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榜单中,一家并不为人熟知的企业以6126亿元的年收入排名第138位,其成绩甚至超越了腾讯和小米这两大知名企业。
在2024年10月12日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该企业位列第五,仅次于华为。
深入调查后发现,这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李水荣仅拥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令人惊讶的是,在2018年11月8日,李克强总理还特地邀请他出席了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那么疑问随之产生,他连本科学历都没有,究竟凭借何等能力超越了腾讯和小米?
李水荣,出生于浙江萧山党湾镇一个平凡的村庄,家中子女众多,他位居老三。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可以说家境贫寒。
自幼家境贫寒,他早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辛酸。小学阶段只读了三年,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得不中途辍学,从此离开了校园。
在那个时期,农村地区手艺人颇受欢迎,掌握一门手艺即是拥有了谋生的手段。因此,为了贴补家用,他决定学习木匠这一技艺。
十六岁那年,他投身于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木匠门下,踏上了学习木艺的旅程。
这份技艺仿佛专为李水荣量身打造。在学习过程中,师傅所传授的重点,李水荣总能牢记于心,操作时也几乎未曾出错。
李水荣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具备多种优势。因此,他很快就能熟练掌握这门精湛的木工技艺。
到20岁时,李水荣已技艺精湛,成为远近驰名的木匠师傅。众多乡亲纷纷请他打造家具,或建造房屋。他经手的家具和房屋,质量优良,样式精美,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木匠的技艺虽足以保障生计,然而收入水平并不理想。辛勤劳作所得,往往在消费中迅速消耗,最终难以积累财富,生活仅能维持基本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木匠行业,导致竞争愈发激烈,相应的收入水平也相应下降。
李水荣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开拓新的道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了木材批发的商机。
当时,农村兴起了一股拆除茅屋、建造瓦房的热潮,木材需求量不断上升。李水荣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商机,果断投身于旧木材的贩卖行业。
他先后前往浙江省的衢州、丽水等地,以及省外的福建等地区,搜集拆除旧房后剩余的旧木材,随后不辞辛劳地将这些木材运回萧山进行销售。
在那段时光里,他奔波于风雨之间,往来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其中的辛劳难以尽述。然而,辛勤的付出终究换来回报,到了1989年,他通过木材生意积累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20万元。
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足以让他摆脱贫困。然而,李水荣并未就此满足。虽然贩卖木材的生意能带来盈利,但并非长远之计。他意识到需要寻找更稳定、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在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他经过一番调查,认为纺织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反复思考,他最终决定将关注点聚焦于此项目。
这一决定引起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毕竟,纺织业与木材行业差异巨大,转型意味着需要放弃熟悉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
一切从头开始,未来充满未知,风险颇高。若事业未能成功,投入的资金可能付诸东流,实属损失。然而,李水荣性格豪迈,敢于行动,一旦下定决心,便会全力以赴,即便面临失败也在所不惜。
他将所有积蓄投入纺织行业。1989年,李水荣购置了8台纺织机器,租赁了益农镇的6间空置房屋,并雇佣了20余名工人,在萧山成立了益农化纤网络丝厂。
为了提升工厂的知名度,李水荣频繁深入市场,深入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他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生产产品,并且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及时作出调整。他始终以客户的想法为导向,确保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期望。
市场导向的经营策略迅速带来了显著成效,工厂生产的产品一经上市,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订单如同雪花般接连而至。
1990年,该厂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30万元的盈利。随着业务的持续增长,李水荣于1995年创立了萧山市荣盛纺织有限公司。
开始实施以织造为主导,涤纶加弹为辅助的生产经营模式。年底时,在精心管理下,工厂规模迅速扩张,织机数量从最初的8台激增至100台。
商场竞争激烈,变化无常,1996年,纺织业市场迅速经历了重大变革,激烈的竞争导致纺织市场出现了显著萎缩。
国内纺织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众多企业接连关闭。在此困境中,李水荣以其卓越的胆识与洞察力再次脱颖而出。
他毅然决然地出售了厂内的100台织机,转而投身纺织业的上游领域,将产品从涤纶布升级为涤纶丝,并显著增加了投资。
这一决策非一时冲动,而是李水荣基于深入的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尽管上游化纤原料领域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严格,。
竞争者数量相对较少,这为利润空间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织布行业的激烈竞争,利润已经被压缩至极限,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使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他的决策最终证明是正确的。1996年,荣盛纺织实现了1.82亿元的销售收入,并取得了1566万元的利润,在危机中成功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
李水荣此后持续推动公司向化纤产业上游拓展,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至2001年,公司营业收入已突破10亿元,其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2002年,李水荣迎来了第三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投资3亿元用于建设18万吨聚酯直接纺项目。次年,荣盛化纤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企业迈入集团化运营阶段。
2006年,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然而,李水荣的创业之旅并未在此画上句号。他深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必须持续探索新的突破与成长路径。
他决定踏入石化行业。这一领域充满挑战,技术要求严格,投资规模庞大,同时风险也相对较高。
面对这次转型,周围的人普遍持反对意见,亲朋好友的质疑声盖过了反对的声音,同行们更是嘲笑他无谓的折腾,甚至公司的股东们也无法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李水荣每一次的转型都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正因他天生具备的闯荡精神、非凡的胆量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总能成功突破自我,实现新的飞跃。
