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中国人不能忘却的日子
长津湖战役胜利纪念日
1950年12月24日
长津湖战役胜利
打碎了侵略者
“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痴言妄语
“冰雕连”的战士们
宁可自己冻死
也要守护我们的温暖
为在圣诞节前,两个月时间里迅速占领全朝鲜,“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集中了22万人,从东西两个方向逼近鸭绿江。按照计划,美军陆战第1师担负由东线向西线迂回的任务。而东线其中一个迂回的转折点就是长津湖地区的下碣(jié)隅里。作为先头部队,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的连长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要在11月26日前到达集结地——长津湖南端的小镇下碣隅里,守护下碣隅里外围的小高岭,切断敌人南逃之路。这一年,朝鲜迎来了百年不遇的严冬。11月,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0摄氏度。为了与敌人抢时间,战士们连防寒服装都来不及换发,就走上了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朝鲜东线长津湖地区。抢时间就意味着抢占先机。杨根思带领连里战士乘火车到达朝鲜边境后,下车徒步行军,悄无声息地在崇山峻岭中迂回包抄,从山间小道直奔两三百公里以外的下碣隅里。在零下30度的气温下,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的战士,有的人甚至是生平第一次看见雪,他们缺乏高寒地区的御寒经验。部队白天黑夜都在野外,战士们用棉裤腰间的棉花做成耳捂子,用烧过的玉米皮来垫鞋或是包脚,把毛巾剪成两截,缝在大盖帽的两边当遮耳帽。长津湖的美军陆战第1师堪称美国海军陆战队当中最精锐的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战功赫赫,从来没吃过败仗。
他们不仅有重型的坦克、火炮,美军的士兵还有全套的冬季装备(包括防寒帽、厚呢军装、毛衣、大衣、毛袜、皮靴和鸭绒睡袋)。他们的野战口粮有肉和豆制成的熟食罐头,甚至有奶制品、蔬菜、水果罐头。美军所有连队都装备有棉帐篷,还有取暖的火炉,而他们还是依然抱怨朝鲜的天气实在是太糟糕了。
为了确保作战效果,美军决定在下碣隅里修建一座临时机场。就在修建机场的同时,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在几乎没有补给,严格进行隐蔽的情况下,创造了连续行军10天平均日行军30公里的速度,于26日前集结在长津湖指定的战斗位置。此时,美军陆战第1师全然不知,他们已经被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悄悄包围了。期间,敌机还不间断派出一些侦察机来侦察,但是完全没有发现九兵团的秘密开进。战后,九兵团的这种秘密开进,也被西方媒体誉为是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向长津湖美军发起总攻的日子终于到了,这一天恰好也是美军陆战第1师北上总攻的日子,这个巧合就好像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经过一昼夜的战斗,志愿军把美军陆战第1师包围在了下碣隅里。
1950年11月29日拂晓时分,美军集中地面和空中火力对小高岭阵地实施猛烈轰炸,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土被翻了一层又一层,犹如人间炼狱。
由于小高岭只能摆开一个排的兵力,所以当天,杨根思只带了30多个战士和一挺重机枪登上了小高岭。
第6次、第7次,第8次……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美军像发了疯似的,对小高岭连续发动了八次冲锋,但始终没有能够突破这个只有1个排防守的小高岭。如果美军再攻不下小高岭,一旦志愿军的包围圈完全形成,他们就只有等着被全部的围歼。
八次冲锋后,阵地上突然安静下来,此时只剩下杨根思、重机枪排长以及一名伤员。凭着经验,杨根思知道这种安静是短暂的,此刻他发出了一道命令,那就是让重机枪排长带着伤员迅速撤离。
重机枪排长起初拒绝执行杨根思的命令,但是杨根思很冷静地告诉他“重武器不能留给敌人,留着它以后可以多杀敌人,为战友报仇”,重机枪排长这才撤了下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孤单的身影。
夕阳西下,杨根思默默地收拢了阵地上所剩的全部武器:一包炸药、三颗手榴弹、一支驳壳枪。
随后,杨根思隐蔽起来,两只眼睛紧紧盯着山下的敌人。又是一番狂轰滥炸,敌人发起了第9波攻击。
在敌人蜂拥而上,爬近山顶的危急时刻,杨根思毅然抱着仅剩的一个5公斤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向密集的敌群。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与40多名敌人一同消失在火海之中。28年前,这个年轻人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28年后,他又在白雪皑皑中,秉着崇高的信念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中国军人,什么叫英雄血性!关键时刻,后续部队赶到下碣隅里,对美军陆战一师发起总攻,狂妄的美军遭到重创,这支不可一世的“常胜军”终于尝到了惨败的“苦果”。长津湖战斗后,志愿军夺取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部的企图。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感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人作战!”
