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一个富民产业。大码头镇积极整合优势非遗资源,推进产业化发展,在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上取得明显成效。
镇党委整合老粗布、虎头鸡、苇编、黄酒等10余个非遗项目,成立非遗产业联盟,引入文创公司、职能部门,设立商贸平台公司等,在产品共创、技术共学、流量互补、渠道共享、合作共赢上形成合力,带动了非遗产业的集群发展。当前,已孵化芦花飞雪等商标品牌8个,成立非遗工坊、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入文创公司,新上产业链项目等10个,年销售额8000余万元,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4000余人,因地制宜打造了非遗经济的新引擎。
强化传承创新,与山东艺术学院、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开展文创共建,开展非遗项目的“研究、研发、研培”,将传统苇席编织拓展至女包等7大类200多个品类,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粗布生产工艺由繁琐的72项精简为12项,研发新品90多种。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非遗相关产业关联发展。大码头苇编年生产量120万件,联动缝纫、木片加工等产业发展。虎头鸡通过荣登央视春晚《非遗之夜》、获选100道中国乡村特色菜、荣获新鲁菜金奖等,带动全镇10余家虎头鸡加工工坊,年销售虎头鸡20万盒。非遗联动研学、亲子游项目,预计年接待量2万人次。
为了非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码头镇不遗余力。工坊创建培训、手工艺培训、美工大师赛等8期活动轮番上演,凝聚了发展共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面打通,淘宝、抖音等直播平台成为非遗产品的展示窗口,专营店在东青高速服务区、胜利机场、胜大超市等地遍地开花。奖补政策的出台更是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办公、电商等“拎包入驻”服务让新项目轻松落地,非遗工坊租赁场地享受最高50%租金补助。市内外学习考察、共富漫谈等活动的举办,为非遗项目及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提升的平台,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大码头镇,非遗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共富的桥梁。期待这份“非”凡行动在“遗”路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