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三位和尚来到一个村庄,他们敲开一家屋门,问道:“可否施舍点吃的?”,村民拿着剩菜出来分给三位和尚的钵中,羞愧地说:“米饭都馊了,怎么吃?”
和尚们也不在意,反而很感激这个村民,把米饭和菜都给分他们吃。
一名老和尚微笑着对村民说:“多谢施主的这顿素斋,就算是饭馊了,也是能吃的。”
说完,这和尚蹲在角落里,抹了抹手,抓起一块米饭就往嘴里塞,另外两个小和尚也跟着妙祥法师吃了起来。
村民二话不说,端出来三碗水,放到了三个和尚的身边。
“几位大师,吃完饭再喝点水吧,一路奔波,想必也很辛苦了。”
老和尚站起来,对那村民表示感谢:“阿弥陀佛,多谢施主,善有善果。”
其他两个和尚也站了起来,对着村民表示感谢,他们一路走来,也见过不少村民,却没有几个是愿意给他们饭吃的,有的村民甚至就不让他们开门。
因此,和尚们能讨到吃的,就心满意足了,也不会在意这米饭馊不馊,好不好吃。
饭后,三个和尚向村民告别,便出了村子。
老和尚是海城大悲寺住持妙祥法师,与另外两个小和尚自1995年8月以来,共走了三千余里路,即将就要结束这次修行了。
“妙祥法师,我们为何每年都要出来行脚乞食呢?如今也不是饥荒之年,况且寺里也不缺吃的。”一个年轻和尚不解的问道。
这是他头一次出门行乞,感觉很辛苦,天天都要挨饿不说,还得面对那些人的白眼,最怕被人拒绝了。
妙祥知道小和尚心里在想什么,这么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和尚这样问他,他揉了揉小和尚的脑袋,然后解释道:“和尚为乞丐,乞丐为乞食,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色身。”
看着小和尚还是一头雾水,妙祥又接着说道:“出家之人,年年要行头陀之礼,要乞食生活,这实际上已经是最起码的要求,别说在饥馑之年,便是吃喝用钵盂,就是为了要饭准备的。”
小和尚听到妙祥这么一说,也是恍然大悟,事实上,和尚走路要饭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只是如今已经很少见了,而这位妙祥法师就是少数还在坚持的之一。
此番行脚后,妙祥在深山老林里一住就是三年,苦思怎样才能更好的修行,更好的传播佛法。
在他闭关结束之后,有人来求他收徒,要和他一同修炼,妙祥认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将佛门发扬光大,还不如成立一个僧团共同发扬,于是便同意了那人的要求。
再然后,妙祥便组织了一群和尚,带领他们游历修行,最后,大悲寺请妙祥做住持,妙祥便答应了下来,带领着和尚们来到了这里。
妙祥来到大悲寺后,对寺庙里的规矩进行了修改,让寺庙里的香客也越来越多起来。
一天,大悲寺来了一名外来的香客,他在大悲寺里转悠着,似乎是在找着什么,周围的香客看到这一幕,好奇的询问道:“你们在找什么?”
“我在找功德箱啊,我要捐点香油钱,寺院中不是都会有的吗,为什么我没找到大悲寺的福报?”
一旁的香客失笑道:“阁下会问就证明不是本地人,这大悲寺可没有什么功德箱,自从妙祥住持来到这里后,就都把功德箱撤走了。”
“那为何不在大悲寺内设功德箱?”其他地方的信徒疑惑道。妙祥住持认为没有钱财才能更好地净化人心,所以不用入场券,不用功德箱,就连一切佛法活动都免了。”
正因如此,大悲寺才有了“第一清净寺庙”的称号。
来到大悲寺之后,妙祥等和尚们已经有了固定的住处,不过他们还是会继续行脚,每年8月15之后,他们都要出去行脚,走上六百多公里,在荒郊野外过夜,拿着碗去向村子里的人讨吃的。
妙祥带领着和尚们,在每个村子里转了一圈,如果发现村子里的人实在太穷了,便直接离去,他们也明白,村子里的人都没有足够的食物,自然不能继续为难村子里的人。
和尚们在山林中歇息,山林中的宁静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安宁,他们会在这里与本心交谈,回想着每天看到的、听到的。
妙祥大师曾经说过,从小领悟,才是真正的大领悟,切记要从小开始,如果打坐时连双腿都摆错了,如何能真正领悟到佛法。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妙祥大师才会一直保持着一年一次的行走,用行走来和万物交流,和自己交流,从而领悟到了佛法,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