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4
202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在儒家思想引导、推动下发起的一场政治改革。改革采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重定五德历运等重要措施,客观上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强化了北魏的正统地位,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典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迁都洛阳,光宅中原
自先秦以来,中原被儒家学者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吸引和凝聚历史上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地理核心。洛阳地处中原中心地带,且是东周、东汉、西晋等王朝的都城,其政治、文化的正统象征意义尤为明显。孝文帝亲政后,作出迁都的重大举措,将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往洛阳。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确定迁都大计,第二年正式迁都。
▲孝文帝迁都洛阳。(图片来源:江苏卫视《经典传奇》)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对政治、地理、历史与人文等因素综合考虑作出的慎重选择,是推进拓跋鲜卑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典型体现。孝文帝亲政时,北魏已在北方建立稳定统治,拥有强大的实力,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平城非用武之地,不利于拓跋鲜卑充分学习和接受中原文化,也不利于北魏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完成南北统一的大业。而洛阳是“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正统王朝的政治象征意义,迁都洛阳是拓跋鲜卑继续发展、北魏王朝进一步壮大的明智选择。因此,尽管他预料到迁都必将面临巨大阻力,仍然决定“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鲜卑源自塞外,久居北土,定都平城长达90余年,不少保守的拓跋鲜卑贵族不愿意迁都南下,甚至图谋发起叛乱。但是孝文帝坚定不移,顶住压力,团结锐意改革的进步势力,巧妙布局,周密安排,最终顺利完成了迁都。跟随北魏政权迁至洛阳的不仅有拓跋鲜卑,还有北魏统治下的北方其他各民族群体。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为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移风易俗,融于中华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禁穿“胡服”,改穿汉式服装,在朝官员必须穿戴以中原传统官服为样板的“冠服”;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以中原汉话为官方语言,以洛阳口音为汉话标准发音; 迁洛胡人改籍贯为洛阳,并且“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将胡人的复姓改为汉式单姓,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改皇室拓跋氏为元氏,其他胡人贵族复姓也分别按要求改为单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由复姓改为单姓的胡人家族多达110余个。 改革还触及北魏国家祭典制度,废除了源自拓跋氏早期塞外的传统西郊祭天仪式,改为中原儒家文化模式的南郊祭天。
重定五德历运,接续中华正统
孝文帝在改革中展现了不畏艰险、勇于革新的过人胆识,主动守护、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取向,以及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发扬光大。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