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1982年到外交部上班,就大学毕业生而言,算是“大龄”,已经29岁。但在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是个地道的年轻人。
按理说,这样的起点并不高,但是这个年轻人却凭借自己的才华低开高走。
1983年较早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确定将于11月访问日本。
按照惯例,亚洲司日本处得为领导人准备讲稿,起草的任务就交给了王毅。
一般情况下,由工作人员起草的稿子,要一级级由上级部门来修改,最后递到部长那里,由部长定稿后,才被交到中办那里。
胡耀邦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据说外交部送到他手里的稿子,返回来时总会被他修改得“一片红”。
但这一次,大家都没料到,刚工作不久的王毅把讲稿起草得非常好。
时任亚洲司司长杨振亚一看,立刻决定带着王毅和他写的讲稿去见胡耀邦。在胡耀邦面前,王毅又提出了一些好建议,胡耀邦很是欣赏。
这个讲话稿返回来时,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据知情人说,胡耀邦在这个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外交部,一个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就能见我们党的总书记,为他出访写讲稿,可见王毅的功底很好。
这件事情是否使王毅的仕途“加速”不得而知,但王毅从小科员到副外长,只用了短短19年时间,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2001年,48岁的王毅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副外长。
先慢后快,王毅能在人才济济的外交部很快脱颖而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靠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
王毅生于1953年,是北京人,从16岁到24岁,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度过8年时光,曾担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士、连通讯员、营报道员、代理宣传干事。
下乡期间,王毅身上有着明显的“首都烙印”,与其他地方的年轻人相比,他对政治更敏感,也很有兴趣,对国家前途命运多有忧虑,对国际大事也特别关心。
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岁月里,在夜深人静的煤油灯下,王毅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
他在劳动之余阅读了很多文史书和外语书,不仅字写得漂亮,也会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写诗,还在兵团和黑龙江的杂志上发表过。
1978年,25岁的“高龄学生”王毅进入北二外日语专业学习,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对于知识的渴求,让王毅进入大学后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学习非常用功,每次上课前都会把所有的单词学会,新课文听到能听懂为止。
聪明加上勤奋,王毅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被评价为“善于思考,笔头尤好”。
不仅如此,王毅在大学期间当了四年班长,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是1977级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有才气、不傲气”,是很多师友对他的印象。
优秀,是优秀者的习惯。
那个曾经站在起跑线上奋力奔跑的青涩少年,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奋斗,终于厚积薄发,把握住为总书记写稿的机会,取得了一个较高的工作起点。
如今,71岁的王毅外长依然驰骋在中国外交的广袤天地,赢得了国人的尊重和敬仰。
来源:最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