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个小学生把药片磨成粉末骗同学吃,所幸最后只有一个孩子吃进去了少量粉末。
虽然新闻报道称孩子该行为只是恶作剧,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我还是没法淡定。
这次的药丸由于发现及时,同学并没有大量服用。
但假如恰好是更猛的药呢?如果没有发现及时,孩子大量服用呢?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虽说大人不能过多干涉孩子交友,但是碰上这种“损友”,可能就万劫不复了。
我一直觉得学校也是个微型的社会。
鼓励孩子交朋友固然重要,但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一个“损友”就够了。
无论如何,千万不要让孩子在“垃圾堆”里找朋友。
毒友谊,比早恋更可怕
孩子间的友谊,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说过: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天性就容易适应环境,接触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同伴了,在父母看不着的地方,他们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其实相当一部分取决于跟他们玩的都是什么人。
前阵子自杀的25岁摄影师鹿道森,就在自己遗书里一字一句控诉了同学的霸凌,对自己造成了的永远都不可磨灭的伤害。
“有毒”的友谊对孩子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影响,比我们担心的早恋要严重得多。
怎么判断哪些友谊是“毒友谊”呢?
美国的艾伦伦纳德博士总结了这几个特征:
☞孩子经常不开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
☞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为了让朋友开心一味讨好对方
☞被嘲笑、轻视
☞提出的想法总是得不到重视
☞在一段友谊中一直没有进步
☞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友谊总是来得突然,咱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
让他们知道哪些朋友值得深交,哪些朋友只需点头之交。
孩子,你有权利终止任何一段关系
友谊的小船,有时候也不是这么好翻的。
尤其是对天生同理心过剩的好孩子来说,哪怕觉得自己不舒服,也会容易被“道德绑架”小心翼翼去维护所谓的友谊。
但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信号。
《圆桌派》里心理学专家李松蔚老师就说过:
“被PUA的往往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现代文明高等教育始终告诉人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接受那些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
人类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觉得不舒服就是大脑在告诉你该远离了。
可是现在的小孩被教得太过于“懂事”,刻意去和这种天性做对抗。
所以,不妨告诉孩子:
感到委屈,就放声大哭;
受到攻击,就反击回去;
一段关系中觉得不舒服,完全可以主动离开...
终止一段让你感到不适的友谊,不用背负任何道德上的压力。
好的友谊,是能让你感觉到满满的能量和幸福,那些只会让你难过流泪自我怀疑的人,不是你好朋友的“最佳人选”。
引导比干涉更有用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
可以直接帮孩子“筛选”朋友圈,杜绝孩子和“坏小孩”来玩吗?
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
当了这么多年妈妈,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的孩子,总会慢慢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我们父母永远也无法给他们制造“真空的环境”。
一不小心,还可能激发孩子逆反心理。
与其粗暴地干涉,还不如提高孩子的“社交免疫力”,教会孩子自己独立思考,看到事情的本质从而去内省自己的交友圈。
像我家两只每次交到了“坏朋友”,我都看作是他们成长的机会。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一个合格的家长,就是要教你的孩子,如何去筛选这棵树,这朵云,这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