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工大=⁉️

教育   2024-10-17 17:36   湖南  


报!!!

令人期待的

2024故宫学高校教师论坛

将于10月19日

在我校隆重召开!!

为弘扬故宫学

推进学术故宫建设

本届论坛以“故宫学与文化传承”为主题

邀请了多位在故宫学与文化传承

以及与之相关的

故宫学领域中的专家学者

在活动现场

还能与众多大咖共同交流!

让我们共同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吧~


大会日程表

滑动查看大会日程表

大会报告详情


主论坛


崇美楼129报告厅

学术主持:于冠超

点击题目 查看摘要


9:30—9:45


章宏伟《从皇宫到博物院》

摘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文化史上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故宫博物院因1924年“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在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品的基础上,得以成立的。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权迭更频仍,政局动荡不稳,故宫博物院在军阀的肘腋下勉力维持,处境十分艰难,也使得故宫博物院引人注目、勾人心弦,中间夹杂着封建与民主、帝制与共和、私有与公有、国家与团体,政争与文人、构建与叙述种种历史的客观现象,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有待分析、论定的课题。


9:45—10:00


王军《<周易>筮法与明北京城市设计

摘要:《周易》筮法以古老的数术呈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历法,其所承载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与万年以来中国所在地区农业文化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存在深刻联系。明北京城市设计以丰富的手法对《周易》筮法蕴含的宇宙生成思想和天文历法体系加以演绎,塑造了饱蘸易学思想的文化景观,赋予这个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稳定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体现。


10:00—10:15


李文君《杨岳斌致恽世临未刊信札四通考释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有陕甘总督杨岳斌致湖南巡抚恽世临未刊信札4通,作于同治三年至四年(1864-1865),包含了丰富生动的细节,对补充并丰富《杨岳斌集》的内容,对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晚期江西地区的防务布局,对研究同治初年甘肃省的军事防务与军饷筹措等,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关注。


10:15—10:30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的建筑艺术以太和殿为例

摘要:紫禁城古建筑不仅具有优秀的抵御自然灾害性能,而且还具有艺术特色。以紫禁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太和殿为例,从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建筑色彩、建筑陈设等角度出发,探讨其蕴含的艺术理念。结果表明:太和殿平面布局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立面造型雄伟,建筑装饰豪华,建筑色彩绚丽,建筑陈设能衬托出其庄重与威严的意境。上述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可反映紫禁城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建筑艺术。



10:30—10:45


周京南《香几形制功能考兼论雍正御制香几特点

摘要:香几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家具,因专门用来陈置香炉且造型轻盈优雅而得名。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化,香几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大大都超出了原有设定,其器型制式也日趋完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家具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类。通过考察故宫所藏数十件香几,并附以相关档案、文献、绘画等,对唐宋以来香几制式和功能的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比对,对香几所蕴含的人文气质与美学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此外,雍正时期的御制香几,其用料和做工都极其考究,在造型和配饰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实属传统香几中的精品,鉴赏之余让人回味。


10:45—11:00


刘强《论辛丑回銮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坤宁宫行礼

摘要:辛丑回銮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共掌朝政的局面正式形成。继光绪二十七年底慈禧太后在乾清宫正式确立了自己在外交场合的训政地位后,又从光绪二十八年十月起在坤宁宫正式强化了在祭祀场合的“家主”地位。慈禧太后在大致遵循传统“礼制”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六年的坤宁宫萨满教行礼,深刻表达了其敬神效祖和“母主儿从”的思想。由于辛丑回銮后全部的坤宁宫前萨满教祭天行礼仍由光绪帝独立承担(另外还有不少光绪帝独立承担坤宁宫内行礼的情况),又透露出慈禧太后对于自身“家主”边界和性别角色的清醒认知,这也从侧面彰显了光绪帝的“国主”地位。随着慈禧太后从光绪三十二年起诣坤宁宫行礼逐渐减少,更凸显了其之前在坤宁宫行礼的“礼治”色彩,以及母子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这种多元化的行礼方式说明,在慈禧太后看来,“母主儿从”式的治国方式和特定场合与空间内对光绪帝“国主”身份的保留,都是推动当时清廷最高权力顺利运转的必然选择。而满汉相别的祭祀体系和在两种祭祀体系下对于祭天意义的相同认知,更是体现了清末最高统治者对于清代礼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成熟运用。


