澜不兴的酉水河面,旋即溅起了千条水注,泛起万点浪花,其声如洪钟激越,其势如破竹凌厉。这会儿的蓝天,虽说仍为艳阳高照,但方圆百米形成的水雾,却是迷迷漫漫,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道七色彩虹,莫非这就是古人称之古镇的“雪浪飞虹”?

       我忍不住慨叹:在这里栖息了上千年的土家人,当初何以有幸,选择了这般绝妙的山水灵地。一座山峦,一条长河,一道瀑布与古镇老屋朝夕为伴,构建了独具湘西风情的清澈酉水和秀美山光。

       老彭老家就在湘西,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告诉我,古镇最早的老名字叫做“酉阳”,算起来也有2000千多年历史了。秦汉之时,这曾因位于酉水河之北而得名。到了五代十国,这一带改名为溪州,逐渐形成了一座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古镇。到了公元910年,溪州割据政权的首领和湘西土司制度的缔造者彭士愁建立土司王朝,定都王邨,也就是如今的芙蓉镇,还在悬崖之上建造了有着土家人风格的酉阳宫。“王邨”的本意为后世土司王府之所在。“邨”与“村”同音,故当地人后来就俗称为“王村”了。

      “你看,那边隐隐可现的飞檐翘角就是王宫了。”摆渡船停靠在了酉水码头,老彭率先跳下船,朝山崖那边指了指,“待会你就看到了,这王宫和汉族建的宫殿是大不一样的,即便也有凌空飞檐,但却是吊脚楼式风格,有着浓郁的土家人情调。”

       “是吗?那我可就一睹为快了。”我看着老彭的侧脸,猛然觉得他长得像土家人,就说,“对了,土司大王还是您的本家呢,想必您也是土家族吧?” 

     “您看呢?”老彭笑了笑,又点了点头,“身为土家人嘛,当然就对芙蓉镇感兴趣喽。” 

     “说不定您还是王族的后裔呢。”我开起了玩笑,“有您陪伴,我很荣幸。” 

     “要说这酉水河,还是我们土家人的母亲河哩。”他一边走,一边对我说,“到了公元1135年,也就是南宋初期,当时的土司王彭福石把王都迁到了100公里以外的老司城,又名福石城,就在如今永顺县的灵溪镇一带。古镇王村的酉阳宫也就改成了土司王入夏避暑的行宫了。你等会一看就晓得了,也是典型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我俩从酉水码头,顺着吊脚楼长廊一路走来,拐了一个弯,耳边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响,先前在船头看到的远景瀑布,这会儿像有台摄像机相助似的,将镜头一下子拉到了近景,给了个大特写,我可直观奇景了。那扇面般瀑布,从绝壁之上,訇然而下,在双层岩石平台撞击出大大小小的水珠,一时间宛若大珠小珠,落入到硕大的玉盘之中,甚是壮观。仰头观望,那绝壁之上的瀑布,历经千百年的冲刷,硬生生地将大山之巅撕开了一个几十米宽大口子,直坠大山底部,形成了椭圆形的碧绿深潭,再融入到酉水之中。人只有身临其境,方能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那种震撼般享受。

      随着众多游人的脚步,我朝瀑布而去,不想那边还有个隐藏的“水帘洞”呢。人走进“穿瀑洞穴”,隔着水帘,但见水色天光的酉水河,一碧万顷,河面上,游艇穿梭,笑语迭起,连欢快的鱼儿都跃出了水面。难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诸多笔墨呢。


       1919年,沈从文经沅陵西去保靖,过白河(酉水),途经王村时,那石灰岩台地上的老码头给他留下了颇深印象:“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在晴朗冬天里,尚有野莺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休息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方从从容容一齐向林中飞去。水边还有许多不知名水鸟,身小轻捷,活泼快乐,或颈膊极红,如缚上一条彩色带子,或尾如扇子,花纹奇丽,鸣声都异常清脆。白日无事,平潭静寂,但见小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沉默黑色鱼鹰,缓缓向上游划去。”( 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

