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 “朝鲜王” 之路(上)
文摘
2024-07-27 18:54
山东
欢迎关注 ! 按公众号最新推送机制,需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所以麻烦关注后点个星标,再次感谢大家!如果按现代的说法,袁世凯是个根正苗红的官后代和富二代。1859年淮军名将袁甲三,率兵猛攻捻军取得临淮关大捷。就在这哥们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河南老家的侄子也新添了一个男孩。因为叔祖父的战事捷报,男孩取名叫凯,凯旋而归的意思。加上按照袁家“志九耀三,保世克家”的家谱辈分,男孩的大名就叫:袁世凯。袁甲三的父亲,也就是袁世凯的曾祖父是个秀才,有四个儿子,个个优秀。其中老大就是袁世凯的爷爷,在当地教育局任职。老二是袁甲三,最后官至漕运总督,高居一品。第三代也很厉害,不是军官就是地方大员。只有袁世凯的爹,花钱捐了个同知(相当于副市级)官衔,但一直没正式入职,而是以同辈长门长孙的身份管理祖产,成了当地的一大富豪。而袁世凯又被他爹过继给叔叔袁保庆。袁宝庆也不简单,曾跟袁甲三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赫赫,最后当了一个管盐的大官,二品。所以说,袁世凯是个根正苗红的官后代和富二代。要是搁现在,江湖又妥妥地平添一个“国民老公”和“娱乐圈纪委书记”。这么好的家庭和教育条件,叠加袁世凯天资聪慧,按说考取功名当个公务员不成问题。比如他嗣父袁保庆和堂叔袁宝恒(袁甲三长子,户部左侍郎),都对袁世凯精心培养,甚至请举人、进士给他当老师,比现在的一对一辅导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但大跌眼镜的是,袁世凯在考公上很不争气,几次笔试不过,最终跟他爹一样花钱买了一个官......袁世凯虽然聪明、悟性也高,但不喜欢念书,稀罕骑马舞剑。而且袁从小野心十足,他曾写过一首永志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今胡天骄!有次老师要他作一首八股文,袁世凯临场发挥:.......吾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我今登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辗鸿哀。”
不过好景不长,呵护、培养自己的父辈相继去世,袁世凯失去嚣张的资本。好在凭借家里有矿,他跑到陈州自费办了两个文学团体,过起了有钱有闲,诗文酒肉的逍遥日子。同时,袁广交朋友疏财仗义,编织起了一张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网。其中就结交了一个当地重量级人物,陈州知府吴重憙,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徐世昌。其实徐世昌也是个官后代,不过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衰落,是母亲变卖家产坚持供他读书。当徐世昌投靠袁世凯时,经过交谈后两人惺惺相惜,顿觉相见恨晚。然后烧香磕头,直接拜了把子。此时的袁世凯20岁,徐世昌24岁,正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年龄。恰巧正是顺天乡试,袁世凯劝满腹经纶的徐世昌去应试赶考。之前徐世昌不是不想考,但是因为穷没有盘缠,遇到结拜兄弟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袁世凯本就花钱如流水,且他对朋友乐善好施,直接送了徐世昌200 两银子。正因为有了赞助商,徐世昌如愿赶考并一举及弟。4年后徐又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援编修,并入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张之洞,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李鸿藻门下。但袁世凯这200两银子的投资,也没有白花。20年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邀请徐世昌来帮忙。徐世昌认定袁世凯是有大志之人,二话没说,辞去了翰林院编修工作,开始辅助袁打天下,并以沉稳、柔彻、机警成为袁世凯智囊团中的灵魂人物。而当年他们结拜时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两人先后都成了民国总统,几乎演绎了半个民国史。1916年6月袁世凯归天,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9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正是出自徐世昌之手。不过这是后话了,现在袁世凯面临的问题是:不能老是当无业游民,是不是该找份正经工作了?作为和当年洪秀全、胡传(胡适的父亲)、康有为一样屡考不中的落泊少年,袁世凯有些心灰意冷。不过换个角度看,他要是能顺利上岸为官,也许一辈子就是个基层公务员,跟其他官吏一样浑浑匆噩终其生。恰巧在这时,他接到了义兄徐世昌的一封信,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再次改变。徐世昌在信中劝他投笔从戎,“以文修武,以军功进身”,以图将来有所功名。大丈夫应当效命场,安内攘外,焉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胶陀了岁月?更何况自己祖辈都以军功立身于朝野!为何自己不能?
想明白后,袁世凯决定弃文从武。为了表明决心,他把之前自己写的诗词全部烧了,发誓再也不去参加什么考科。很有意思的是,后来高居直隶总督位子的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等朝中大佬,提议清廷废除科举推广新式学堂,于是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取消了。不过,从军虽然是条好路子,但袁世凯需要一个名头,就是最好以公务员的身份去参军。你可以理解成买官,前面袁世凯的爹就是买了一个副市级干部,只不过一直没走马上任而已。捐纳制度最早开始于秦汉两代,但凡国家有征战、灾情等大事,或者财政出现重大危机缺钱时,政府就会用捐纳的方式把官帽子摆上货架,历朝历代都一样。到了清代捐纳已经形成制度,和科举、荫袭、保举一起成为登仕升官的四大途径,这让不少科举不中但家境殷实的落榜生有了入仕的盼头。袁世凯的姑父张向宸在河南负责赈捐工作,姑父就用捐款给袁买了一个小官,轻松跨入了公务员行列。袁世凯也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头衔,七品的中书科中书。官职虽小,还是个虚职,但身份却变了。要想在官场混身份很重要,名正才能言顺。3年之后袁世凯首功朝鲜,清廷在他第一次封赏里,就记录了袁世凯中书科中书的身份。袁世凯经过权衡思量,决定去投奔嗣父生前好友,淮军名将吴长庆。此时的吴长庆已经官居一品,是李鸿章淮军四大名将之一。不过一开始吴并不怎么信任袁世凯,很长时间后才给安排了庆字营营务处帮办。这个帮办实际上是个虚衔,没什么实权,就是跑跑腿传传话而已,但袁世凯还是很高兴,毕竟实现了由一书生向军人的转变。都说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也需要机会。没多久,属于袁世凯的机会终于来了。这年春节营队放假3天。大部分人要么回家探亲、要么出去逛街了,吴长庆也不在营中。到了正月初二晚上,留守的兵营出现了“暴动”。一些士兵因为赌博输红了眼骂骂咧咧,然后由动嘴发展成动手,上百号人拿着刀、枪干了起来,兵营一片混乱,搞不好会演化成兵变。但这时吴长庆等很多武官都不在,军营无主,只有几个文官。面对如此突发事故,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但文人哪见过这阵势,早已经吓得魂不附体。袁世凯大喝一声,说受统领之命,命令所有人各回军营。紧接着,袁带卫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4个带头闹事的头领,就地斩首正法,事故迅速被平息。不过假传军令是死罪,袁世凯也害怕。但义不持财、慈不掌兵,在紧急关头不这么干没人听招呼,袁世凯只能赌一把了。春节过后吴长庆回到军营,袁世凯立即把情况如实相告,并就杀人一事向吴请罪。但吴长庆并没有责怪他,借人借势速战速决,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20岁出头的袁世凯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超群的胆识和临阵应变能力,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吴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3天后升了他的职,委任劳务处提调(调度的意思),更加信任了。经过这一事件,袁世凯这个新兵蛋子在军营稳稳地站住了脚。第二年,清朝附属国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清廷派吴长庆的庆字营调到朝鲜镇压,袁世凯跟随出兵,正式开启了他的“朝鲜王”之路。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和转发;如果已经关注请设为星标,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