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雪诗刊】激活古典的古体诗新解构(评论)​/龙悦

文化   2024-12-27 07:52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暮雪选稿平台













《暮雪诗刊》长期选稿中,入选赠阅样刊一份;详情请点击如下链接了解:

【2024年最新征稿函】《暮雪诗刊》长期选稿中!


激活古典的古体诗新解构(评论)


旧体诗解构是从旧的东西里找到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的潜在诗质。无疑的,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一种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人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这种思考与作法是翻新传统、建构中华新文化的一项值得一试的工程。


关于对古典诗的传承,当然不在于它的格律形式,我认为要者有二,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就是环保,现代科技文明正在不断地大规模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人与自然形成一种敌对关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人反映在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说来,中国古典诗中大多有道家自然主义的色彩,田园诗在古典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类诗都表现出一种澹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试以王维的《竹里馆》为例:

原作: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诗人这样解构:

独自坐在竹林里当然只有一人
一个人真好
坐在夜里
被月光洗净的琴声里
他歌他啸
长啸
如鹰
这是他唯一的竹林
唯一的琴
唯一的月色
唯一的
储存在竹节里的空无


我们再看孟浩然这首《宿建德江》:

原作: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现代诗人这样解构:

与月最近?
还是与水最近?
我把船泊在荒烟里
与水近就是与月近
与月近就是与人近
而更近的是远处的箫声
我在船头看月
月在水中看我
江中有人抱着一个愁字入睡


原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位诗人解构道:

樯帆远去
带走了黄鹤楼昨夜的酒意
还有你的柳丝
我的长亭
带走了你孤寒的背影
还有满船的
诗稿和离情
孤帆越行越远,越小
及至
更小
只见一只小小水鸟
横江飞去
再见,请多珍重
小心三月扬州的风雨
还有桃花


《古体诗解构》中选的第一首诗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原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一位诗人这样解构:

从高楼俯首下望
人来
人往
谁也没有闲工夫哭泣
再看远处
一层薄雾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无人
天长地久的云
天长地久的阡陌
天长地久的远方的涛声
天长地久的宫殿外的夕阳
楼上的人
天长地久的一滴泪


《月下独酌》

原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解构新作:

独酌是对酒的一种傲慢
可是,除了不解饮的月亮
我到哪里去找酒友?
天上也月,地上也月
花间也月,窗前也月
壶里也月,杯中也月
我穿上月光的袍子
月亮借去了我全身的清凉
举杯一仰而下
一个孤寒的饮者月下起舞
下酒物是壁上零乱的影子
他喘息,他冒汗,他脚步踉跄
他把酒壶摇呀摇
摇出了一个寂寞的长安
摇呀摇,摇出一个醉汉
一卷熠熠生辉的盛唐


其次且看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原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首新诗解构道:

他静静地伫立在
夕阳
与黄昏之间
待月待醉待紧握怒拳待冷水浇头
他心事重重
他扬眉,穿过一层薄雾
踟蹰在
与死之间







作者简介

龙悦,居重庆市万州区。




暮雪诗刊
《暮雪诗刊》(县作协主办)长期选稿中,入选赠阅样刊一份;欢迎来稿或组稿,来稿邮箱:479697088@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