这一年,宁波北仑60万吨PTA项目顺利建成投产。面对股东们的反对,李水荣力排众议,坚定地决定再建设一个PTA生产基地。
项目完成后,他在大连和海南分别建立了新的PTA生产基地。随着这三个PTA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年总产能达到了1350万吨。据数据显示,这一产能在当时已占全国总产能的四分之一以上。
2009年,李水荣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PTA生产的主要原料芳烃(PX)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需求缺口每年高达2000万吨。
当时,尽管部分人对P的污染问题表示担忧,众多企业因此对涉足PX领域持谨慎态度,但李水荣却持有不同看法。他通过广泛的走访和调查,坚信PX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他四处奔走,积极争取,不懈努力。终于在2009年4月,荣盛石化以1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并投资110亿元用于建设芳烃(PX)项目。
2010年,荣盛石化于深交所顺利挂牌上市,李水荣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并实际掌控企业。这一成就标志着他个人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李水荣的名字逐渐在各类富豪排行榜上频繁出现。2010年,他凭借131亿元的资产,在福布斯中国财富榜上名列第37位。
2015年,该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年产量达到芳烃200万吨。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芳烃市场的空白,也显著增强了荣盛石化的市场竞争力。
李水荣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怀揣着将荣盛石化塑造成世界级石化企业的愿景,因此,他的目光进一步延伸至石化产业链的上游石油冶炼领域。
这个领域与前述领域有所不同,突破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炼油行业长期由三桶油及其他国有企业所垄断。
民企若想成功突破并进入市场,并非易事,几乎可以说是难于登天。然而,对于李水荣而言,这正是一个挑战,他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
在国家产业改革深入推进,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的背景下,李水荣听闻这一喜讯后,心中充满了希望。他迅速亲笔撰写了一封建议书,并及时将其呈递至浙江省政府。
详细阐述了荣盛的优势所在,并探讨了若涉足石油行业,其潜在的发展前景。该建议书最终获得了认可。
2015年,舟山绿色石化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由两家国有企业与一家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总投资额达到2000亿元,其中荣盛石化持有51%的股份。
经过数年建设,舟山绿色石化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达到稳定满负荷运行状态,而二期工程亦于2022年1月正式全面投入运营。
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全面投产后,浙石化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炼油厂,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PX(对二甲苯)生产基地。
荣盛石化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在李水荣的领导下,荣盛石化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业绩亦实现显著增长。荣盛控股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石化、化纤、房地产、物流、创投等多个领域的现代企业集团。
李水荣凭借不懈努力与智慧,已荣登浙江富豪榜前列,成为公众瞩目的企业家。
李水荣的经营风格常被外界视为带有一定的冒险色彩。他常言在他人恐惧时我选择贪婪,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独特的商业理念。
他认为,将企业做大做强,把事情做好,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争取,更是为国家增光添彩。在过去,俄罗斯曾轻视中国人,即便到了2000年后,这种看法仍有所存。然而,如今情况已大为不同,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持有了更加尊重的态度,将他们视为尊贵的客人。
尽管李水荣拥有巨额财富,他却选择了一种极为低调的生活方式。在用餐时,他并不选择昂贵的餐厅,而是与员工们一同在食堂就餐。
居住之地并非豪华别墅,而是选择与父母同住,位于党湾镇的一栋老宅中;日常理发,也是选择镇上价格低廉的小理发店,不追求完美,只求舒适即可;至于媒体采访,他选择不接受。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
2001年,他目睹了益农镇幼儿基础教育的不尽如人意,于是立即指示荣盛投资300万元,成功建立了益农镇中心幼儿园,为孩子们创造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
为激发师生共同进步,他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该基金专门用于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和业绩卓越的教师。
多年来,共有755名师生获得奖励,奖金总额接近100万元。
2007年,他投资1000万元新建益农初级中学,并投入2000万元建设益农文化中心,全面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李水荣亦倾注了大量心力。2002年,为解决益农东西两片地区的交通衔接难题,荣盛集团投资超过200万元,建造了两座大桥。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李水荣经常关注并投身于帮助弱势群体的事业。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的群体,他总是竭尽全力提供援助,例如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融入职场。
一次招聘中,一位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年轻人引起了注意。得知情况后,公司立刻决定资助他重返校园,并承担了其全部的高中学费。
多年来,他慷慨出资,累计超过百万,帮助众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2001年,面对23位三峡移民的就业难题,他主动伸出援手,安排他们在荣盛公司就业。
公司员工不幸患上白血病,他毅然将镇政府颁发的2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同病患者。此外,他还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自力更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李水荣的善行层出不穷。他热衷于投身慈善事业,并在其引领下,荣盛集团的员工们也纷纷加入各类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着他们的力量。
如今,68岁的李水荣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日复一日地为公司的发展不懈努力。他常常提到,企业家最担忧的并非辛劳,而是内心的疲惫。只要内心保持坚韧,无论工作多么辛苦,都能持之以恒。
李水荣之所以能够持续创业并取得成功,这或许是其背后的关键所在。
结语
成功之路无捷径,唯有持续学习、勇于创新、不断超越,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立足。
同时,他的经历警示我们,企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更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李水荣与他的荣盛石化一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我们期待这位由木匠出身的企业家,能继续引领他的企业谱写新的辉煌篇章,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