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本田将日产子公司化的提议不被日产接受,双方的隔阂加深,合并计划正式宣告破灭。2月13日,本田与日产分别召开董事会,决定撤回双方去年12月23日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并终止经营合并谈判。
同日,本田、日产、三菱还发布联合声明称,鉴于本田和日产撤回谅解备忘录,去年同期签署的有关探讨三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也同步解除。
![]()
追根究底,本田和日产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于合并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本田改变了最初的设想,妄图掌控日产,而日产尽管自身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但在谈判中却寻求与本田几乎平等的待遇。回首2024年12月23日,本田与日产宣布,就启动经营合并谈判一事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探讨联合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将本田和日产都纳入其中,作为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存在,之后还将推动新的控股公司上市,届时本田和日产将退市。如果顺利,这将是继2021年标致雪铁龙(PSA)和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合并组建Stellantis集团之后,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合并案,全球第三大车企也将就此诞生。另外,考虑到本田的市值大约是日产的4倍,且本田的业务规模及财务状况更好,按约定,本田将在新的控股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公司的社长将从本田提名的董事中选出。不过,本田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就在2月4日,日产取消与本田合并的传闻甚嚣尘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本田改变了原来的设想,不打算遵循上述合作框架,而是有意收购日产100%的股份,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从而掌握日产的管理权,推进业务重组,提高决策效率。本田方面曾批评日产缺乏危机感、缺乏魄力、管理层决策迟缓等。对于本田的提议,日产方面表示强烈反对,更何况,在双方协商过程中本田表现强势,日产认为本田“没有表现出尊重对方的态度”,子公司的提议令双方的隔阂进一步加深。NHK当时分析道:“在本田看来,通过将日产子公司化来掌握经营的主导权,可以迅速推进包括重振业绩在内的决策。不过,日产在经营整合方面一直强调平等关系,因此公司内部出现了强烈的反对之声,实现起来预计会困难重重。”业界似乎也普遍认为双方的合并会以失败告终。而今,果不其然。事实上,对于本田和日产的合并,业内很多人本身就不看好。例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前不久发文指出:“文化和技术线路差异明显。日产注重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致力于打造前瞻性产品;本田以工程技术和产品质量见长,强调对汽车制造工艺的精益求精。双方在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业界看来,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设想,源于它们无法单独对抗在电动化、软件等领域领先的美国和中国新兴制造商,这种共同的危机感促生了经营整合计划。不过,随着协商的推进,两家公司的意见分歧和公司内部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大,相互的不信任感越来越浓厚,最终使得这一日本车企之间的历史性合并案例未能实现。东海东京Intelligence Lab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师杉浦诚司评价道:“双方缺乏面对目标的共同努力。在百年一遇的变革时代,谈判也许是仓促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我们感受到了两家公司的管理层在商务谈判中的拙劣表现。”杉浦诚司认为,单独投资电动化、自动驾驶、IT等领域需要巨大的费用,对于日产来说很难,因此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将是必然的,而本田的汽车业务盈利能力低是一个问题,有必要加快降本和重新审视投资。事实上,本田的财务业绩比较稳健,但提升汽车板块的盈利能力一直是其长期的课题。业绩恶化的日产,则面临经营重组等问题。首先是2024年11月公布的全球产能削减20%、裁员9000人的具体计划能否实施,在此基础上,要看其能否打造一个好的基盘来推进未来投资。另外,日产还需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近日有传言称,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表达了对雷诺所持日产股权的兴趣,董事长刘扬伟对此表示,公司无意收购日产,但如果合作需要,将考虑收购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