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岁缠足,15岁辍学,一辈子没走出过这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但她却被外国人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毕加索”。
她叫库淑兰,仅凭一把剪刀、几张纸就征服了联合国,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属于中国人创造的剪纸艺术。
1996年,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联合国千里迢迢来到陕西黄土高坡,就为了给她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荣誉。
库淑兰 剪纸作品
被低估的艺术家
库淑兰特有的彩贴剪纸风格在民间艺术沃土上熠熠发光,早已为美术界熟知,但许多人还未听说过这位特别的陕西老奶奶,即使听说过,也未必见过她的作品。
库淑兰 剪纸作品
库淑兰的剪纸在其60岁时才被发现,后来她竟奇迹般地踏入了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行列。她的作品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欧洲等地展出,被美术馆、收藏家收藏。一时间,众多权威学者、媒体、出版社纷纷将目光投向旬邑这个偏远的小县城。如今,库淑兰去世将满20年。当她的作品再次展出时,观众们仍然会被这位农村妇女的艺术表现力所震撼。
剪纸创作中的库淑兰
在无数故事中,库淑兰的剪纸道路充满了传奇色彩:1985年,库淑兰意外从5米高的土悬之下跌落,昏迷了40天之后,她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剪刀开始剪纸,并自称“剪花娘子”。
在分析库淑兰作品图像的基础上,兼顾其内部、外部环境的结构和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作品。
库淑兰剪出的窑洞作品
库淑兰生活的旬邑县处于关中和陕北地区的交界地带,历史文化悠久。旬邑的多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间文化。旬邑县剪纸的用途与其他地区剪纸的用途一样,主要用于四时节令、婚丧寿宴、宗教礼仪、生儿育女、日常居家等民间风俗生活,大多是临时制作和使用。而她将自己的居所装扮为类似庙宇的形式并试图保留下来,这一行为不是传统习俗,是个人化的。库淑兰搭建的不只是一个协调、漂亮的空间,更像一种仪式场所。“剪花娘子把言传,爬沟溜渠在外边,没有庙院实难堪”,这句由库淑兰自己编唱的歌谣也印证了这一点。
库淑兰 《剪花娘子》(中堂对联)1989年
苦难中生出的“鲜花”
初看库淑兰的作品,你很难想象这些丰富饱满、精致繁杂的作品,是出自一位农村裹脚妇女之手。也很难想象这样的童真和蓬勃的生命力,是经历过如此苦难的人创作出来的。
库淑兰 剪纸作品
1920年出生的库淑兰不仅长期背负家庭经济重担,还多次经受子女夭折的痛苦。她经常在对话和歌谣中哀叹她遭遇的不幸,但我们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的却是缤纷灿烂、美好和谐、女性化了的画面。
剪纸、刺绣以及持家,库淑兰都是从她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掌握下来的。11岁时,她还被送往三原县接受新式教育,直至15岁被迫辍学。
库淑兰 剪纸作品
走入包办婚姻的库淑兰,并没有改变生活困苦,反而走入了另一个折磨她的地狱。粗暴愚昧的丈夫会逼迫小脚的她下地干活,会动不动的折辱和打骂她,为了躲避丈夫,库淑兰会躲到村民家里剪纸,这或许是她逃离绝望艰辛生活的唯一慰藉。
而对于一位普通又艰苦的农村妇女来讲,生育13个孩子,已经是超负荷消耗了,而孩子的接连夭折却是更加致命的打击。或许剪纸表达的是她从始至终的天性,那种不屈于现实,渴望生长和圆满的自由向往,那种埋藏在苦难当中,盛开出的生命之花。
库淑兰 剪纸作品
库淑兰的著名作品《空空树》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而歌谣《空空树》在地处关中地区北部的旬邑并不盛行。这首童谣在地处关中平原的蓝田县流传较广,而库淑兰的母亲是蓝田人。“空空树”的图像来源尚待考证,极有可能是库淑兰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剪纸的造型特点而创造的。在这幅《空空树》中,树枝向各个方向蜿蜒伸展,犹如袖口装饰了花边的衣裳,让人想起戏剧中旦角的身姿,树干内装点有精巧细致的蜂、鸟、猫、花以及一个个像小太阳的菊花。
库淑兰 《空空树》 78cm×54cm 1989 年
仔细看才会发现,这棵“空空树”两侧的植物装饰是后来补充上去的,她尽可能地装扮这棵树,又不至于让其显得烦琐。库淑兰作品中女性因素的体现就是她想尽一切办法让画面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装扮”。尽管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她也丝毫没有失去摆弄、装点剪纸画面的兴趣和耐心。
库淑兰 剪纸作品
库淑兰 剪纸作品
库淑兰 剪纸作品
库淑兰一生苦难坎坷,却依然对生活抱以热忱之心,并寄托于创作。以传统民间剪纸为根基,经过数十年不断地探索,她的作品越来越纷繁、完整、震撼,以此形成了库淑兰自立的完整彩色剪贴画系统。
民间往往被我们认为是不同于或逊色于主流艺术发展的一条脉络,但在当代艺术家的眼里,民间才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造诣最深的艺术经典。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的后期也往往回归民间。中国民间艺术之林中有许许多多的“库淑兰”,当我们认识到“民间即当代”之后,这些艺术珍宝才能进入大众的视野。
来源:美术报,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