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的记忆,绵延成不朽的历史
古建之中,涌动着所有鲜活的曾经
淌过岁月的河,感受百年的沉淀与梦回
去倾听、感知,驼铃古道上古建的魅力
一起解读模式口古迹的建筑形制
01
依山而建·法海寺
法海寺始建于1439年,在1443年竣工。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共四进院落。有明确的中轴线,规模宏大,历经多次重修。
法海寺山门,建筑上保存了较早的样式,面阔三间,歇山琉璃瓦顶,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制式,色彩鲜明醒目。
进入山门为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遗址。拾级而上,经过天王殿进入第二进院落,正中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伽蓝殿和祖师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建筑形制为单檐庑殿顶,也叫“五脊殿”。当时更高的形制只有一种,就是故宫太和殿所采用的“重檐庑殿顶”。
绕过大雄宝殿进入第三进院落,正中为药师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两侧分别是方丈房和选佛场,药师殿后面是第四进院落,正中为藏经阁,面阔三间,两层楼,东西各有一座配殿。
法海寺
1957年10月28日被定为
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
被国务院定为
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形建筑·承恩寺
02
承恩寺建于1510-1513年,规格较为独特。
承恩寺的建筑格局独特而神秘,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山门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上悬“敕赐承恩寺”木额,左右各有倒转角房三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宽5间,前廊后厦;大雄宝殿北有法堂五间,左右各有配殿三间、厢房七间。承恩寺周围筑石墙,四角各有石砌雕楼一座,雕楼间有地道相通。
整个建筑为“回”字形布局,四进院落,极为罕见,与故宫格局相似;造型独具的木结构钟鼓楼,古色古香,而且是分立于天王殿的左右;周围四座雄伟的古碉楼,并非把住四角,有两座竟然离围墙五六十米;寺门前有象征身份的上下马石,是其他寺庙没有的;寺后有一个大操场,也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
2006年5月25日
国务院公布承恩寺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03
石刻博物馆·田义墓
田义墓建于1605年,有大量的石雕、石刻,艺术地反映了明代石刻技术的精湛技艺。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供石之多,雕刻之精美,遗迹保存之完好,工之精巧。同时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内的石刻及建筑极具特色,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1年4月26日
田义墓公布为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京西民居风貌·模式口
模式口驼铃古道的两侧建有多处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传统四合院,房龄都已在百年左右。
模式口民居独具神韵的砖雕、木雕、楹联、壁画和建筑风格,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久盛不衰,成为研究京西民居风貌和平民生活变迁史的一座博物馆。
从规模与布局上来看,模式口民居有一进、二进、三进院,其中以一进和二进院为主。
从建筑结构上,模式口的建筑屋顶,几乎都采用了棋盘心形式。抬梁式木架结构,承重在柱不在墙,可收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砖石混用,起墙主要为就地取材的山石,经济实用。
点击上图查看模式口古民居详情
文化如水,浸润万物而不争
历史如山,矗立千秋而不朽
当文化与历史相互交织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满载岁月芬芳
透过光阴的缝隙,穿梭时间的年轮
再触摸当年的辉煌
古建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文化的博大
每一条回廊,每一扇轩窗
都展现时代之中的古人智慧
每一寸土地都沁透时光印记
无数未知等待揭开面纱
无限宝藏等待被发现
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在观赏中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模式口记忆》
《模式口档案历史文化系列丛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驼铃古道丨模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