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元!倍思MC1耳夹耳机体验:入门价格的越级之选

科技   2024-12-10 20:56   广东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天星

凭借更好的佩戴体验,开放式真无线耳机在2023年迎来了自己的“上升期”:Shokz韶音用OpenFit打开了该品类的高端市场,倍思则用售价仅599元的Eli Sport促进了开放式耳机的普及。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中国开放式耳机(OWS)销量达到652万台,同比增长130%。
但在开放式真无线耳机爆火的同时,部分消费者的不满也开始浮现,市面上的开放式真无线耳机采用的一般是耳挂方案:耳挂方案技术难度小,但并不小巧的尺寸和大电池带来的重量对用户来说仍旧是个不小的负担。直到2023年底华为发布的FreeClip,开放式耳机再算找到了新的出路。

图片来源:雷科技
那么在耳夹耳机时代,倍思还能否像之前那样,用出色的性价比和产品实力证明自己呢?为此,雷科技买来了倍思最新的开放式耳夹耳机MC1一探究竟。

整体做工优秀,

但成本限制了细节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倍思MC1是一款官网正价299元的开放式真无线耳夹耳机,即使我们不考虑手机品牌那种带有生态溢价的产品,MC1的价格在均价400元的大牌耳夹耳机中也具有不错的竞争力。

此次小雷买的是星光白配色,充电盒采用卵石形设计,哑光的表面处理让MC1不会留下指纹,抗污能力也挺不错。铰链开口偏低,单手开启不成问题。但受成本限制,充电盒下半部分的合模线视觉上较为明显,所幸不会刮手。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于耳机本体,MC1和其他耳夹耳机一样,采用了“三段式”设计,前后两个部分由钛合金丝连接。但不同于华为FreeClip,倍思MC1的C形桥也采用了柔性设计。跟间距固定的FreeClip相比,我觉得MC1在舒适度上更胜一筹,夹在耳朵上的异物感也更低。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MC1佩戴不稳固呢?当然不是。不同于需要用C形桥固定的耳夹耳机,倍思MC1耳机前端加入了一个小型气囊——这个由亲肤硅胶包裹的气囊可以自适应不同的耳廓厚度,同时“钩”住用户的耳朵。这也是MC1带起来几乎不夹耳朵的秘诀。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倍思MC1用微气囊设计大幅改善了耳夹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和牢固程度,但这款耳机也并非完美。
首先,MC1不像其他耳夹耳机那样有一个明显的“戴对位置”的感觉,因耳机整体较软,MC1很难给找到正确的佩戴方式,即使没戴对位置(耳机离耳道过近或过远),自己也难以察觉。
其次,可能是由于成本限制,MC1并未像小雷近期体验的其他耳夹耳机那样采用“自适应左右声道”设计,使用时仍需自己区分左右。与此同时,售价1199元的华为FreeClip和售价359元的漫步者花再ZeroClip都采用了自适应左右声道的设计。当然,倍思的定价比他们要低,但在使用体验上,倍思MC1确实不如刚刚提到的两款耳机那么方便。

声音取向偏流行,

不漏音是一大亮点

声音方面,MC1的表现在我看来属于耳夹耳机的中游水平。受耳机尺寸限制,倍思无法在耳夹耳机中使用Eli Sport 1那种超大尺寸的动圈单元。但倍思依旧找到了提高耳机音质表现的方式:MC1采用的三层复合振膜拥有0.8mm的超大振幅。搭配倍思App的EQ调节,MC1的音质表现谈得上“性价比”。

图片来源:雷科技
听感上,MC1的声场足够开阔,声音取向偏流行。受开放式耳机本身的限制,MC1同样存在低频衰减的情况。以《BOOM》为例,MC1的低音下沉虽然没有头戴式耳机或入耳式耳机深,但胜在低频冲击足够,鼓点干脆有节奏感。

中频部分声音有截止,主要以突出人声为目标。《Jessica》《Here》等曲目声音质感还原不错。但太强的声音风格也导致了MC1中频部分稍显薄弱和颗粒,声音细节不够丰富。高频部分延展性足够,声音明朗轻快,力量感和乐器细节都得以保留当然,上述仅针对默认的倍思经典EQ,在App中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听感做调整。

图片来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MC1的漏音控制做的也非常不错,50%音量下,小雷周围的人都无法听到耳机内的声音。但要注意的是,不漏音的前提是你把MC1戴在了正确的位置上。还记得刚刚说的“MC1佩戴感模糊”吗,如果耳机没戴对位置,漏音状况确实还挺明显的,而且自己对此还一无所知,确实挺尴尬。
总的来说,倍思MC1在音质方面给我带来的惊喜并不多,但也符合预期,不仅在耳夹耳机品类里表现不错,即使在整个开放式耳机分类里都能来到中等偏上的水平。更不用说“比它好听的耳机没它贵、比它便宜的耳机没它好听”的低价与高性价比了。

评测结论:

雷科技推荐一试的开放式耳机

按照惯例,我们先按照雷科技评测模板总结一下倍思MC1的优缺点。
优点:  

1. 微气囊设计大幅提升佩戴舒适度; 

2. 漏音控制出色; 

3. 实体按键操作直观; 
4. 低延迟模式下音频时延极低。
缺点:  

1. 声音取向明显;

2. 佩戴感过于模糊; 

3. 没有自适应左右声道。
当然,考虑到倍思MC1仅299元的售价,我觉得自适应声道的缺失其实也有情可原。对于有开放式耳机需求,或者想尝鲜、给耳机减负的用户来说,MC1偏流行的声音风格也能保证“开箱即听”,让用户“一耳朵”就喜欢。
但问题是,抛开耳夹耳机这个品类限制,300元这个价位已经能买到不少表现出色的降噪真无线耳机了,MC1 299元的定价只在耳夹耳机这一个品类里有优势。甚至在倍思自己的产品系列中,我们都能找到两款定价只有MC1一半的耳夹耳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市面上耳夹耳机的选择还不算多,耳夹耳机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如何让用户“主动尝试”耳夹耳机,同样是品牌必须回答的问题:和入耳、半入耳耳机相比,耳夹耳机是一个优缺点共存的产品。如果品牌想在价格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让消费者“主动放弃”隔音、降噪和音质,必须拿出更高的积极性,比如更好的佩戴舒适度、更自然的交互,甚至是AI同传之类的AI附加功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
从最初的开放式头戴耳机,到后来的骨传导开放式耳机、气导耳挂开放式耳机,再到现在的耳夹开放式耳机,开放式耳机在产品形态上已经经历了多次变革。而在Sora引爆AGI技术后,开放式耳机或许可结合AI大模型技术在空间音频技术上发力,在场景与佩戴优势的基础上,强化音质等综合实力,打造新一代AI开放式耳机。未来,开放式耳机依然值得期待。

25年1月7日,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即将盛大开幕,雷科技报道团蓄势待发,即将飞赴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场全程报道,敬请关注。

End


雷科技
专注AI硬科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