1950年冬,朝鲜半岛长津湖畔死鹰岭上气温达到零下40度,号称美军“王牌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官兵,见到了令他们胆寒和震惊的一幕——冰天雪地里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举着枪、握着手榴弹,但却没有开火。走近一看,100多名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早已冻成“冰雕”,但却依然保持着战斗姿势,手里紧紧握着武器,100多杆枪朝着同一个方向……出现在多部影视作品中的美军向“冰雕连”敬礼的桥段属于艺术加工,事实上并不存在“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跟敌人的飞机大炮,跟反复的空袭轰炸相比,低温冰雪又算得了什么?人民志愿军正是靠着“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这种必胜的信念,抱定必死的决心,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恶劣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殊死较量,激战松骨峰、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坚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克,硬是凭着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把以美军为首的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让曾叫嚣在圣诞节前打败志愿军,不可一世的“常胜将军”麦克阿瑟吃了败仗,迫使克拉克成为了美国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上签字的陆军司令官,更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志愿军的军威。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旦美军遭遇“弹尽、粮绝、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络、深陷囹圄难以突围”四种处境,即使士兵们选择投降,也不会承担太大的责任。而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志愿军字典里从来没有“投降”两个字。哪怕是四面包围、弹尽粮绝,哪怕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哪怕是还剩最后一口气、流尽最后一滴血,都誓死坚守阵地,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也许正是两军这种本质的区别,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为了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制胜密码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人在阵地在!多少不知名的高地上,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和反复进攻,英勇的志愿军舍身忘死,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连长牺牲了,排长顶上,排长牺牲了,班长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手抓嘴咬;有的官兵中弹后依旧手握武器,继续将弹药悉数打入敌军,直至意识消亡;有的官兵身中数弹流血不止,拼尽最后力气拉响手榴弹或炸药包冲向敌人……为力保阵地不失,松骨峰上机枪手李玉民从战友的尸体上拿起步枪冲向美军,大腿被子弹打穿了个洞,他用一颗子弹塞进伤口止血,然后继续与敌人拼刺刀;指导员杨少成的子弹打光了,他端着刺刀冲向敌人,当美军将他围住的时候,他拉响身上剩下的最后一颗手榴弹,喊了声:“同志们,坚决守住阵地!”为力保阵地不失,上甘岭战役中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著名的孤胆英雄胡修道和他的战友,先后击退韩军总共41次进攻,寸土未失!其中仅胡修道一人就毙伤韩军280余人。为力保阵地不失,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凭自己一个人,1支枪,3颗手雷,整整把美军的第二师堵截了8个小时,成功掩护了我大部队的安全转移;一一七师三四九团士兵杨玉鼎,端着机枪向美军射击,身中数弹依然屹立不倒,让美军骇然不已。为力保阵地不失,“特级英雄”杨根思身背炸药包,拉燃导火索后纵身向敌人冲去,与40余名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在美军近乎碾压的武器装备优势面前,在“范佛里特”弹药量的覆盖下,志愿军阵地上的岩石被榴弹炮、迫击炮、航空炸弹、燃烧弹等“翻耕”了数遍,对自己火力十分迷信的美军对志愿军能在这样的轰炸中活下来的本领震撼不已。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心士气的较量。“范佛里特”计算出了占领阵地的兵力火力,却没能计算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志愿军“人在阵地在”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不仅仅是一句铮铮誓言,更是一种不惧任何艰险、不惜一切代价去用生命践行使命的精神力量。“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杨根思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这位伟大的革命战士,不仅将誓言践行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让“三个不相信”的精神传遍了朝鲜战场。杨根思的英雄事迹,鼓舞了无数志愿军将士前赴后继,奋勇杀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大量英雄人物。其中我们熟悉的黄继光,在他牺牲后,人们从他的包里找到了3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1951年12月,志愿军总部把杨根思生前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以英雄命名的连队。英雄逝去,精神永存。从长津湖畔一路走来,“杨根思连”的官兵一直紧紧追随着老连长的脚步。他的“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凝铸成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激励着英雄连队一代又一代官兵不断开拓,续写辉煌。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杨根思连”官兵的身影。2016年7月,在南苏丹维和战场上,面对大规模武装冲突,“杨根思连”下士李磊、四级军士长杨树朋冒着枪林弹雨坚守岗位,不幸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老连长杨根思“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中国人讲传承,长津湖战役后,杨根思连仅幸存4人,黄草岭阻击战中,除了后方留下伤员,战场上的180团2连指战员践行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就算百花凋零,但只要有一颗种子,英雄的红色基因就会像冰凌花一样,在冰天雪地中发芽、盛开,英雄的血脉就能像“杨根思连”的连魂一样代代相传。前事不忘,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垂不朽!
来源|共青团中央、国家退役军人课堂视频号、
新华社电视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