11:00—11:15


张华《AIGC驱动的传统家具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

摘要: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来推动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承与设计创新。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AIGC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在文化保护与创意产业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分析传统家具的设计元素、工艺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AIGC能够辅助设计师创造出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此外,该技术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使传统家具艺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新生。本演讲将结合具体案例,展示AIGC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为家具设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探讨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11:15—11:30


王子林《论三希堂从鉴藏室到松竹梅三友室的境界升华

摘要:三希堂的陈设装修分两个阶段,乾隆三十年前南间装饰有《三希堂记图》、桌案等,北间装饰有通景水画、楠木雕竹节纹宝座等,从桌案上及画中的陈设看,三希堂是因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装修成的一所鉴藏室。三十年后,对三希堂进行了改造,突出了松竹梅主题及体现的高洁品德,将鉴藏室上升到修养的高度,正如乾隆《三希堂记》所言“非尽为藏帖也”,明确了三希堂的追求,升华了三希堂的境界。


分论坛一


崇美楼多功能厅


学术主持:邹婧

点击题目 查看摘要


14:30—14:45


李芽《从故宫所藏清代耳饰探析满族耳饰习俗的演化

摘要:故宫藏有大量清代的耳饰文物,从这些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耳饰习俗的演化过程。清代的满族人由女真族演进而来,女真族的贵族男女早年都有戴耳饰的习俗,这种习俗满族早年也有所传承。满洲贵族男子穿耳为饰之俗,大约入关而止。满族女子的耳饰传统,最初流行一耳多环,入关后随着宫廷服饰制度的确立,渐成一耳三钳之定制,并以东珠作为象征身份的标志。清代中后期,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熏陶,一耳三钳的礼制逐渐简化,转向形式主义。


14:45—15:00


崔岩《琉球红型工艺——由故宫博物院旧藏展开的研究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琉球国上供清廷的红型,代表着琉球印染工艺的最高水平,有待于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性研究。作者认为,需要将故宫博物院旧藏琉球红型纳入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制作工艺的整体范围,运用对比互证和实践印证的方法进行细化研究。由此发现,琉球红型与中国印染工艺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15:00—15:15


刘蔷《天禄遗珍——元茶陵桂山书院刻本<孔丛子>

摘要:《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元版子部”首部《孔丛子》一书历经明清藏家收藏,清代干嘉时期入选乾隆皇帝的善本特藏“天禄琳琅”,1922年被溥仪兄弟携出宫外,流落民间,近年惊现于古籍拍卖会上,引起轰动。由卷末刊记可知,乃元代茶陵桂山书院刻本。此书是宇内孤本,不仅是极其罕见的宋元时期“茶陵本”代表,而且有着煊赫的收藏经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茶陵本”少有记载,版本学界亦语焉不详,尚未有专文研究。本文详细考订其版本,藉此对茶陵本的刊刻、历代著录、存世状况展开研究。并备述此书辗转流传过程,凸显其珍贵性。


15:15—15:30


陈晨《社区博物馆视域下故宫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传播与实践

摘要:在社区博物馆的理论框架下,深入探讨了故宫文化如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实现有效传播与实践。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将国家级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下沉至基层社区,成为提升公众文化素养、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社区博物馆概念与发展现状,以及故宫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广泛影响力。本文通过“家门口的博物馆”项目,深入剖析了该项目如何通过公众讲座、教育课程、手工体验等多种形式,将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引入社区,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感受故宫文化的魅力。本文最后总结了“家门口的博物馆”社区教育项目在故宫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就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对于推动社区博物馆建设、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深化文化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5:30—15:45


