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知青小伙下乡,为报恩“下嫁”31岁农妇,至今还在农村

民生   2024-12-12 15:00   辽宁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上海知青的最新推送!!!



本文源自个人身边故事,涉及隐私,当事人系化名!
部分图片仅供配图使用,请知悉!
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无数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一个故事格外引人注目——一个20岁的知青小伙,为了报答一个农家的恩情,毅然“下嫁”给了31岁的农妇,并至今坚守在农村。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志远,1954年出生于重庆。1972年,18岁的他怀揣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忱,来到四川省南江县插队,成为了一名知青。初到农村的张志远,对农活一窍不通,幸运的是,他被分配到了农民佘林海的旁边,政府也嘱咐佘林海多多照顾这个年轻小伙。

佘林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正直,热情大方。面对远道而来的张志远,他热情招待,耐心教导。在佘林海的帮助下,张志远逐渐学会了农活,两人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佘林海的妻子胡庭秀也常邀请张志远来家里吃饭,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好景不长,佘林海因长期劳累过度,患上了肺癌。家里的顶梁柱倒下,重担全落在了30岁的胡庭秀身上。张志远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忍,主动承担起了佘家的重担,照顾病重的佘林海,帮助胡庭秀分担家务和农活。

佘林海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和四个孩子。张志远握着他的手,许下诺言:“你放心,我会帮忙照看嫂子和侄儿的。”佘林海含泪而去,张志远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成为了这个家的顶梁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远和胡庭秀的关系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为了保护胡庭秀的名声,张志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与胡庭秀结婚。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照顾这个家,不再受人非议。尽管胡庭秀最初坚决反对,但在张志远的坚持下,两人最终还是结为夫妻。

那一年,张志远20岁,胡庭秀31岁。他们的结合,让村里的闲言碎语戛然而止。张志远不仅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佘林海的孩子们,供他们读书,为他们盖房子,尽管他与这些孩子并无血缘关系。


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上山下乡政策,许多知青纷纷返城。但对于张志远来说,这个村庄、这里的村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还记得在病床前对佘林海的承诺。尽管家人和胡庭秀都劝他抓住机会返城,但他选择了留下。

1980年,知青办的办公室即将撤下,那是张志远返城的最后机会。当工作人员询问他的意愿时,他还是拒绝了。从此,这个来自城里的年轻人便永远留在了大山里。


如今,张志远和胡庭秀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家庭也从六口人增加到了八口人。佘林海的孩子们亲切地喊他“爹”,但张志远总是纠正他们,告诉他们他们的爹永远是佘林海,他们永远姓佘。胡庭秀在一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岁月流转,那个刚到南江县的稚气少年已经被岁月雕刻成满脸皱纹的老翁。在田野里拿着锄头干活的他,时不时停下手中的农活望向远处的大山,旁边的胡庭秀为他擦去脸上的汗水,两人有说有笑。虽然他渴望外面的生活,也想从这里走出去,但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坚守了一生的承诺。这一生,他完成了他对别人的使命,但他最愧对的,是他自己。


从这位平凡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为一诺言,用他的一生去践行。张志远的故事,是对诚信和责任最深刻的诠释,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尊敬。





上海知青
点关注,进上海知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