       这段文字写得唯妙唯美,将百年前的酉水河风光写得活灵活现,与我眼前的风景对比,见不到那么多鸟类了,少了几许原生态风情,却多了几分现代气息和人工雕饰。想来也是,遥想当年,不会有哪个先觉把古镇当作风景名胜来打造的。千百年来,环绕古镇的酉水河是沅水最大的支流,在鄂西和湘西交界的两侧水岸,世世代代养育着勤劳的土家儿女。他们依水傍山,劳作生息,一切为了生存,哪里还会有现代人的那份雅兴呢?      

      芙蓉镇之奇,就奇在地形地貌。夹河的山峦,壁立的峰势,造就了古镇的独特景观。这种典型的石灰岩,极易被流水侵蚀,进而形成陡壁、台地、峰林、洞穴等奇异地貌。早在5亿年前,这一带还沉浸在古扬子海的海底,迄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之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发了芙蓉古镇所在的武陵山脉隆起,形成了巨大而高耸的石灰岩台地,且未被流水割裂。这里从岩溶台地的边缘起,依靠地势,逐渐上升。地理上的隔断感在古镇的空间布局中可清晰地展现出来。土家人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陡峭的山居地形,利用大挑、吊脚等一系列建筑技巧,依山而建出木制的吊脚楼和顺山势而铺出的石板街,与地质景观遥相呼应。如此的芙蓉老屋也就成了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品了。



        一条酉水河诞生了一个千年古镇。

       一条酉水河养育了一个千年古镇。

       从码头上踏入这座古镇后,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三面环水的土家城楼了。整个城楼为木质主体,采用了榫卯结构,看得出土家人也融汇了汉民族的建筑风格,那高高飞起的檐角,那吊脚楼风格的窗牖,设计精妙,用工细琢。楼檐下悬有谢晋导演题写的“芙蓉镇”三个大字的牌匾。

      穿过了城楼拱门洞,沿着石阶上行,就来到了芙蓉镇的五里古街。那是一条顺山势伸延,蜿蜒曲折的老巷,林立的老屋也像盘虬卧龙的古树,布满了一脸岁月的沧桑。那斑驳陆离的墙,那吱吱作响的门,都透着时光的印记。那古树投下婆娑的树影,依偎着老屋,似乎在耳语那悠远的岁月。

      古街两旁挂满了长串的红灯笼,青石板的路面,岁月磨平了棱角,脚踩上去很光滑,似乎在向我诉说着古镇老屋悠远的岁月。我不知道这条古街有多么漫长的历史了,上百年?还是上千年?但我能从这条古街的沧桑里,透视到那幽深的岁月和曾经的风韵。这是一幅承载厚重历史和浓郁文化的湘楚画卷,浓缩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岁月梦痕。

       青石板路两旁,那茂密的梧桐树,撑起了一把把绿伞,遮蔽烈日,伴着山风,凉爽宜人。几缕阳光从树冠中泻下来,投下摇曳的光影,仿佛在对我微笑招手。一色的青砖黛瓦的木屋鳞次栉比,一色土家民风的门店别具情调。高低错落地布满了杂货铺、食品店、餐馆、客栈。老彭告诉我,在以水运为物流基础的古老年代里,酉水河货船如织,成了永顺一带土特产的集散地,像桐油、茶油、牛皮、麝香、药材、土家织锦等都经此外销,外地的商货,像客布、食盐、棉花、茶叶等生产生活资料也在此登陆。所以临近酉水码头的古街也就应运而生了。古街的老屋也印证了芙蓉镇古老的繁华。我的脑海也浮现出明清时期,水路码头连接着陆路通道热闹非凡的场景:骡马、商客日夜穿梭,夜半时分,也可听到青石板上嘀嗒嘀嗒的马蹄声声。

