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润心,清风随行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叶连平——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文摘   2024-11-03 23:37   山西  

晋韵教科苑

点击蓝字关注 我与你们同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教育学院开展

“致敬育人楷模,汲取教育家精神”

主题学习活动


叶连平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人物简介

叶连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9月生,河北沧州人。自1978年从教,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退休后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2012年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累计发放40余万元,奖励资助了400余名孩子。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历经坎坷,对教育热爱不渝

叶连平,1928年9月出生在山东青岛,老家是河北沧州。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一同开办夜校,给南京琅琊路社区做扫盲工作,一直做到1955年。因种种原因,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省和县卜陈镇,成为生产队的一员。

1978年,50岁的叶连平终于重回讲台,成为卜陈学校的教师。叶连平来学校上课时,孩子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老师,他们就像花果山的小猴子,在教室里乱窜,讲台上,没批改的作文本摞得一丈高。48人的班级,第一天上课只来了20人。他曾说:“我年富力强的23年浪费了,我得玩命找补回来。”于是,叶连平白天上课,晚上提着煤油灯深一脚浅一脚,一村一村跑,辅导学生帮他们答疑解惑,为孩子们带去希望之光。叶连平退休时,趴在讲桌上难过地哭了,他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离开学生。

退休后,他的心依然牵挂着学生,只要学校需要,他就常回学校代课,而且不要学校给的代课费。他发现,农村的孩子因为学不好英语,往往产生厌学情绪。2000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义务给留守儿童补习英语。从那以后,这间30平方米的旧屋子,每天一放学,就挤满了孩子。叶连平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但为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叶连平却花光了自己的30万元积蓄。

他九十多岁了,依然每天板书、讲课、批改作业、点评、回答学生问题……这样的劳动量,许多年轻人也许都坚持不下来,但叶连平一直坚持了20多年。



与时间赛跑,为孩子倾尽所有

叶连平人生中的快乐就是服务他人。帮孩子补了23年课,他分文不取;给孩子买书本文具,他从不吝啬;遇到生活苦难的孩子,他还管吃管住。农村人朴实,为表达谢意,有时会从田里摘一把新鲜的青菜或者从家里拿几只鸡蛋送过来,但都被固执的叶连平“拒之门外”。家长们没法子,有时悄悄把蔬菜放在叶老师家门口,叶连平就把这些蔬菜煮给孩子们吃。

“爱岗要像爱珍珠一样!”学生来看他,他常常这样叮嘱,还总是“赶”他们走:“你们赶快回去吧,年轻人时间宝贵,别老在我这耽误时间。”

为了能教更多的留守儿童,叶连平像一个上满发条的陀螺,铆足了劲工作。2014年,他做开颅手术,术后四天便要求出院,医生摇头叹息:“就没见过这么固执、不惜命的人!”最后只好让他签了自愿出院证明放行;2018年,90岁的他被车撞伤腰椎,还站不利索,就闹着出院;2023年4月13日,叶连平在教室摔了一跤,造成鼻骨骨折,多处瘀血,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硬是回去坚持上完了周六、日的课。


重教书,更重育人

作为老师的叶连平,从未停止过在教学上的探索。50岁来学校上任,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便考出了11个中专生,这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后来的每一届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自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初读、复读、再读、总结。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在学生们眼里,叶连平上课从不拘泥于课本,听课就像听故事一样生动有趣。教室不大,却丰富多彩,满墙都是叶连平亲手制作的学习卡片:用毛笔书写的汉语拼音,作业里经常出现的病句,单词卡、好词好句……精致细心程度不输年轻教师。

叶连平要求学生们扎实掌握书本知识,更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次印象都深。”这一原则,在叶连平的从教生涯里一以贯之。上到历史课,学生们就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学习;讲起爱国,学生们就去烈士陵园扫墓,瞻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最让孩子期待的游学活动,每年两回,一次不落,不是科技馆就是博物馆。卜陈村孩子的世界,在叶连平的带领下,不再只局限于村镇这渺小一隅,而是心向远方。


师者萤火,传递希望

今年8月27日,新学期开学前夕,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为当地40名新入职教师上了名为“陋室讲堂”的入职第一课, 用亲身经历勉励他们廉洁从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为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而其笔下的“陋室”所在地就位于和县。穿越干年,叶老师所居住的旧平房和他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也如同“陋室”,见证了叶连平躬身耕耘、甘于奉献的时光。

叶连平一生住在学校旧教室改造成的平房里,房间里的家具或简陋,或破损。身上穿的棉布褂还是60多年前姐姐给自己做的,平时吃的都是简单的白饭和绿菜。为了省交通费,30多年骑坏了5辆自行车,出门都是自带干粮,连矿泉水都舍不得买,他将省下的钱都花在了学生身上。2012年,叶连平同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已经连续发放13年,为400多名农村孩子累计发放奖学金40余万元。

叶连平的师者萤火汇聚起如炬光芒:叶连平的学生中不少成为教师,受他的感染,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来到“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支教。他们在这里播撒知识的种子,用爱心和耐心为留守儿童点亮希望的灯塔,让叶连平老师那份对教育的坚守与热情,在更多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叶连平老师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这句初心誓言;用无限的爱与暖点燃了乡村教育的希望。

(来源:e师领航




晋韵教科苑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信息发布平台。介绍院系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