茶歇


15:45—16:00


邵建春《乾隆皇帝的风雅茶事》

摘要:茶为国饮,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发源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法门寺出土唐僖宗礼佛茶器和宋徽宗著作《大观茶论》形象诠释了唐宋时期皇家贵族铺张奢华的茶事活动。但茶与宫廷文化深度融合,发挥重要政治作用,上升为治国安邦、君臣和谐的媒介还得数元明清三朝。推行汉法的元世祖忽必烈宣传祥瑞,改赐湖州金沙泉为瑞应泉;元顺帝甚至册封善茶的高丽宫女为皇后;甘冽宜茗的西山玉泉水同时以通惠河水运源头而闻名;王祯《农书》记载元廷仍盛行蜡茶,社会饮茶之风多元化,处于宋式末茶点茶向明式叶茶泡茶过渡期;御医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元廷有游牧文化浓厚的酥油类茶、南北文化融合的玉磨茶、外来文化似茶非茶的药物孩儿茶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体恤民情,罢造龙团,宫廷贡茶从此由饼改散。清初宫廷设置御膳茶房机构,下设茶房、清茶房和膳房,其特点是服务人数多,待遇级别高;清代宫廷满汉文化交融,盛行乳茶与清茶;自称“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自创三清茶并用茶诗装饰茶具,在重华宫大兴茶宴,赐茶笼络人心,君臣饮茶作诗其乐融融,有清一代宫廷茶宴高达60余次。乾隆帝一生痴迷茶事,品第泉水,荷露烹茶、竹炉瀹茗,营造千尺雪等皇家茶舍再现江南文人品茶意境之美,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爱茶的风雅皇帝。


16:00—16:15


刘洪利《乾清宫的“黑板”揭秘

摘要:乾清宫是内廷正殿,皇帝的寝宫,皇帝御座后是五屏风,上面是康熙皇帝集录的铭文。屏风后面就是一道“黑板”(屏门),上面是缂丝《乾清宫五屏风铭(有序)》是对屏风上铭文的解释。乾清宫皇帝御座、屏风、屏门与匾额、楹联构成了一组完整的室内装饰,体现着皇帝的执政思想。


16:15—16:30


刘亚平《清宫戏衣尚红情结

摘要:“红”是清宫戏衣的主色调,更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在传统社会中承载着丰富的礼仪制度和深厚的文化情感。清宫戏衣尚红情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系色彩词在清宫档案中数量最多且使用频次最高,包括红、大红、银红、粉红、藕、酱、猩猩等不同称谓,色彩划分细腻。二是红色系色彩词被用于修饰各类戏衣形制,各类角色类型,应用对象覆盖凡神,展现出广泛的兼容性。在清宫戏剧中,红色系戏衣用于不同场景时表现出身份尊贵、迎神纳吉、驱邪避凶等多重语义,其象征含义超越了世俗的边界,呈现出丰富的内涵。究其原因,包括物质与观念两个层面。首先,染色技术进步使“红”逐步提纯,摆脱了“间色”地位,于明清之际替代了“赤”。其次“尊赤”源于对太阳、火、血液、生命等崇拜,经历代礼乐制度积淀,形成清宫戏衣“尚红”情结。


16:30—16:45


魏玮《通识教育背景下故宫博物院与高校馆校合作路径探索——以某政法大学为例

摘要:新文科重在构建新时代的文科教育发展格局,推动文科教育融合,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本土文化的特质,思考通识教育如何与博物馆结合有效承担保存、传递和发展本土文化的重任,彰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基于实证研究切实关注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现状,故宫博物院与高校馆校结合为例,探索大学与博物馆馆校合作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


16:45—17:00


邹婧《遵守与僭越——清代贵族女性头饰设计与礼制研究

摘要:清宫贵族女性头饰作为满族文明的重要组成,凝聚着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美学观念,是几千年中国器用典章、意识形态以及满汉交融的结晶。清宫头饰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佩戴上,等级分明,上下有别,精彩纷呈,文章从贵族女性头饰设计与文化内涵入手,将重点放在头冠、钿子上,从设计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比文献、图像与实物,把这些带着历史积淀和时代烙印的首饰呈现给读者。正所谓“戴金翠之金饰,缀珠以耀躯”,清贵族妇女头饰的类型有哪些?它们在设计上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场合中与不同服饰的搭戴原则是什么?将是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增加我们对不同民族审美意识与社会礼俗制度的认知。


