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笛箫网"关注笛箫人自己的民乐平台
“我这个人坐不住,不喜欢死守一样东西,没事就喜欢琢磨。”当我们问到丁志刚老师的小发明时,丁老师这么说,“就是你们年轻人说的创新。”
一、与笛结缘 1987年4月,在村里的竹笛厂工作的丁志刚得到了一个机会——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学习竹笛的制作,在那里的一年,丁志刚学会了机械加工、金工机械和笛箫制作,这给他后来改进笛箫钻孔机器打下了基础。
学习进修之后的丁志刚回到了村里的竹笛厂中工作,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竹笛厂的生产都维系于上海民族乐器厂的订单,到了92年、93年,上海方的订单就有了萎缩,竹笛厂的经营难以为继,厂里的手艺人也纷纷离开、另谋生路。丁志刚也在这时考取了中泰街道的公务员,端起了铁饭碗。
过了几年,闲不住的丁志刚看到以前在竹笛厂工作过的人陆陆续续开始办厂,再加上爱人的劝说,他辞去了铁饭碗回到家,2000年5月份的时候,创办了江韵乐器厂。
二、发明始末 “其实谈不上发明,”丁志刚老师笑着对我摆摆手,“03年之前,做笛子对手艺要求很高,特别是挖孔这一道技术。那时候都是机器打成圆孔,然后手工挖成椭圆形,这个只有在竹笛厂待过的熟练工才会做,所以那时候整个铜岭桥做笛子的只有十几家。”
“03年的时候,我在深圳开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当时主要是为了打开台湾和香港的市场。后来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靠人工挖孔制笛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04年正月一过,我就开始琢磨能挖椭圆孔的机器这个事情,到了4月25号吧,我就把这两台机器都做出来了。这之后,得益于这个挖孔机器,门槛没有了,铜岭桥做笛子的厂家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现在有一百多户人家,都在做笛子。”
三、丁志刚笛子的特色
“创新,我的笛子不停地在创新。”丁老师一边烤着竹子一边对我说,“铜岭桥大家笛子拿出来,款式什么都一样的话,你的价格、市场占有率就高不上去。如果你能多一点创新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就像我之前做的七彩笛一样,还有青花瓷的笛子,非常受欢迎,最早是我做出来的。后来人家去模仿是人家的事情,因为我们始终在创新,包括我们现在还在创新,每年推出一到两款新的笛子,我们不怕被模仿,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四、2018年的创新 小编听着丁老师对于创新的一段话,深以为然。当得知一边架子上的笛子是今年丁老师的新作时,我便凑到架子前观看,眼前的笛子笛身是哑光黑,两头镶着乳白色的牛骨,一套5支,每支笛子的一头都有着银色不同的图案实在是太美了!小编忍不住请丁老师为我们讲一讲这款笛子:
“其实你手中的这款笛子,得益于我去年去贵州台江,去考察的时候得来的灵感。你们知道,贵州的姊妹节是很隆重的节日,姑娘们都是盛装出席的,她们头上、身上、手上、脚上都是戴着银饰,一个人身上下来有个几十斤的银饰,都是手工加工出来的,非常美丽。
后来我们去了一个叫吴水根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家里,看到了很多银饰,都是吴水根手工敲出来的。我就想把这个工艺应用到笛箫制作上去,你现在看到的这些银色图案呢,是我用银片镶嵌到笛箫上的,有一种工艺品的感觉,漂亮吧?”
五、如何推动竹笛的创新发展
当问到这个问题时,丁老师说:“竹笛的创新和发展,还是要靠你们年轻的一辈。像我们第一批做笛子的只是守着传统,还是专注于怎么提高竹笛的音准,在这一方面,铜岭桥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学音乐的大学生、大专生,也在从事竹笛的制作,在音准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那么如何来提高竹子的音质和音色呢?大家知道,竹子越老,出来的音色会越好,随着铜岭桥竹笛厂家越来越多,好的资源越来越匮乏,好的材料越来越少,能不能从材料这一块,做一些创新,能增加笛子的质感、密度,这样笛子的质量、音色就会更好。目前这一块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研究,如果有人能做出来,路也会非常广。我有很希望看到你们年轻一辈的创新发展。”
丁志刚老师自己能不停地创新,更希望年轻一代制笛师能不断创新,因为他坚信,创新,是一门手艺保持生命力的秘诀。
如有意见或建议,可以通过留言和扫码添加好友的方式向小编反馈哦~
衷心感谢大家对笛箫网的关注~
看完转发给朋友,点个赞支持下再走呗~