       临街的老屋,大都为门市,设有货柜,有的柜台离地面有大半人高,只是为了适应客户看货取货,即便是坐轿骑马购物,也很方便的。有史料记述:在清代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芙蓉古镇的店铺有数百家,天天商贾云集,日日骡马络绎不绝,好一番热闹繁华光景。

       难怪我路过瀑布时,看到崖壁镌刻着“楚蜀通津”四个大字,相传为当年唐伯虎云游于此题写。这又顿然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在上文中对古街的生动描述:“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芙蓉老屋原来就是岁月遗落下来的碎片啊。

       在横跨古街的贞洁牌坊旁,我找到了那块落地齐檐的大招牌:“刘晓庆米豆腐店”。招牌真的挺亮眼的,还特意标出了“芙蓉镇 113號”的“正宗”字样。《芙蓉镇》影片里的故事就是从这街边小店展开的。37年过去了,一部电影,却在很大程度上让一个千年古镇又焕发了一次青春。我花10元钱吃了一碗米豆腐,这以米为主料配制的食品,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经水沥干,佐以小葱、豆瓣酱等,那柔滑酸辣的口味,让我记住了这家古镇小店。

       古街的青石板路很窄,不过二、三米宽,可那飞檐翘角的老屋,随便哪一间,想必都有百年光景了。勤劳智慧的土家人“借天不借地”,把吊脚楼式的老屋都建在了悬崖峭壁之上,还随着山势,建成了一条长长的古巷,让我禁不住叹为观止。我站在老屋窗前,远眺绿油油的风景,恍如步入到仙境一般。脚下是云朵,头上是蓝天,群山簇拥着一条长河,构成了一片流动的天然画廊。


四 

      古巷幽深,顺山蜿蜒,沿着绕山的石阶,在不知不觉中,芙蓉瀑布已踩在我脚下了。绿树掩映的土王行宫,高低错落,君临四野,也在柳暗花明中亮相。那翘角的飞檐,像一朵朵怒放的黑牡丹,盛开在峭壁悬崖上。一座几代土司王的避暑山庄,享水气之凉,山风之爽,确为解暑纳凉的绝佳去处,好一个气度不凡的吊脚楼建筑群,土王行宫分为酉阳宫和八部堂两大主体建筑。昔日的酉阳宫如今成了古镇4A级景区的核心景点,八部堂也放下王者身段,改建成了“悬崖飞瀑”的高端民宿客栈。一色的吊脚楼群,一色的临江观瀑房,每间老屋都配有独立观瀑阳台,尤其是那270度无敌瀑景房,面朝瀑布,春暖花开,更是古镇独有的一道风景。那古镇的老屋也焕发了时代的青春,沐浴着和煦的春风。

       登王者行宫之高,站民宿老屋之台,芙蓉古镇的全景图尽收眼底。长河船帆争游,长瀑银流飞溅,老屋连绵如织,将古镇的风情映衬出来。老屋的屋顶和楼檐,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像1000年前的行宫卫队,列队等待着顾客上帝的检阅,也将古镇的王者风范凸显了出来。

      这一带的老屋皆为清一色的吊脚楼建筑,楼的一端以临岸的山石为支撑点,另一端悬在水面,以高高的悬柱插入水中做支撑。湘西之行,一路常见这类吊脚楼,多以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吊脚楼木栏常雕有“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屋脊上的瓦也往往做成太极图形,再配以四角翘檐,显得玲珑飘逸。

       在通往土王行宫的路上,还有一座挂满红灯笼,飘满红绸带的土王桥。这桥身成五孔石拱状,桥头为重檐歇山顶,桥面辅以木构长廊,直抵水边,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风雨桥样式。相传土司王常在桥头休闲吟咏,故得此名。我站在桥头,仰首而望,可见巉岩突兀陡峭,崖壁陡险峻,耳闻水声潺潺,一路流向远方。