分论坛二


崇美楼218报告厅


学术主持:刘强

点击题目 查看摘要


14:30—14:45


沈玉云《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南京明故宫的申遗路径选择

摘要:南京明故宫始建于明初,有“迁三山,填燕雀”等民间传说。它是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见证者,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有深远影响。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虽然现在被中山东路横贯分割成南北两部分,但至今仍保存有午门、内五龙桥、东华门等明代建筑实物,以及大量散落的石柱础,彰显了独特的明初气象。当前申报世界遗产的规则发了新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明故宫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关联点,是明初南京四重城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明代都城的最为核心的建筑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借助对其他类似的申遗案例的研究,结合明故宫的实际情况,探讨明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以进一步彰显明故宫的现实意义,并为它的未来探寻一条合适的申遗路径。


14:45—15:00


张子龙《清代宫廷御药房生药库运营管理模式变迁——历史考察与现代启示》

摘要:御药房是清宫中重要的医疗机构,是清宫内务府下辖的、专司皇室医疗保健的一个服务性机构。其药物来源主要是通过向各直省出产药材的地方派专人征收;由各省督抚大臣据其所辖地的特有地道药材、成药乃至于西洋药材,以个人名义不时向宫中进奉;京城同仁堂采办与外买药材等。为方便管理,清代主要是通过设立生药库来进行药材管理,并会由太医院任命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库务。但整个清代生药库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化,药材管理和使用的程序也多次变更,在方便管理药材的同时也带来了取药不便,经费紧张等各种问题。本文依据《太医院志》、《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等史料文献,研究生药库的运营方式与隶属关系的变化等,分析清代药品管理的模式,探讨设立生药库的管理模式的利弊,从御药管理的角度侧面反应清代宫廷医药制度及医药机构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以期为指导现代药物使用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15:00—15:15


高燕《审美文化叙事学视阈下高校故宫学课程建设与跨学科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审美文化叙事学的视阈,探讨了高校故宫学课程的建设与跨学科研究。审美文化叙事学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强调叙事文本与多重文化维度的关联,为故宫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高校故宫学课程建设中,通过将故宫学与美育相结合,运用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对故宫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同时,本文还提倡组织跨学科团队,整合历史学、建筑学、图像学、设计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资源,共同开展故宫学的综合研究,以形成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推动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5:15—15:30


甄芸《乾故宫学建构中的宫廷典籍研究——基于书籍史与文化交流史的双重视野

摘要:宫廷典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的承载体,也是权力象征的文化符号。在故宫学的建构过程中,清代宫廷典籍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从书籍史与文化交流史的双重视野出发,探讨宫廷典籍的收藏、整理与传播过程,分析其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在东亚文化互动中的作用。通过此研究旨在丰富故宫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故宫学的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15:30—15:45


茶歇


15:45—16:00


陈一然《明末清初汉族女子服饰演变疏考——以故宫馆藏<十二美人图>为例

摘要:1644年,清军破山海关南下占领北京,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政权,明朝至此结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初统治者曾下令“剃发易服”意图通过更改服饰制度强制汉人剃发着满服巩固新政权的统治地位。清代“剃发易服”政令使得汉族男性服饰在清初强制消亡,但其中“十从十不从”规定“男从女不从”一则女性服饰则得以存活延续并在清初代逐渐对满族女性服饰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馆藏乾隆《十二美人图》中汉人女子装束与明末汉人女子服饰对比分析,试图对明末清初汉族女子服饰意义流变进行梳理并总结其对后世中式服饰样式产生的影响。


