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评一:内中学子为什么行?
一所学校的学子所拥有的品质,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深植于当地文化的土壤。内丘县作为文化大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以“郭巨”为代表的孝文化,涵养着感恩反哺、尊长爱幼的向善基因;以“邢窑”为代表的瓷文化,蕴含着精益求精、突破自我的向上基因;以“扁鹊”为代表的“药”文化,彰显着惠济苍生、造福百姓的向仁基因,内丘的子弟,有着向善、向上、自强、勇毅的品格,这是内中学子具有优良品质的源头活水。
“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内中学生为什么行?行就行在“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上。有正气的地方才有生机,有精神的地方才有希望。人最需要精气神,不蒸馒头争口气。“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内中精神,不是凭空赋予的,是全体内中人在面临存亡危机的境地时,在寻求绝地反击、教育突围中被“逼”出来的、“炼”出来的、“淬”出来的。一个县级中学的农家子弟,必须要更自信、更自立、更自强、更自省、更自觉、更自励,否则无以与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抗衡,难以在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活中立足。“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就是一种大气魄,大气概。
内中学子三年下来,无论是激情晨读还是激情跑操,乃至各种励志活动中的集体宣誓、徒步远行、高考出征,他们坚毅的表情、高亢整齐的口号,总令观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气场的营造会让积极地情绪相互感染。他们心地善良又胸怀宽广,他们百折不挠又激情永射,他们的精神共振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涌现出一个个自强之星。
内中学子除了激情与斗志,也有静思开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静身以存神,冥思以开悟。静思自习,成为学子沉淀思维,反刍知识,思当日之得,谋来日之计的绝佳时机。激情燃烧与静思开悟,成为内中学子的两种生命状态。
“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已化为血液,滋养着学子的一生。
学习充满感恩情
内中学生为什么行?行就行在学习充满着对家校的感恩情。在家校共育方面,内中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真知灼见。每年4月和11月,是家校活动月,学校层面有新生“家委会选举”、高二生涯规划、家长学校专家疑问点拨、重大决策家长监督、毕业班励志教育等系列活动,年级层面有班级家长会、学情分析会、个别家长谈心会、进度通风会、食宿意见征求会等内容。大到学校层面,小到班级层面,学校领导班子都会倾情参会,与各位家长沟通交流,畅谈育人理念。
比如在学生层面,内中引入孝文化的教育,重视家庭和谐共生,提出“不学习,就是最大的违纪;不努力,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家访的最主要目标是了解家庭的和谐度,家访的最核心任务是做好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等理念。在家长教育层面,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家风的“传家宝”的作用,并从三个理念进行阐释:一是书香道德传承: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诗书传家次之,耕读传家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二是家庭智慧传家:一个好母亲,三代好儿孙。三是身教传家:父母的背影是最好的教育。自己做得好,孩子就会好。这些家校共育理念,朴素而深刻,闪耀着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光辉,彰显着真情仁心的智慧。
学习充满获得感
内中学子为什么行?行就行在学习充满着获得感。内中不但关注孩子们未来的幸福,更致力于孩子们当下的幸福。学习固是一件苦事、难事、累事,成功也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就必须充斥着痛苦。幸福,就是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扶持,相互激励,一路上洒下晶莹的汗水,结成珍贵的情谊,充满着志同道合的豪情壮志与欢声笑语。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与同学们保持相向而行,思其所思,急其所急,尽最大可能保障孩子们的幸福。保障幸福首先要保障睡眠的充足,在内中,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有午休;内中作息时间细致科学、严而有度。
其次是保障饮食的营养,内中食堂的饭菜花样多种,营养美味,价格低廉,许多升入大学的学生总是把内中的饭菜与大学相提并论。
学校还充分保障孩子们的民主权利,校领导经常走近孩子嘘寒问暖,或是食堂吃饭时、或是进班听课时、或是跑操结束后、或是课间活动中。党委书记赵艳斌说:“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内中的每一天,都勤奋上进,惜时如金,激情无限,乐观昂扬。”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每天都从离开宿舍的第一缕阳光里坚定理想,每天都在踏入教室的第一声铃响前树立目标,每晚都在仰望漫天星辰时梳理憧憬。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可以不是“985”,也可以不是“211”,但他们应该个个都胸怀宽广,人人都心地善良,厚道而大气,充实而幸福,既脚踏实地而又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