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读】央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13日,央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2024年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的立场,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下阶段,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
此外,央行发布五篇专栏文章,分别针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体系、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的机理和发展,以及养老金融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下阶段计划。《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全年两次共降准1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超过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均衡投放,防范治理资金空转,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二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不断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明示央行政策利率,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全年两次降低政策利率共0.3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及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0.35个和0.6个百分点,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带动存贷款利率下行。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范围等,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取消房贷利率政策下限,推动再度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分别为5000亿元和3000亿元,着力提振资本市场预期。四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金融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重点机构和区域风险处置稳步推进,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持续完善。《报告》称,总体看,2024年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的立场,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0%和7.3%,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5.7万亿元。贷款利率明显下行,2024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90个基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3.0%和14.6%,继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所升值,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上涨4.2%。《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也还存在,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提升银行自主理性定价能力,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优化工具体系,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专栏1中,《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提升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和传导能力。具体来看,一是明确主要政策利率,推动向价格型调控转型。二是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丰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三是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维护金融市场平稳。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完善相关制度框架,优化工具设计,根据市场情况灵活搭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维护金融市场平稳,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专栏2中,《报告》指出,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支持政策中,首次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两项工具从宣布到落地用时不到1个月,有效提振了海内外市场信心,初步建立起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是中央银行在拓展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功能方面的有益探索。两项工具取得初步成效,下阶段将不断完善工具设计,更好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1月末,互换便利共开展2次操作,金额合计为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截至2024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近600亿元;2024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对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并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两项工具使用便利性,更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在专栏3中,《报告》指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自1984年建立以来,始终服务于宏观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总的来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始终围绕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核心使命。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好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在专栏4中,《报告》指出,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发挥吞吐基础货币作用,是人民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截至2024年末,再贷款(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11.4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28.8%,在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新的再贷款工具,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近年来,为适应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若干新的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服务,例如,支持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截至2024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续10项,再贷款余额为6.3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14.2%。在支持领域上,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实现基本覆盖,并支持了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近年来,再贷款工具的创新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政策选择,也增加了结构性政策组合的丰富性。也要看到,对于财政资金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领域,结构性再贷款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适度补位;但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与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专栏5中,《报告》指出,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发展养老事业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人民福祉。立足国情,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迫切要求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保障“老有所养”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同时,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居民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是拓宽金融业务增长点,优化金融结构的重要手段,符合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养老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养老金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再贷款引导加大养老信贷投放;三是养老金融服务产品谱系日渐完善。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阶段,要持续加大养老金融资源投入,加快构建养老金融长效机制,有效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二是加大养老金融供给力度,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三是针对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四是加强老年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突发!俄罗斯,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