16:00—16:15


刘杰《故宫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价值与路径机制

摘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充分肯定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在推进立德树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革命性突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两个大局”,深入贯彻“两个结合”,反映青年学生成长需求,进一步巩固高校育人工作“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故宫学是彰显中华文明悠久深厚、繁盛辉煌,凸显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浪漫精神的“大学问”,有着供无数学人探索开掘的广阔的文化学术疆土。系统推进故宫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于有效扩充大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有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整体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深度开掘故宫学的多维价值,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从价值融通共促、资源梳理共享、课程有机结合、人员交流合作等层面,建构故宫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机制,将进一步推进故宫资源的创新转化,提高故宫学价值的时代面向,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开展。


16:15—16:30


田阳《胡适论溥仪问题述评

摘要:2024年是溥仪离开紫禁城100周年,随之的就是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笔者是胡适的粉丝,几年前又在首都剧场看过话剧《公民》,有兴趣回顾并讨论胡适与溥仪的交集问题,并认为这可以是故宫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华民国建国时,对溥仪和清皇室的处理,应当怎样理解?这里面涉及到对袁世凯的评价和南北议和的评价问题,兼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王室处理问题。第二,在溥仪实践了张勋等策划的复辟后,到1922年,胡适和溥仪见了一面,应当如何理解这次见面?第三,1924年,冯玉祥实践了溥仪的离开,应当如何理解这次实践?这里又涉及对冯玉祥的评价问题。胡适(和一些人)对这次实践发表了特殊的言论,又应当如何理解?上面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笔者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中历史阶段都有涉及。随着自己知识阅历的增长,现在看来,还是有重评的可能。


16:30—16:45


王鑫炀《论清代考据学对乾隆时期戏剧的影响

摘要:考据作为治学之法,初始于先秦,而后应用于经、史之学,宋元两代偶尔用于戏剧研究当中,明中后期考据学风气萌生,此成为清代考据学源头。清代考据学曾影响一代学风,并渗透文学之中,考据家以考据法治戏与传统戏剧批评不同,其更注重考据戏剧本身,而在创作中则是以史为剧,这对提高戏剧地位意义重大。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清代戏剧发展的转折点,乾隆对戏剧极度热衷,演出活动十分繁盛,但文人戏剧创作受制于严酷的思想统治,也呈现出创作不足,因循守旧的态势,演剧大盛而文人创作日渐衰微。


16:45—17:00


张北霞《继承与创新:万历官窑瓷器的应景装饰

摘要:依《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御供》所记,万历时期烧造的御供陶瓷中,瓶、香炉、烛台等陈设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较大,特别是万历十九年到万历二十二年的四次派造中,有多种陈设瓷的新式样,还有未被《陶书》记录的陶瓷派造中也应该有陈设瓷,这些陈设瓷的烧造应与故宫宫殿的多次修缮有关。万历时期,故宫多次发生火灾,万历十一年十二月李太后所居慈宁宫发生火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大殿因大火毁损,神宗皇帝在位期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重修宫殿,新修宫殿内的装饰中陈设瓷必不可少,将陈设瓷烧造和故宫宫殿修缮联系起来研究,可以更为准确地推断各类陈设瓷的用途和烧造时间,并进一步探讨万历官窑陈设瓷器装饰的内在含义。

【主办单位】

故宫博物院

湖南工业大学

【承办单位】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

湖南省先进技术与未来设计重点实验室

湖南工业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心

学习新思想

必须坚持自信自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论述










(向上滑动启阅学习)

习近平论文化:


我们要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世界各国犹如乘坐在同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这艘船承载的不仅是和平期许、经济繁荣、科技进步,还承载着文明多样性和人类永续发展的梦想。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

——习近平202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所有人 朋友圈已更新‼️

🥳喜报!!又双叒来啦!!

HUTers人手一份‼️


学习内容:学习强国

信息来源:故宫研究院

排版:邱席睿

编辑:谢林烨

责编:尹荔玮

审核:罗咸辉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个“赞”吧!

湖南工业大学
发布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资讯,展示湖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为师生与校友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