       土王桥下有一条营盘溪。这条小溪横贯古镇,因断层在溪尾形成了两级阶梯状的瀑布后,注入到酉水河。小溪两旁的水岸人家多为土家人,故而这里的老屋也多为吊脚楼。在绿荫掩映的小溪边,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有位一脸惬意的土家女人在水边浣洗衣服。她土布包头,身着藏蓝色无领满襟衣,袖口和襟前饰有精致的绣花和华丽的装饰,还戴有亮眼的银饰和玛瑙饰品。她似乎在哼着一首山歌,那宽大的衣袖在溪水上有节奏地摆动着,像是个跳洗衣舞的舞者。我脑海里顿然迸出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若用在眼前场景,应当再恰当不过的了。

      土家女人的身后就是一排排古镇老屋了。吊脚楼的影子倒映在溪水间,随着水流在晃动,溪水中还有那个女人的影子和那棵梧桐树的树荫,偶有几声鸟鸣,融入了潺潺的流水,又添了几分情趣。这是一幅多么幽雅而美丽的古镇浣溪图啊,若拍出来一定很美很美的。

       老彭带着我走进了临溪的一户土家人老屋。沿着那木质的扶栏和楼梯走上去,我见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安详地坐在门厅的靠椅上,在冲我们微笑。那木质的门墙楼屋都很旧了,像古镇小巷里的青石板一样泛着时光的记忆。老人告诉我,他在这间老屋里住了60多年了,每一天都在听着小溪在唱歌。他讲起儿时那会儿,他在酉水边听到艄公们嘶哑的号子,在瀑布下和小伙伴捉迷藏,在溪水旁看到母亲在淘菜洗衣,在土王桥下的水中摸鱼如戏…… 

      岁月中真实的点滴,都在老人的记忆里,如同酉水中的一张大网,时不时就打捞上来一桩桩往事。那些遥远的趣事就像这座吊脚楼所依偎的峭壁,层叠、厚实、错落、工整。我从窗外看到了远去的酉水在缓缓流淌,那些伫立在山水之间的老屋,与向水而生的古镇一道,见证了芙蓉古镇的前天、昨天和今天。

       在芙蓉老屋,我闻到了浓浓的原生态乡土气息,吊脚楼就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无论是最初时的实木青瓦,还是如今的斑驳翘檐,这些古街老屋都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古老记忆。我想起方才在芙蓉镇民俗博物馆的展厅里,我看到了手摇脚踏的棉花机、人工木榨油机、鸣号的羊角、世代相传的雕花牙床……我还欣赏到土家姑娘手执梭子在古老织锦机上巧手织锦的潇洒。

       在西汉古井的亭子里,我无意看到了朱熹的题名和对联:“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马上就想到了那倾泻着灵气的瀑布。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我也听老彭讲起过当年贺龙元帅率领的红军就穿着草鞋,无数次从这里走进了吊脚楼的场景。

       我沉湎在向水而生的古镇老屋里,顿生出一种时空跨越的感觉。吊脚楼躺在古镇的怀抱里,时而轻吟低唱,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温婉倾吐。老屋是老了,但也不乏时尚的元素。我从那雕刻精美的花窗,从那80英寸的激光电视里,寻找到了岁月的静好和时代的变迁。我来到古镇,已经倾听过瀑布的欢歌,好想倾听一下,芙蓉老屋诉说点什么……

       原载于2024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本文为未经删节的版本。
      剑钧,本名刘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从事文学创作。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品入选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重点选题、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文库,以及中国散文诗年选、民生散文选等十余种选本,多部作品入选亚马逊、当当、新华书店文学作品排行榜。迄今结集出版长篇小说《爱情距离》《古宅》《巴黎背影》等9部、长篇纪实文学《黎明再出发》等6部、散文(诗)集《写给岁月的情书》等10部,累计25部,600万字。
      记忆中的往事——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传递人生正能量……阅读更多原创作品的请关注《记忆中的往事》!

记忆中的往事
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传递人生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