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

时事   2025-01-19 14:30   黑龙江  

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
王兵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论,涵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对相反相成、充满辩证法精神的方法论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表述源自《孟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意思是君子心中有明晰的是非善恶标准,清楚何事应当做就去做,明白何事不应做就坚决不做,这就是君子行事的准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蕴含着科学的工作方法论。一方面强调抓住机遇、勇于实践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担当作为,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挥作用,工作中有所舍弃,不做或者暂时不做某些事情。综合起来看,就是工作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体现出工作的原则和底线。
  “有所为”要求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唯物辩证法强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决定着事物发展进程。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工作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继续把抓改革、促发展推向前进,才能时刻掌握战略主动。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中,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攻坚克难、破障闯关,不断推进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中,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并将其与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结合起来,找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紧扣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精准发力,牢牢把握“有所为”的正确方向。
  “有所不为”绝不是不作为,而是要站稳立场、坚守底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确定发展思路。“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论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毛泽东强调:“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进入新时代,各地产业水平、发展条件各不相同,高质量发展必然呈现不同样式。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科研水平高,有条件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适合打造特色优势产业。若是身怀“独门绝技”却不锤炼、不提高,偏要在不该为、不能为的事上“赶鸭子上架”,一厢情愿“撒胡椒面”式地投入,最终只会适得其反。一些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之所以会出现偏差,其症结就是本应“有所不为”的“尽力为”,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都是以“短平快”代替“长远实”,本质上是错误政绩观支配下的急功近利和贪图虚名,带来的是极大的资源和发展机遇浪费,影响一个地区和领域的长远健康发展,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背离了推进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为空想所误、不为虚声所惑,坚持“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确保所为必成。
  可见,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关键是站在什么立场、什么角度看问题。只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而非只顾个人名利得失、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当然,时与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也会互相转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主动应变,才能更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时度效,始终站稳脚跟、抢占先机。“为与不为”之间,有智慧、显格局、见担当。“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根本是在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命题,背后蕴含的是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过程思维,符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慎重稳进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深刻认识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该“有所为”时敢为善为,在该“有所不为”时保持定力。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心之所   于彼朝




长按二维码关注向阳组工微讯

向阳组工微讯
宣传组织工作重大政策、发布组织工作动态信息、弘扬公道正派组工文化、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